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6世紀,西方人開始逐步與明朝進行接觸。在嘗試入鄉隨俗之余,敏銳察覺到一個叫做“老爺”的特權群體。現在的我們非常清楚,這些人就是擔任官吏的科舉士大夫。但在初來乍到的觀察家看來,細枝末節的一舉一動皆充滿標注價值,能夠迅速且直觀的了解這片嶄新世界。
正因如此,無論在福州當過俘虜的伯來拉,還是經常造訪廣州的克魯斯,都在私人筆記中為老爺們留下相當篇幅。
![]()
老爺們坐轎子出行的隊伍充滿壓迫感
首先,老爺們的出行排場,就足夠引起記錄者關注,更不說刻意營造出來的壓迫感:
這里應該知道老爺是如何受服侍和敬畏的。如在公眾集會,他們一聲吆喝,所有公家仆役都嚇得發抖。當老爺想要行動,哪怕僅到門口,仆人也得用鍍金椅子把他們抬去。不管是私事外出,還是到別家拜訪,他們在城里走動時也是這樣。
因他們有職有權,總有人跟隨他們。他們中最低層的也坐這種轎子,至少有兩人開道。即使不需要,仍叫百姓讓路,為的是叫老百姓畏怕他們。
![]()
老爺們的隊伍出行總是要先清空街道
他們的隨員還有些軍士,拿著鍍銀的或全用銀制的錘。有兩名士兵的,有四名的,有八名的,視其等級而定。再大些的老爺,在這些軍士前還整齊地有其他很多執杖的人和大批警衛,把竹子拖在地上,因此街道被鋪滿,你可以老遠聽見竹杖的聲音及喊叫者的吼聲。
這些家伙也是抓人的,他們圍的是醬紅色腰帶,帽上插的是孔雀羽毛。老爺身后有些人拿著牌子,牌子掛在棍頭,寫著他們跟隨的老爺名字、等級和官位。
![]()
武官出行同樣有很大排場
他們還拿著與官位相稱的傘。如老爺職位低,那他后面只有一把傘,但不能是黃色。如地位高些,可以有兩把,三把或四把。為首大老爺的傘可以是黃色,那在他們那里被當作一種極大的榮耀。打仗的老爺地位再低也用黃傘。都堂和察院外出,尚有全副披掛的三、四騎前導。
老爺坐一乘涂金的漂亮而華貴的四人抬轎子。這些轎子都是又大又高貴,老爺由所有的書手及下面的吏員簇擁著。當他上街時,他們始終在奔忙著。老爺身穿一件黑色精美的嗶嘰長袍,有兩只長袖,那是尋常的服裝。他像修士一樣兩手交叉,他的眼睛朝下,不左右張望。因為他們即使連眼睛都不愿與百姓接觸,以保持一種威嚴,越威嚴就越受到敬畏。
![]()
許多老爺喜歡穿著精美黑袍
其次,皇權對于士大夫階層的限制,也可以從職業規律中體察出來:
當察院每三年巡視城市,或因要事外出,或者有某位欽差來時,他們就在他經過的街道關門閉戶,工匠停止工作,他路過的街道上不見一人。商店關門,不出賣任何東西。役吏用繩索沿街順街牌樓的三座門欄出三條道,中間一條只供老爺通過,吏員走兩邊的,禁止人在中間行走。他們由許多下層老爺步行陪同。
官職的任期是二年到三年、不許延長,授與職位的人不是出生在當地。因為他們可以在處理歸他們衙門管的案件時不受情感的影響,同時他們不可能變得強大,從而防止了反叛。皇帝按每人的功過和能力,聽取宦官的意見,分配職位。
![]()
老爺們每到一地 通常只有2-3年任期
當然,士大夫官僚們的作風,同樣顯得與其他群非常體格格不入:
老爺是個懶惰的階級,除吃喝外完全沒有鍛練和游樂。有時他們到郊外去,叫士兵拿刀箭射靶子。但他們并不停止進食,甚至在別人拉弓發矢的時候他們還在不斷吃東西。靶子是蒙在長桿上的大氈。射中靶子的作為最佳射手,得到一塊深紅色緞子、包在頭上。
優勝者這樣得到榮譽,老爺則肚子飽飽地回家!
