30000人!
濃眉大眼的奔馳,居然也大裁員了。
以前,奔馳算是精英的標配,處處散發著高貴;而現在“再不努力,只能開BBA了”。
![]()
這不是BBA的墮落,而是國產車的強勢崛起。
2024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接近1800萬輛,占比超過65%。2025年1-9月,中國汽車銷量超1465萬輛,同比增長22.9%,銷量占有率為69%;同期,新能源汽車銷量1122.8萬輛,同比增長34.9%,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
種種跡象也在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打破BBA和保時捷等外資制造商對中國高端車市數十年的壟斷。
國人現在有了更多的選擇,豪車不只“BBA”,國產豪車更合適!
產業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改變著這個時代。
13年前,英國某知名汽車節目曾評價中國汽車“缺少自主技術,沒有希望”。
2025年,當其再次測評中國汽車時,感嘆中國新能源汽車“性能優良、做工精良、配置齊全”,“‘中國制造’完全不一樣了”。
汽車工業靠內燃機專利“躺賺”百年的時代,也許真的要結束了。
百年大變局下,一場專屬于國產新能源車的狂歡,來了!
01
德國百年車企奔馳,最近的日子不好過。
梅賽德斯-奔馳(下稱“奔馳”)近日正在實施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截至目前,已有約4000名員工接受遣散方案離職,其中資深管理人員最高可獲得5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13萬元)的補償金。
值得一提的是,奔馳要裁員的規模可不只是區區的4000人,而是高達:3萬人!
堪稱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
補償方案依舊維持著“高貴”,不是N+1,不是N+3,也不是N+6,而是N+11。
是的,你沒有看錯,“N+11”最高補償可能達到400萬元。
有網友評論說,有這賠償我可以直接退休了。
![]()
雖說奔馳大裁員傳言的真實性還有待考量(人數誤差小于五位數),但奔馳近年來在全球陷入轉型失利、業績低迷等困境,已成事實。
其實,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傳出,奔馳管理層將在4月給所有員工發信,鼓勵員工自愿離職,甚至還特別設置了“加速獎金”激勵員工盡早決策。
彼時,奔馳首席執行官奧拉?卡列尼烏斯(Ola K?llenius)表示希望這份優厚的離職補償能夠鼓勵約3萬名員工自愿離職。
奔馳為什么如此不遺余力的大裁員?
奔馳希望到2027年,通過外包決策、不填補空缺職位以及遣散費等方式,每年節省大約50億歐元。
大裁員背后,當然是奔馳面臨著更大的困局——賣不動了!
02
官方數據顯示,奔馳集團第三季度全球銷量為52.53萬輛,同比下滑12%;前三季度累計銷量同比減少9%,僅有160.16萬輛。
其中,斷崖下跌的中國市場,是奔馳銷量不振的“重災區”。
![]()
2025年第三季度,奔馳在華銷量低至12.51萬輛,同比驟降27%;前三季度,奔馳在華累計銷量41.83萬輛,同比下降18%。
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居然成了奔馳全球唯一銷量下滑的主要區域,對其業績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其實,為挽回銷量,奔馳去年起瘋狂降價,熱門車型直降十余萬,有些款式甚至打了“五折”。結果卻適得其反,終端價格混亂,品牌溢價折損,消費者信任崩塌。
究其根本,奔馳看錯了人,走錯了路。
首先,價格不再是國人買車時的第一考量,安全、性能、舒適度......都排在價格之前。國產車更懂國人,更能適應中國汽車市場的需求變化。中國消費者早已從"買車看價格"升級到"買車看價值"。當國產品牌在配置、智能化、空間、設計等方面不斷進步,奔馳曾經的領先優勢就被迅速蠶食了。
其次,在奔馳選擇“大降價”的那一刻就已經輸了“人心”。長此以往下去,會模糊奔馳與普通合資品牌的界限,苦心經營的階級符號逐漸分崩離析,最終丟失了品牌調性不再“高貴”,會徹底失去品牌優勢,在中國市場就很難獲得車主心智了。
最重要的是,比配置比動力比舒適感,跟同價位的國產新能源車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奔馳越便宜越沒人買,但貴的品牌價值優勢也早已消耗殆盡,玩不轉新能源的奔馳目前只能在銷量上被動“挨打”。
時代變了,國人現在有了更多的選擇,外資豪車不再“豪華”,國產豪車反而更適合。
