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一則消息打破了飲料行業的平靜:宗馥莉控股的宏勝系下發通知,2026年將繼續使用“娃哈哈”品牌。這意味著,此前她力推的新品牌“娃小宗”僅存活41天便宣告夭折。這場短暫卻激烈的商標拉鋸戰,不僅是一次品牌策略的反轉,更揭開了娃哈哈股權迷局、渠道改革與二代接班的復雜面紗。從宣布啟用新品牌到緊急“回頭”,41天里發生的故事,折射出中國民營企業在傳承與變革中的艱難抉擇。
宗馥莉辭職當天我還寫了篇文章:真是世事難料,變化太快!
![]()
01
決裂:從“娃哈哈”到“娃小宗”的41天
9月12日,宗馥莉辭任娃哈哈集團董事長的同時,宏勝系發布內部通知,宣布2026年起啟用新品牌“娃小宗”。這一決定并非突然,而是她與娃哈哈股權方長期博弈的結果。
娃哈哈的股權結構始終是繞不開的難題。杭州上城區政府持股46%,是法律意義上的最大股東;宗家雖實際控制企業,但商標權歸屬模糊。今年2月,宗馥莉試圖將387件“娃哈哈”商標轉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被國資方及時制止。國資方還提出,宏勝系使用“娃哈哈”品牌需支付費用,否則涉嫌“利益輸送”。
矛盾逐漸激化。7月,宗馥莉曾因“經營管理合理性遭質疑”遞交辭職信,雖一周后“友好協商”復職,但雙方分歧并未化解。9月的再次辭任,伴隨著“娃小宗”的登場,她試圖以新品牌為切口,擺脫商標權的束縛,另起爐灶。
![]()
為了推動“娃小宗”,宏勝系早有準備。今年2月至5月,宏勝飲料集團密集提交了數十個“娃小宗”商標申請,覆蓋食品、啤酒飲料等多個品類,還同步注冊了“宗小哈”“娃小哈”等關聯商標,部分已完成初步審定。然而,這場看似周密的計劃,卻在經銷商的“用腳投票”下迅速遇挫。
02
反轉:經銷商“不買賬”與國資“穩大盤”
宗馥莉沒想到,經銷商會成為這場博弈中最關鍵的“變量”。娃哈哈依賴三十年的“聯銷體”模式,是宗慶后時代打下的根基——品牌方預收保證金,將區域業務“外包”給一級經銷商,曾助力娃哈哈快速躋身百億企業行列。但宗馥莉接班后,大刀闊斧改革渠道,試圖學習農夫山泉提升控制力,卻觸動了經銷商的核心利益。
改革的激進讓經銷商難以承受。去年娃哈哈營收因特殊因素沖上700億元高位后,今年公司要求經銷商每月業績同比增長,幾乎無人能完成。華東某縣城的老經銷商陳莉,做了娃哈哈三十年生意,去年業績超千萬,卻因今年未能達標,在7月旺季來臨前被突然取消經銷資格,倉庫里的庫存至今無人清理。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據知情人士透露,娃哈哈經銷商數量已從6000多家縮減至3000多家,9月單月就有58家經銷商被“關戶”,412家收到警告。
經銷商的抵觸直接影響了“娃小宗”的推進。從9月開始,宏勝系就催促經銷商繳納明年的保證金,但直到10月17日,全國50多個市場中,僅滬蘇市場完成任務。若經銷商集體拒絕續約,娃哈哈可能面臨產線停擺的危機。
危急時刻,國資方出手“穩大盤”。知情人士透露,國資方的核心訴求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畢竟“娃哈哈先活下去”才是前提。最終,宗馥莉與國資方暫擱爭議,宏勝系宣布繼續使用“娃哈哈”品牌。10月下旬,山東等地經銷商陸續接到通知,要求打款繳納保證金,為2026年銷售“娃哈哈”產品做準備,這場持續41天的風波暫時告一段落。
03
博弈:新老接班中的風格碰撞與產權難題
這場商標風波的背后,是宗馥莉與父親宗慶后截然不同的經營風格,以及民營企業傳承中難以回避的產權歷史問題。
宗慶后是典型的“人情派”。他擅長平衡各方利益,在經銷商和員工中有著極強的“非正式影響力”。早年“達能之爭”時,面對外資的挖角,沒有一名員工倒向對方;全國經銷商大會上,他會帶著本子記錄每一位經銷商的訴求,哪怕是小經銷商的問題也不忽視。這種“家文化”讓娃哈哈在產權模糊的狀態下,維持了數十年的穩定。
而宗馥莉受西式教育影響,更信仰現代企業制度。她主張用合同和績效取代人情,邊界感極強——從不在周末或晚上10點后給員工發工作消息。但這種風格也讓她顯得“過剛易折”:接班后,她幾乎替換了所有娃哈哈老將,將6000多名員工的合同轉簽至宏勝系,還取消了員工的干股分紅,引發集體訴訟。員工質疑2018年股權回購價(每股3元)遠低于實際價值,導致股權變更至今無法完成,國資方仍牢牢占據最大股東位置。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產權。改革開放初期的民營企業,常面臨“實控權與股權分離”的問題,娃哈哈便是典型案例。宗慶后雖通過“體外”的宏勝系掌控了大部分利潤(2022年數據顯示,娃哈哈集團營收僅占“娃哈哈系”的2.74%),卻始終未能拿到“娃哈哈”商標權和集團的絕對控股權。宗馥莉想完成父親未竟的事,卻低估了其中的復雜性——她既要面對國資方的監管,又要應對經銷商和員工的抵觸,改革步伐過快,最終陷入被動。
04
未來:休戰之后的不確定性
如今,“娃小宗”退場,“娃哈哈”回歸,但這場休戰能否持續仍是未知數。11月,娃哈哈將召開一年一度的全國經銷商大會,這是決定明年合作格局的關鍵節點。盡管宏勝系要求經銷商在10月28日前繳齊保證金,且協議中明確標注“娃哈哈”品牌,但不少經銷商仍心存顧慮。“最近變化太頻繁,上百萬的保證金,誰敢輕易打過去?”一位經銷商的疑問,道出了當前的信任困境。
此外,利潤分配問題尚未解決。宏勝系繼續為娃哈哈代工,雙方如何劃分利潤?員工的股權訴訟仍在進行,宗馥莉能否順利完成股權變更?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處理,未來仍可能引發新的矛盾。
從“娃哈哈”到“娃小宗”,再回到“娃哈哈”,41天的反轉故事,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戰略調整,更映照出中國民營企業二代接班的普遍困境: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同時推動改革,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中實現突破。
對宗馥莉而言,這場風波或許是一次教訓——在飲料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僅憑激進的改革難以撬動三十年的根基,唯有找到傳承與變革的平衡點,娃哈哈才能真正“活下去”,并走得更遠。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