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無刺王冠龍
校對 | 朝乾 編輯 | 澄澈
2022年春天,中國的幾所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接連遇到了一件怪事:低溫實驗裝置接連停機。不是設備故障,也不是電力短缺,而是液氦斷供。
液氦冷卻能力極強
廣泛用于科研、軍事等高精尖領域▼
![]()
短短數月間,液氦價格從每升80元飆升到400元,有實驗室被迫臨時拆解系統,把原本循環使用的氦氣收集回收,只為再多維持幾天。
同一時期,國內半導體企業、航天制造單位、醫療影像設備廠商也感受到了同樣的壓力。MRI機器的冷卻系統、芯片制造的真空工藝、液氫火箭發動機的測試平臺——這些尖端產業背后,都十分依賴這種無色、無味、無嗅的氣體。
核磁共振(MRI)也離不開液氦
(圖:壹圖網)▼
![]()
中國缺氦并不新鮮,但那一年,它以一種“隱形掣肘”的方式,讓許多人第一次意識到,一個國家的高科技體系,竟然可能被一瓶氣體卡住,有種被“氣體稀土”卡脖子的感覺。
人們開始追問:氦氣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它能成為國家競爭的隱秘戰場?我們2023年曾經出過一期《中國現在,非常缺氦》的視頻,兩年后的今天,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如今的中國,還缺氦嗎?
《中國現在,非常缺氦》視頻版
0.01%的否決權
在自然界中,氦的產出極其稀少。地球上的氦主要來源于地下巖層中鈾、釷放射性衰變的副產氣體。這些氣體經過億萬年積累,被封存在少數天然氣田里。
全球可開采的高濃度氦氣田寥寥無幾——主要分布在美國中部、卡塔爾、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阿爾及利亞。它不像石油那樣可以全球交易、儲量廣泛,而更像是一種被封存在地質罅隙里的“稀有戰略氣體”。
橫屏全球氦資源分布▼
![]()
更關鍵的是,氦氣無法人工合成,也無法長期儲存。它輕得驚人,泄露后便永遠飄向太空,不會再回到地球。人類能使用的氦,只能來自地下僅存的積累。
這意味著,一旦資源或供應鏈被某國控制,其它國家就只能被動接受。
幾十年來,氦氣的全球產業鏈呈現出高度集中和單極化的特征。美國掌控著提取、純化、運輸乃至價格制定的絕大部分環節。
林德、液化空氣、空氣化工都有美資背景▼
![]()
冷戰時期,這種控制并未引發過多關注——畢竟它隱藏在科研與軍工體系深處,不像石油那樣影響日常生活。
但在21世紀的科技競爭格局中,氦氣的戰略地位快速提高。所有需要超低溫環境的技術,從芯片制造、核聚變、量子計算到火箭推進,都離不開它。
可以說,氦氣是在現代科技體系底層,是不可替代的“冷卻之血”。
航空航天,也離不開氦
(圖:壹圖網)▼
![]()
而對于中國而言,這根“看不見的枷鎖”來得悄無聲息,卻極為致命。
在過去二十年里,中國的科研體系突飛猛進——芯片制造、航天發射、核磁共振影像設備生產,幾乎所有高端技術都建立了自主體系,但唯獨氦氣長期依賴進口。
于是,一個從未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問題,被重新擺上了桌面:為什么這樣一種微不足道的氣體,卻能牽動一個大國的科技命脈?
