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涉畫途:從興趣萌芽到文革初體驗
初中時,班里有兩位同學畫畫極好,我滿心羨慕。可我沒有老師指點,全憑一腔興趣在紙上亂圈亂點,有時照葫蘆畫瓢畫些小狗小貓,往往似像非像。
1965 年進技校讀書后,我時常幫班里、學生會出黑板報,偶爾會在板報上添些花邊小圖案。1966 年 7 月后,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學校上課變得不正常,整日要么寫大字報,要么去大街上游行呼口號。寫大字報時,我偶爾會畫些漫畫插圖,卻都是照抄照搬的復制,毫無創作可言。
二、幸遇良師:睢寧文化館的師生之緣
1967 年,派性斗爭嚴重,武斗四處蔓延。直到當年四季度,各地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社會才逐步走向穩定。可到了 1968 年 3 月,派性斗爭死灰復燃,武斗又頻繁出現。那時我很少去學校,常躲到睢寧文化館讀書看報,也正在此時,結識了吳海老師。
當時文化館有兩位美術老師:一位是尚連壁老師,主攻美術研究與創作;另一位便是吳海老師,他側重美術教育、普及、應用與服務,還經常主持創辦各類展覽會。
吳海老師聽出我是外地口音,一開口就問:“你是技校學生吧?” 我答:“是。” 他又說:“我看你常來觀展,還看我畫畫,是不是對美術感興趣?” 我連忙說:“是的,我特別喜歡美術,可不知道該怎么學。” 他當即應道:“那好,只要你想學,我教你。” 我接連向吳老師敬禮,激動地說:“太好啦,謝謝吳老師!”
三、學藝筑基:展板制作里的嚴苛教誨
從那以后,只要去文化館,我都會先到東北角那座木質小樓 —— 那是吳老師的工作室。到了之后,我先幫著打掃衛生,再去樓下提一桶水,隨后便跟著吳老師去西大樓參與展覽會現場制作。
那時辦一次展覽會,從設計、制版到上墻布置好,得花一兩個月,全過程都是手工制作。確定好設計方案后,除了要進行照片攝影放大、文字編纂定稿,最主要的就是版面制作。
版面制作第一步,是購買木方條、三合板和鐵釘,在木工配合下,做成設計好尺寸的展板。展板做好后,后續就全是美工的活:先對板面刮膩子、打磨、刷膠、裱紙,最后打底色。
我最初就幫著做這些基礎活,吳老師對細節要求極嚴:刮膩子要刮滿刮平,刷膠要均勻輕薄,裱紙要密實無氣泡,刷底色要色澤統一、無一絲刷痕。其中最難的要數裱紙,按照吳老師教的方法,先在板面刷上漿糊或膠水,再把紙的背面用水霧噴濕,接著兩人配合,一人拉高紙的一端,另一人從紙的另一端用毛巾向前左右趕壓,這樣操作后,紙面才能光滑無瑕。
之后,我會按吳老師指定的版位,用 2H 鉛筆畫出寫字的方格。而照片上版、勾畫插圖花邊、寫標題與文字內容,全由吳老師親自動手。有些大標題字,還會用吹塑紙刻字后鑲貼。吳老師寫的老宋體、新宋體、魏碑體、隸體等各類美術字,既漂亮又流暢,書寫速度之快更是無人能比。小版面他就放在桌上寫,大版面便立在墻上寫,常常一寫就是一整天,卻從沒聽他說過一聲累。
四、初擔重任:從門市布置到電影海報創作
首次幫新華書店布置門市,大店面里的畫版全是吳老師親手制作;至于櫥窗里的小板面和擱書臺架,他設計好方案后,便讓我獨立操作。等我完成制作與布置,吳老師看了十分滿意。
同年四月份的一天,電影隊按上級安排,要放映朝鮮進口的戰爭故事片《南江村婦女》。為提高觀影率,必須提前做好宣傳,張為田隊長特意請吳海老師畫《南江村婦女》的電影海報。沒想到,吳老師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
我有些犯難:原稿只有半開紙大小,可宣傳版面卻要寬 3 米、高 1.8 米,畫面尺寸懸殊這么大,怎么才能畫準確?吳老師耐心細致地教我 “九宮格放大法” 和 “色彩調配法”:先在原稿上畫出等距離的小方格,再在大版面上按比例放大,劃分出等量的方格,通過縮小視覺范圍來提高畫面分辨率;色彩調配上,則采用混合法與重置法。在吳老師的具體指點下,我耗時兩天,終于完成了《南江村婦女》電影宣傳畫。把畫放到電影場門口時,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
