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首重風骨,故自青藤、八大以來,雖世代沿革,唯此唯大,后世學者,倡導不已。缶翁以畫氣不畫形,伸寫意之精神,張風骨之大旗,如無言天書,影響深遠,學子迷之,達者悟之。存剛從余游廿余載,敏學篤行,穎悟圓通,遂成今日之境界。存剛重書法之研修,追尋本原,書寫個性,用筆如切金斷玉,迅疾清勁,凌厲超邁。點畫提按,雍容果決,法脈開張,故其書自有氣象。存剛純以自書入畫,書畫合一,天然惟妙,其山水、花鳥、人物遂一涉筆,莫不精絕,此乃所謂氣貫神隨者也。凡畫家狀物,都有情理機趣之論,都有氣韻骨法之說,唯知之深,方能不泥之。揮手之時,應勢而出,似不經意,而天趣已得,書畫三昧,存剛已得之矣。據此可知,鑒賞之功亦大有益于書畫,而書畫家純以目鑒為主,展卷之時已知真偽,真才實學,不能有半點虛假。存剛經三十余年之歷練,探偽尋真,百折不回,故有此目力,此亦書畫成功之本也。中國書畫成人不易,百年一瞬,數人而已,其中原委,亦如所論。
文/吳悅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吳悅石工作室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
絢爛的“傳統”
——論范存剛大寫意花鳥的新趣
在傳統文化語境漸行漸遠的今天,勿庸諱言,傳統繪畫原本的精神氣象與藝術特質,已漸至抽象為簡單的形式了。當主體人格逐漸強化,當繪畫從心靈內省到視覺意義的呈現,這其實也正是整體中國繪畫傳統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話題。無論我們接受與否,但在這事實面前,如何去面對“傳統”的象限,這更是每一位中國畫家的特殊使命。
![]()
![]()
二十世紀以來,伴隨著“西風東漸”文化浪潮的風起云涌,一些接受過新思想和具有創新意識的先輩畫家們分別在自己的領域做了大膽的嘗試,乃至于在“中西”之間做出“全面調合”,而且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進步。這種進步,準確地說,并非是創作出了一批具有“新觀念”的作品那樣簡單,而是具有了一種有別于舊時代的一種多元的“美術觀念”,雖然,在當時還是頗有阻礙,但今天我們回首眺望時,卻會覺得這場“革命”的偉大意義之所在。
![]()
![]()
是的,當代中國畫的征程就是在這樣“節點”上上路的。兩條線索和路徑,一是沿習了西方美術觀念的“中國畫”,二是“抽象”為簡單形式意義上“中國畫”。這二者構成了整個當代中國畫壇上的“新人文景觀”。但問題是,前者僅關注題材,后者特別注意形式。而且人們時而還把這種“異化”視為“創新”去大加鈴鈴其聲,這的確正是中國畫在當代所處的“窘然之境”。
![]()
![]()
近來,頭腦中一直在思忖一個問題:中國傳統繪畫的“出路”究竟在哪里?那天,看到存剛近期的大寫意花鳥畫創作,頭腦中突發閃現出了一種奇異的精神景象,在那些情緒化了的“花團錦簇”里,我仿佛看到了“筆墨情趣”之外的另一種“新趣”。
在幾十年繪畫的道路上,存剛受到了嚴格意義上的“傳統”訓練,從孫奇峰到吳悅石先生,乃至于由此而上溯追尋的吳昌碩、齊白石、徐青藤等大寫意名家的風格范式和筆墨技巧,他都在年輕的歲月里下過苦功夫,而且這也是他在近二十年里被當代畫壇所關注的重要理由。
![]()
![]()
應該說,他是這一代人里,尚能承接傳統中國大寫意繪畫香火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對“筆墨趣味”的講究,他對“氣韻生動”的追求,乃至于他對“得心應手”的理解,都的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存剛始終能以“天真”的眼觀自然之物,這是他筆下的“物象”不僵化、不模式化的精神基礎。
![]()
在他的筆下,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構圖”與“穿枝打葉”,更不是代代因襲意義里沾沾自喜的“小情趣”,他呈現給人的是一種博大的意象境界、一種淋漓盡致的生命元氣,它發乎于心,應乎于手,最后躍然于紙上。
![]()
![]()
![]()
準確地說,它來自于心靈,最后也會走進心靈,這也是我們不能盲目“污名化”視覺藝術的理由,而且我們要說,大寫意花鳥的視覺意義呈現,相對于其它品類則更為重要。這一點在存剛的繪畫中也得到充分地體現。
![]()
![]()
存剛擅畫紫藤、梅花,虬枝曼妙,老筆紛揚;他也更愛畫雞與鳥,點觸渲染里,呈現一派生機。這些生活中的物象經他的概括與提煉,竟然化作云煙滿紙,這也為他自在的心性和嫻熟的筆性留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創造空間,那些事物已不是簡單的“物象”之屬,也更早已脫卻了植物、動物意義上的概念,它們是爛漫、是流美、是絢麗多姿、是渾然天成、是明亮里的一點小憂郁、是繽紛意象中的小感傷。恰恰是這一點,也使得存剛絕不僅僅是一位具有深厚傳統修養的書畫家,在人們的眼中,他更像一位具有多元視野、更具時代氣息的藝術家。
![]()
![]()
![]()
我隱約地感知,他一直感興趣于西方后印象主義繪畫,不是美術史意義上的梳理,就是喜歡他們自然生動的態度。他也關注當代“寫意油畫”的動向,從中汲取自己的精神營養。開拓的視野,廣闊的識見,加之他職業中“鑒古”的經驗,這都使得他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蹊徑來。
![]()
![]()
那天存剛告訴我,他最近準備了一些丙烯顏料和油彩,準備在畫中一用。我覺得,這絕不僅僅是一種材料上的選擇和簡單的借用,而更應看作是一次打破藝術之間的壁壘和桎梏、走出一切僵化和被肢解了的“傳統”的一次行動,而其意義是真正回到“筆墨”的自由與解放中去。
![]()
![]()
其實,歷史上的“時空觀”也僅僅是個概念而已,那么對于一位心智健全的藝術家而言,他會完全以精神的高蹈而超越世俗的偏見與認知,而最終走向心靈的歸宿與原點。
期待存剛的創造走向更加自由的境地。
(文/王登科)
范存剛作品欣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劉少白藝術館)
畫家簡介
![]()
范存剛,別署范遲。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征集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文物藝術品專家組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