芯片制造,同樣離不開氦
(圖:壹圖網)▼
![]()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全球90%以上的氦氣供應,都掌握在美國手中。
冷戰時期,美國在得州阿馬里洛(Amarillo)建立了龐大的氦儲備庫——官方名字叫“聯邦氦儲備(Federal Helium Reserve)”,但業內都叫它“氦氣銀行”。
幾十年間,美國不斷從天然氣中提取氦并儲存起來。這個儲備庫不僅為NASA、軍方和高科技公司服務,也是全球氦價的“中央銀行”。
阿馬里洛號稱“世界氦氣之都”
氦儲備庫建在這很合理
(美國聯邦氦儲備庫 圖:壹圖網)▼
![]()
當別國在市場上買氦,美國可以隨時控制閥門。這讓氦氣從一種惰性氣體,變成了惰性但危險的戰略武器。
在2010年代以前,中國每年消費的氦氣,大多依賴進口。一旦美國限制出口、卡關設備,國內的芯片廠、醫療設備廠、航天項目就要面臨“斷氣”。
這種依賴聽起來非常抽象,但在產業鏈中卻非常具象——一瓶氦氣斷供,芯片廠就得停機;一臺MRI冷卻失敗,就可能報廢。
一臺MRI造價超千萬
要是因缺氦報廢,損失將極為慘重
(MRI設備 圖:壹圖網)▼
![]()
即使在最終產品的總成本中,氦氣占比可能連0.01%都不到,但沒有氦,那就是100%的戰略否決權。
當時的中國科研人員常常要提前幾個月去搶購液氦,像囤糧一樣。更棘手的是,氦氣不像石油那樣能長期儲存。它會從容器里緩慢逸出——就算你“有氣”,也守不住太久。
于是,“缺氦”一度成了中國科技產業的隱性焦慮。表面上,我們在追光刻機、追芯片,但在更底層的能源與氣體環節,仍舊仰人鼻息。
其實不僅是氦
其他有重要用途的高純度稀有氣體
也曾被歐美日壟斷(圖:壹圖網)▼
![]()
無聲的反擊
在表面平靜的十幾年里,中國其實一直在默默布一盤棋。這幾年,真正的變化發生在遠離新聞的地方。中國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并沒有喊口號,而是在最基礎的氣田里重新找到了突破口。
他們所做的,首先是資源識別——就是在中國的版圖內尋找氦資源。
氦通常伴生在天然氣中,但是含量極低,過去沒人重視。從2018年起,國內的地質團隊重新檢測了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盆地的氣體成分,結果發現,多個氣田的氦含量在0.05%到0.2%之間,已經具備開采價值。
國內的氦資源其實也不少▼
![]()
尤其是新疆的吐哈、準噶爾和四川安岳,這些原本只是天然氣基地的地方,成了中國的“潛在氦源”。
發現了資源,接下來是技術攻關——從天然氣中提取氦。
氦的提取極為困難——因為氦分子太小,半徑僅有0.1納米,是所有元素中最小的那幾種,常規分離設備根本“抓不住”它。想把它從天然氣中分離出來,比從礦石里提金難得多。
氦氣提取流程非常復雜▼
![]()
于是,國內科研單位和企業聯合攻關,從吸附分離、低溫冷凝到膜分離技術,一步步突破瓶頸。他們在吸附、低溫精餾、膜分離等方向反復試驗,終于在2020年前后,取得穩定工業化成果,能夠從天然氣伴生氣中批量提氦。
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能“發現”氦,還能“抓住”它。
到2023年,中國已經建成多套工業化氦提取裝置。新疆哈密、四川瀘州、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相繼產出國產液氦。到2025年,中國氦氣年產量已經突破300萬立方米,已經實現了“從零到有、從有到穩”的戰略跨越。
美國的氦氣占比越來越低
中國等其他國家的產量起來了▼
![]()
想讓中國徹底擺脫缺氦,最后一步就是產業成型——建立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隨著裝備國產化推進,哈密、瀘州、鄂爾多斯陸續建成氦提取工廠。國產液氦罐、低溫運輸車、儲氣系統相繼量產。
從氣源、到儲運、再到終端應用,終于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