![]()
老爺們的娛樂就是邊吃邊看士兵射箭
在所有的城市和城鎮,皇帝設有許多為大小老爺住宿的華貴館舍。有足夠的經費供給借宿的人,按其地位高低供應。要供給每人花銷的費用是已經規定了的。如果服務不滿意的話,任何留宿的老爺都可以命令鞭打館舍的主管人。
有的老爺如要在親友家留宿,便把錢取走,下級老爺有時也這樣做,或為省點錢,或為更自由地隨意尋樂。這些館舍從不缺乏任何東西,因為布政使負責給予充分供給以至一無所缺。每年底要館舍官吏上報開銷的帳目。
![]()
官員們可以下榻驛站支取錢銀
相比之下,那些為老爺們服務的差役,更讓西洋人感到嘆為觀止:
當老爺坐在椅上聽訴訟和處理案件時,門房、書手、軍士及其他下級吏員站在門口。有人因事入內,一個門房高聲通報誰來了,為何而來,讓坐在那里的老爺知道(因為距離很遠)。跟老爺說話要雙膝下跪,一般都離得老遠說話。
他們為老爺服務之敏捷迅速,及老爺之可畏,非筆墨所能形容。亦非言語所能表達,必須目睹方能知其所以然!
![]()
老爺們的舒適生活離不開差役巴結和諂媚
全體人員服從老爺的命令,飛奔去替他服務。不僅書手和軍士及其他役吏,連下級老爺對上級亦復如是。如果有人不那么賣勁,速度不如平時,或者在老爺面前稍有懈怠,那此人決得不到寬恕。
老爺衙門的所有吏員,都有挨鞭打的痕跡和涂的膏藥。因此,他們當中已經認為沒有鞭痕倒不光彩,這事在他們那里十分尋常。當老爺因某件事生氣和發怒時,旁立者的害怕和惶恐,看來令人驚異。
![]()
盡管地位卑微差役們仍對工作樂此不疲
此外,早期西方來客還發現第二個類似老爺的群體。那便是一生都有充沛資源供養的宗室:
我們又發現上述這個城內,皇帝有一千多親屬住在大宮室里,分散在城里的不同地區。他們的門是紅色的,宮室過道可分辨得出,因為那是皇帝的顏色。城市是那樣大,這幾千座大館宅并沒有使它顯出鮮艷的色彩。這些貴族,根據他與皇帝血統的遠近。在他們婚配的時候,接受他們的高貴館舍。
只要皇帝在世,這地方在任何方面都不增不減。皇帝賜給他們妻妾、奴仆,每月供給他們豐足的各種用品,但他們只是從管治城市和省份的長官接受這些。
![]()
藩王等宗室群體同樣是明朝內部的老爺階層
不管怎樣,這些人沒有一個生時有任何職位和權力。他們盡情吃喝,多半養得肥肥胖胖。那怕看到其中任何一個未曾見過的,我們也看得出他是皇親。他們仍很愉快,彬彬有禮,養尊處優。
盡管這些貴人的漂亮居室是那樣寬敞、不缺什么,他們仍是處在一種束縛中,一輩子不得出外。據我所知,皇帝這樣對他的親屬,原因在于不給他們任何造反的機會。因此,他把他們禁閉在3-4個城內。
![]()
藩王們幾乎過著被圈禁的生活
顯然,上述記錄不過是明朝官場生態的九牛一毛。既浮于表面,又看著相當似是而非。然而,這不過是兩種文明接觸的起始階段。當雙方的差距日益拉大,更為鞭辟入里的評價將如泉水般噴涌而出。
只不過到那個時刻,觀察者已從西葡升級為英法,被觀察對象亦由大明易幟成大清......
![]()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