那時睢寧縣城唯一的固定電影場,就在現在中國城北門東側,靠街有一棟兩層的放映小樓。場子里是土地面,坐凳是青條石,影幕則是磚壘的高墻,條件十分簡陋。但在那文化生活貧瘠的年代,電影格外 “吃香”——《南江村婦女》的海報一掛出,電影票立刻售罄,每場都座無虛席。
五、下鄉避亂:鄉土間的美術實踐與成長
完成電影宣傳畫后,我去了好幾次文化館都沒見到吳老師,問其他人也都說不知道他的去向。后來通過熟人打聽,才知道他在黃圩公社樓張大隊。我立刻趕去樓張大隊,找到吳老師時,他正在教幾個孩子學畫畫。
我問他:“您怎么誰也沒說,就來這農村了?” 他悄悄告訴我:“來這是想躲開派性活動,避免參加武斗,同時還能幫孩子們學畫畫,幫大隊搞文化宣傳。” 我這才明白,樓張大隊地處蘇皖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沒人會找到這里 —— 只要不在城里,就能不參與任何派別活動。我跟吳老師說:“我也想留在這里。” 他高興地答應了,找大隊領導說明情況后,我們師徒倆就住在大隊部,吃飯由隊里出錢,在一戶姓張的農戶家搭伙。這戶人家只有娘仨,待我們特別好,就像自家人一樣。
我們在那住了一個多月,大隊領導要求全大隊每家每戶的墻壁上都要有毛主席語錄版,后墻外要刷宣傳標語。這個大隊的副業搞得很好,有村辦工廠和手工作坊,主要生產犁鏟頭等農具配件,資金實力較強。除了廣場,大隊還有一座戲臺,戲臺的照壁高 3 米、寬 6 米 —— 平時大隊會在這里召集社員開會,逢年過節還會演戲、放電影。
為了活躍氣氛、改善環境,大隊領導讓吳老師設計戲臺照壁:要么畫毛主席像,要么寫毛主席語錄。考慮到照壁較寬,吳老師選了一張 “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微笑招手” 的半身照片,畫在照壁中間;兩邊條幅則分別寫上:“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畫好后,大隊領導高興得合不攏嘴,老百姓也紛紛前來圍觀。看到毛主席頭戴軍帽、身穿綠軍裝,面帶笑容向大家招手,人們都興奮地喊著 “毛主席萬歲”;年紀大的老爺爺、老太太還夸贊道:“毛主席多么慈祥,紅光滿面,一臉善氣,我們今天都是托毛主席的福啊!”
吳老師畫戲臺照壁毛主席像的同時,讓我去樓張小學畫毛主席像。這是一所完全小學,院子大、建筑規范、布局合理。學校大門朝東,門內 10 米處砌了一道照壁,高約 3 米、寬約 2 米。吳老師幫我選定的圖像是 “毛主席在北戴河”:毛主席頭戴藍色軍帽,身著藍色大衣,站在金黃色的海灘上;身后是深藍的海水與淡藍的天空,海風輕輕吹過,掀起大衣一角,海面上浪花清晰可見。他目光堅定地凝視前方,仿佛能穿透整個世界 —— 似在沉思過去、觀察當下、展望未來。
在吳老師的不停指點下,我用三天時間完成了這幅畫。最后,吳老師還特意在面部著色上做了巧妙修正。這是我第一次獨立繪制偉人毛主席的畫像,心里除了高興,更多的是對吳老師的感激。
六、技藝精進:多單位畫像與縣政府畫屏挑戰
從樓張大隊回城后,正趕上 “畫毛澤東畫像熱”—— 不少有院落的單位,都想在大門內正中位置放一尊毛主席雕像,或是立一座毛主席畫像屏,這種熱潮一直延續到 70 年代。
在吳老師的介紹下,我先后去了物資局、發電廠、食品公司、磚瓦廠、機井大隊、酒廠等單位,幫他們畫戶外大屏毛主席像。去李集食品站、張集拖拉機站等駐鄉單位時,我邀請了程廣禮同學一起 —— 廣禮同學無論是行書,還是各類美術字都寫得極好,尤其是宋體字,跟印刷的一樣工整。我們倆分工配合:我負責畫畫,他負責寫字。
1968 年 12 月,吳海老師安排我為縣政府大院畫毛主席像。這座畫屏位于縣政府大門內 30 米處,是鋼材焊制的立架,版面為白鐵皮材質,高 12 米、寬 6 米。之前這幅畫是文化館尚連壁老師畫的《毛主席去安源》,因年久失修,已脫皮掉色,這次吳老師讓我復畫。