從提取、運輸到終端
中國已掌握了液氦的全產業鏈
(氦氣提取裝置 圖:壹圖網)▼
![]()
這對于一個曾長期缺氦的國家,幾乎是“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折。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反擊。當世界的目光還聚焦在稀土、鋰礦、芯片上時,中國已經悄然建成了自己的“氦氣銀行”。
國產氦氣越來越多
擺脫對美依賴也就更有底氣了▼
![]()
氦與稀土,戰略雙支點
外界往往只注意到稀土,因為那是中國長期的優勢領域,卻忽略了氦氣在產業體系中的“對稱地位”,兩者都有類似的以0.01%否決100%的戰略否決權。
長期以來,中國掌握稀土產業上游,美國掌握氦氣與關鍵設備。一旦我們打“稀土牌”,對方就可以掐“氦氣閥”,兩邊互相牽制和捆綁。
雖然中國主要從卡塔爾進口氦氣
但卡在外交、國防上深受美國影響
說不定哪天就要卡脖子了▼
![]()
在高科技產業鏈上,稀土控制了材料端——它決定了磁性、能量密度、發光性能;而氦氣控制的是溫度端——它決定了制造的極限精度和冷卻能力。一個來自地殼,一個來自天空,它們像兩根隱形的支柱,托住了現代工業的上限。
但隨著中國的氦氣產業逐漸成形,這種平衡開始傾斜——第一次,兩個關鍵支點都掌握在同一只手里。
而今天,隨著氦氣鎖松動,中國第一次在資源博弈中,擁有了同時掌握“材料與氣體”兩個支點的能力。當它們都不再被他人控制,一個國家的科技循環才真正閉合。
不僅是氦氣的自主可控
搞定LNG船、航母等高端裝備后
中國去年直接占據了全球74.1%的新船訂單
(上海外高橋造船廠 圖:圖蟲)▼
![]()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業內人士說:“氦氣不是補課,而是補肺。”“有了氦,中國科技才有真正的呼吸。”
從資源安全角度看,這意味著中國的高科技體系終于具備了“自主冷卻”的能力。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是國家工業結構從原料依賴向體系自足的轉變。
當稀土、鋰、氦這些看不見的基礎元素逐漸掌握在自己手中時,中國制造業不再只是“能造”,而是“能穩定造”。
把控戰略資源,掌握核心科技
今天的中國制造,早已邁向中國“智造”
(中國某自主品牌車間 圖:壹圖網)▼
![]()
很多人以為,技術獨立只是經濟安全的問題。其實,它更像文明的自我防御。
在全球化的語言里,“依賴”常被說成合作。但當合作的一端能隨時關閥,你就不是伙伴,而是病人。這就是中國在氦氣問題上長期的尷尬:明明是工業大國,呼吸通道卻要靠一根看不見的軟管。
氦氣的獨立,不是因為國家突然意識到它的戰略意義,而是因為無數科研人員、工程師和企業家,在看不見的角落默默扛起了“不可見的前線”。
作為人類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油氣煉化行業同樣離不開氦
(寧波鎮海煉化 圖:圖蟲)▼
![]()
他們沒上過熱搜,卻撐起了國家科技最脆弱的一層氣膜。這層氣膜現在更厚了。它讓我們可以在未來的產業競賽中,不必再看誰給我們供氣。
氦氣獨立的意義,不僅在于供應安全,更在于心理結構的變化。過去我們習慣在短缺中應對——缺芯、缺機、缺氣——然后被迫尋找替代。但氦氣的例子證明,一些看似無法逆轉的依賴,其實可以在靠努力來打破。只需要持續的積累和耐心。
氦氣因此成了一種象征:它讓中國從“被動呼吸”走向“自主呼吸”。
中國制造業規模已超過英、美、德、日、韓總和
成了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工業克蘇魯”
(繁忙的青島港 圖:圖蟲)▼
![]()
未來的挑戰還在繼續——液氦設備仍需優化,回收利用率還有待提高,國際定價權尚未建立。
但最關鍵的一步已經跨出——那根看不見的鎖鏈,已經斷開。我們終于可以自己決定,什么時候呼吸、呼吸多深。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