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長城汽車《混動四驅智能越野系列乘用車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特等獎”。這一獎項30余年來首次將最高榮譽授予混動技術。在各類評獎泛濫的當下,此次獲獎以權威背書、稀缺價值和硬核標準,重新定義了行業技術榮譽的標桿。
![]()
在新能源市場深陷“配置內卷”與“價格戰”的當下,Hi4技術體系的路徑顯得尤為獨特——它并未追逐續航或其它“顯性參數”,而是圍繞“全球首創”“國內首發”“填補空白”三大關鍵詞,從動力系統、電池安全、越野性能三個維度展現Hi4技術體系的硬核創新力。這套技術體系不僅改變混動四驅格局,更在多個核心系統實現全球首創,重塑中國動力技術的話語權,實現高價值技術普惠的歸一。
混動技術突破歷史的榮譽
當前,汽車行業各類技術獎項層出不窮,但多數聚焦于局部創新或單一產品突破,缺乏全局性、體系性的技術價值認證。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的評審標準極為嚴苛。
該獎項是我國首個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登記的行業科學技術獎,由李駿院士領銜的評審委員會從技術原創性、產業帶動性、社會效益等多維度綜合評估。
![]()
本次Hi4技術體系獲得最高等級的“科技進步獎 特等獎”,標志著其在混動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獲得了行業最高級別的認可。
與部分商業機構頒發的“包裝型獎項”不同,此獎項的評審過程強調技術實證與產業實效。例如,Hi4技術擁有122項授權發明專利,主導或參與了9項國家標準的制定,并且相關車型已實現41萬輛的累計銷量,完成了從技術到市場的成功驗證。
破界:從“技術特權”到“創新破界”
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競爭,一度陷入“堆料式創新”的怪圈:算力競賽、屏幕數量、冰箱沙發等配置成為營銷焦點,而核心技術的長期價值被稀釋。在這種背景下,Hi4選擇了“反向突破”——用持續創新打破“技術卡脖子”,填補關鍵技術空白,打破國外壟斷、補齊技術短板,長城Hi4技術體系展現中國品牌的原創能力與系統化創新力。
![]()
打破場景之界: Hi4技術體系通過“4個混動四驅架構,9套動力總成”的驅動體系,覆蓋城市通勤、高速巡航、越野脫困等全場景。其創新的Hi4智能四驅電混技術,智能進行能量管理,“功率分流”架構與都江堰理念相通,傳承了都江堰“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中國智慧。例如,在城市地庫斜坡、雨雪匝道等高頻場景中,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可實實現駕駛模式主動尋優和扭矩的智能動態分配,帶來全工況效率最優,全場景駕駛無憂!
打破技術之界: Hi4全球首創雙電機多擋串并聯四驅技術體系,突破了雙電機串并聯構型無法實現四驅的技術瓶頸;同時開發了國內首款單電機9擋并聯混動四驅系統Hi4-T,填補國內混動硬派越野技術空白;。這種“技術樹”式布局,使Hi4技術體系覆蓋從家用SUV到專業越野的多元需求,形成可持續迭代的體系競爭力。
歸一:用戶價值與產業發展的“雙軌合一”
Hi4技術體系相關車型累計的41萬輛銷量背后,本質是技術回歸用戶價值的勝利。在行業陷入“參數內卷”時,Hi4技術體系是中國品牌“從技術突圍到產業引領”的戰略樣本。
全場景能耗最優解:與增程技術相比,Hi4技術體系的“洗衣機理論”(洗+甩+烘全功能集成)實現了更廣泛的工況覆蓋。真正做到全場景駕駛無憂!以“快、順、靜、省、安全”五大核心技術優勢,可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的駕乘體驗。這種“全周期經濟性”精準擊中家庭用戶對“省心省錢”的核心訴求。
![]()
產業協同的“中國方案”: Hi4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產業鏈協同,2023年5月第一輛搭載Hi4的車上市,到2024年底,帶動全產業鏈協同增效,經濟效益特別顯著,累計稅收58億元,并推動9項國家標準制定。這種以技術驅動產業鏈升級的模式,為中國汽車產業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引領”提供了樣本。
從“破界”打破技術壁壘,到“歸一”實現用戶價值,Hi4技術體系的獲獎印證了技術創新與市場認可的良性循環。這份來自行業最高權威的認可,為長城汽車贏得了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關鍵入場券。
![]()
未來以硬核技術構建的差異化優勢,正在成為中國汽車品牌開拓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持續的技術創新與體系化突破,將助力中國品牌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實現從“產品出海”到“技術出海”的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