畫之前要先清底,重新做底層防銹處理,可版面太大,根本沒法畫分格線。我有些膽怯,吳老師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道:“分格線只要算好比例,在大版面四周標好點,找木工借個彈線墨斗,用彈線法就能解決;至于原畫面清理,就是多費點工夫,多倒些汽油就行。”
在吳老師的跟蹤指導下,我從清理底版、做防銹處理,到割格放大、勾畫初稿,再到逐步上色、做畫面防護,整整用了 20 天,終于成功完成復畫。
七、師者風范:無償奉獻與吳老師的藝術成就
自從 1968 年初正式跟著吳海老師學畫畫,到 1969 年 12 月分配工作前,我基本都在文化館或各單位幫忙 —— 畫毛主席像、制毛主席語錄版、布置會議室等,從未要過任何報酬。所到之處,對方也只是安排我在食堂免費就餐。那個年代風氣清正:大家不談報酬、不知索取,只懂奉獻、只圖表揚;別人也不會送錢送物,最多送一本毛主席語錄本、一個筆記本或一支鋼筆。即便我和吳老師之間,也沒有任何金錢物質往來,只有深深埋藏在心底的師生情。
吳老師 1937 年 11 月出生在睢寧城郊崗頭吳村,早年畢業于海州師范學校,后來又進修于南京藝術學院,一生都在從事美術輔導與繪畫工作。尤其是在推動睢寧兒童畫發展上,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不僅撰寫了 30 多篇兒童畫指導論文,還幾十次跑省部爭取行業發展資金,累計達 200 多萬元 —— 除了購買宣傳用品,還建成了約 3000 平方米的 “睢寧兒童畫活動中心”。他還配合縣教育部門,將兒童畫從縣實驗小學、睢城小學推廣到全縣中小學,讓睢寧兒童畫享譽世界。幾十年來,睢寧兒童畫有三萬多幅作品在 70 多個國家展出,其中 2000 多幅獲得各類獎項;1997 年 11 月,睢寧縣還被文化部命名為 “中國兒童畫之鄉”。吳老師本人也被國家教委、文化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六部委授予 “全國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先進工作者” 稱號。
在專業藝術領域,吳老師擅長工筆重彩畫,還開辟了國畫中 “工寫結合” 技法的先河。他先后創作了 150 多幅 “工寫結合” 作品,其中 43 幅榮獲國內外大獎;2011 年,他被授予 “高級美術師” 職稱,同時被編入國家人才庫。
他生活儉樸、為人厚道,既熱愛工作,又關心同事。1969 年我參加工作后,他仍一直關注我學繪畫的情況。1974 年,他還特意和我所在工廠的領導溝通,送我參加全省 “工人業余美術創作學習班”。當時我被分在版畫組,以紡織女工為題材創作了水印木刻版畫《新手》,這幅作品受到評選組好評,還參與了全省巡回展覽。
八、薪火延續:工作后的美術深耕與榮譽
在吳老師的介紹與帶動下,我還認識了兒童畫創始人、元老級教師李訓哲和武嘉興;尤其是認識柳琴劇團美工陳訓老師、梆子劇團美工黃先老師、徐州地區雜技團美工龔士元老師,之后我的業余美術水平又有了進步 —— 不僅能畫宣傳畫,還基本學會了舞臺美術與裝潢美術。
后來在工廠里,我全面承擔起文藝宣傳隊舞臺布景的制作與繪制工作。1977——1978 年,縣里連續兩年舉辦全縣元宵燈會展覽,我主持創作的《迎春塔》、《二龍戲珠》巨型花燈,均獲得一等獎。
九、遺憾與銘記:永不褪色的師恩與思念
1978 年,我擔任廠辦秘書后,因企業管理工作事務繁雜,不得不放棄了美術繪畫。現在回想起來,心里滿是遺憾,總覺得對不起誠心誠意教我學繪畫的吳老師。
吳老師雖于 2016 年離世,但他的模樣與精神,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寬邊眼鏡下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不笑不說話的慈祥面貌;他耐心細致、事事講透的教導方法;他艱苦樸素、尊老愛幼的正派作風;他熱愛工作、苦心鉆研技術的執著精神;他為人師表、關心愛護學員的善良心態 —— 這一切,都將永遠刻在我的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