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車企巨頭正摒棄傳統的技術輸入模式,轉向一種全新的“在中國、為中國”的深度本土化戰略。
11月5日,第八屆進博會開幕當天,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宣布,集團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智駕科技公司地平線聯合成立的合資企業“酷睿程(CARIZON)”,將在中國自主設計與研發系統級芯片(Soc)。據悉,該Soc單顆算力500~700Tops,預計3~5年內量產交付。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小鵬汽車2025科技日上,董事長何小鵬也宣布,小鵬圖靈AI芯片已經獲得大眾汽車定點,預計從2026年起即可投入使用,并搭載到CEA平臺上的車型。已官宣的信息是,雙方合作的CEA平臺,將在2027年從本地純電車型拓展到在華生產的燃油及混合動力車型。
自研與合作,兩條道路的選擇,大眾汽車并沒有任何的糾結。
時間布局與戰略市場之重
小鵬汽車和地平線,對于大眾汽車而言是不同的合作對象。
一般認為地平線專注于底層硬件,以及為開發硬件必備的算法和工具鏈。而小鵬則扮演智駕和架構供應商的角色。實際上,兩者都做了芯片,也都有全棧智駕解決方案。
那么,為什么大眾汽車同時與兩家合作?重點在于時間。
2026年起,小鵬圖靈芯片就將搭載到大眾高端車上,CEA車型(與眾07)已經于今年10月向工信部申報,預計2026年交付。當前,大眾正在銷售的與眾06,用了地平線的征程6芯片。而最早2028,大眾與地平線聯合開發的Soc才能問世,搭載至少要到2029年。
這樣一來,大眾對兩個伙伴的安排,短期內交付用了地平線的方案和Soc,明年小鵬架構方案(CEA)和圖靈Soc上線,更遠期的2029~2030年,計劃80%新車用上新研的Soc芯片,以此覆蓋了大眾5年內30款純電車型(另有燃油、增程新車)。
![]()
大眾汽車董事長奧博穆再赴中國
由此可見,大眾在中國市場的芯片、架構、智駕、整車產品的規劃,形成呈現出精密的“短期-中期-長期”布局。既解決了眼前的技術需求,又為長遠的技術自主鋪平了道路。
對于大眾汽車而言,其實還有一個投資Soc的理由。剛剛因中國和荷蘭因“安世案”,德國本土的整車生產頗受影響。包括大眾在內的跨國車企,一定會知道,只要是車規級需求,無論是幾角錢的二極管,還是幾千元的智駕芯片(價格與采購量掛鉤),處于地緣政治紛爭威脅的供應鏈,都有可能出問題。
中國作為大眾汽車全球不可忽視的重要戰略市場,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將芯片的全價值鏈,從設計、流片、代工生產、封測都放在一個國家之內,至少能避免因為政治原因導致的斷供。大眾在華投資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整車產能,將芯片價值鏈也放在中國,是不二之選。從長期看,地平線和小鵬都應配合大眾的需求。
大眾董事長奧博穆說,“(大眾)通過在在中國自主設計與研發系統級芯片,我們正在掌握未來智能出行的關鍵技術,這將進一步鞏固集團的長期創新能力,并推動中國成為大眾汽車集團全球創新的重要策源地。”相當于再度確認了相關戰略部署。
智能化供應鏈重構
僅僅兩三年時間,大眾不僅將地平線與小鵬,先后納入技術供應商行列,還通過一系列資本、技術協議,升格為戰略伙伴。
如今,三方將合作覆蓋到芯片、OS、智駕算法和工具鏈等智能化全鏈合作。看上去,這只是鞏固和深化了此前的合作,不過一旦到自研芯片的程度,大眾汽車已經是在中國重構供應鏈了。
重構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樣,這要看原來的樣子。
傳統上,主機廠依賴Tier1提供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而Tier1則在芯片供應商(Tier2)采購芯片,裝入硬件、寫入軟件并進行調試。Tier1對該子系統的質量負責,主機廠提任務要求即可,不用太多操心。但該子系統對主機廠來說,技術不透明,只掌握接口關系,無疑屬于“黑盒子”。
這屬于油車時代的邏輯,延續了好幾十年,并沒什么問題。
新能源時代,“每一個單一功能用一個ECU控制”,這一條件被打破了,MCU和跨域控制大行其道,功能開始整合,直至幾乎所有控制指令,都依賴于一兩個算力中心。Tier1的商業模式開始受到質疑,必須從做子系統上升到做全系統。可問題是,如果Tier1做了全系統,主機廠就在技術上被架空了。
現行的趨勢是,主機廠紛紛研發中央集成式E-E架構,部署集中算力+MCU。換言之,自己充當自己的Tier1,并直接對接Tier2,這相當于將原來的Tier1“短路”。
Tier1也面臨兩種出路,一是自己做全集成方案,技術上對主機廠公開,相當于做“白盒子”;二是降格為Tier2,好在大多數Tier1,本身就有Tier2的業務。
不僅如此,一批新的Tier1和Tier2也在誕生,比如屬于前者的Momenta、元戎啟行,屬于后者的地平線、寒武紀、摩爾線程等。值得一提的是,芯片供應商從來不是只做芯片,他們依托算法和工具鏈,也在提出智駕解決方案,與新Tier1搶生意。
![]()
大眾汽車正在嘗試一條新的智能供應鏈可能性
回頭來看大眾汽車的做法,它聯合新的技術供應商同時,自己也在做一小部分Tier2的業務(Soc),相當于對供應鏈進行了一定的壓縮和上收。這是一個信號,如果多數主機廠這么做,供應鏈必然迎來重構。
考慮到前面有特斯拉、比亞迪、蔚來、小鵬等企業已經積極投資“造芯”(Scc),大眾并不孤獨。但作為傳統巨頭,它似乎是第一個嘗試這么做的。
大眾作為主機廠,歷史上從未像這幾年,有強烈意愿投資底層芯片硬件研發。最晚在3年前,大眾就已經清楚,掌握芯片等底層技術,會自動獲得新一輪創新的基本驅動力。無論站在技術發展、供應鏈安全,還是催生創新基礎能力角度,大眾“造芯”都勢在必行。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安世案”致跨國供應鏈不再安全?
京東“國民好車”,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和華為的集中會見,車企們傳遞了新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