03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刺激下,國產新能源汽車不斷推陳出新,紛紛殺入中高端市場,更豪華、更享受、更具有性價比,更能滿足新時代車主的更多需求外;另外,消費者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理性,他們在購車時不再僅僅看重品牌的光環,更注重汽車的性價比,于是國產新能源車逐漸占領了用戶的“心智高地”。
截至2025年9月30日,問界M8以累計交付量突破10萬輛,連續5個月坐穩40萬級銷冠;問界M9已累計交付量24萬輛,連續18個月坐穩50萬級銷冠。
事實證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打破BBA和保時捷等外資制造商對中國高端車市數十年的壟斷。
去年,寶馬全球首家5S店關門停業、天津最大奧迪4S店人去樓空、有人卡里還有幾萬服務費沒來得及用,有人交了80萬元卻無法提車......奧迪、寶馬多家4S店的爆雷,徹底揭開了外資豪車的遮羞布。其實,早在今年上半年,奔馳就曾宣布大規模裁員和成本削減計劃,截至2027年削減生產和固定成本各約10%,德國本土工廠減產10萬輛,同時實施間接崗位的裁員方案。
如果說銷量疲軟是奔馳這場"瘦身"運動的根本原因,那么財務數據的持續惡化則是其啟動裁員的直接觸發因素。
2024年,奔馳營業收入已出現4.5%的下滑,降至1455.94億歐元;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的疲軟表現,導致其毛利與稅后凈利跌幅更為顯著,分別達19.5%和28.4%。
今年上半年,奔馳仍未止跌,營收663.77億歐元,同比下滑8.6%;稅后凈利潤更是暴跌55.8%,縮水至26.88億歐元。其中第二季度凈利潤9.57億歐元,同比下滑68.7%。
在“瘦身”的同時,奔馳也在加速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以把握未來機遇。
按照最新計劃,奔馳將在2027年推出36款新車型,其中17款為電動車型,并宣布將推出7款中國專屬車型。
04
歐美坐享油車時代紅利近百年,反而在汽車“電動智能化”上跌了大跟頭,新能源車相關業務都在國產電動巨頭擠壓下節節敗退。
從近期各大跨國車企公布的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報來看,大眾集團、奔馳、寶馬、現代汽車、起亞、通用汽車等主流車企的凈利潤出現了20%~60%的同比下滑。Stellantis集團、日產、雷諾、福特、沃爾沃汽車等企業,更是出現了季度或半年度的虧損。
顯然,歐美不是汽車“電動智能化”的沃土。而且,事實要比他們看到的更加震撼。
2024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接近1800萬輛,占比超過65%;中國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搶眼,同比增長35.5%,高達1286.6萬輛,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5年9月,全國新能源車銷量超160萬輛,同比增長24.6%;1-9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1120萬輛,同比增長34.9%。
在電動汽車的大勢裹挾下,屬于中國新能源車輝煌的時代來了!
油車時代,車型5年一更新司空見慣,有些爆款車型甚至10年都不帶變的;再看看現在的新能源車市場,產品迭代頻率都快趕上手機了。
目前國內都已經開始卷“智能化”了,高速/城市 NOA、智能座艙、智能化技術平臺越來越普及,而歐美的車還停留在偏“工具”屬性的層面,智能化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
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銷量同比增長了91%。
時代變了,輪到歐盟用市場換中國企業技術了。
越來越多的外資車企也看到了這點,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
大眾與小鵬聯合開發電子電氣架構,奧迪采用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奔馳與騰訊、火山引擎合作探索AI和大數據應用,積極融入中國技術生態......大眾、豐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車巨頭都正通過與中國車企合作加速電動化。
對比某國的封鎖打壓,中國以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無不彰顯著大國的氣度!
這場屬于國產新能源車的狂歡,既是技術積累的爆發,也是全球工業化格局變革的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