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碣石
●編輯|肆夕
一場關于牛奶包裝的紛爭,不久前終于落下了帷幕。
最近,江蘇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一則民事判決書,涉及中國兩大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
判決書顯示:蒙牛的“精選牧場”純牛奶,因使用與伊利“金典”高度相似的包裝,已經構成不正當競爭,需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向伊利賠償500萬元。
因為外觀對簿公堂,兩家乳業公司的產品,包裝方面到底有多相似?
2020年,伊利“金典”推出了新包裝,以“白色、墨綠色”為基礎配色,正面左上為“金典”名稱、左下為“純牛奶”字樣;正面右側則是草原、奶牛的圖案。
2023年,蒙牛推出的“精選牧場”純牛奶,外包裝的配色風格、元素位置等,幾乎都與“金典”一模一樣,只是在一些細節上略有不同。
![]()
外觀包裝高度雷同的純牛奶,似乎說明蒙牛的官司輸得不冤,而這一對乳業中的臥龍鳳雛,其實多年來一直在互相傷害。同時,互相“致敬”對方的這對乳業CP,似乎又都存在著各自的焦慮。
不論是鮮牛奶、酸奶還是冰淇淋,兩家在外觀包裝上,經常互相進行cosplay,只要走進商超,任何人都很可能在不經意間,拿走兩家企業推出的“高仿”產品。
消費者在這場斗爭中,被無辜卷入,并不知道自己已經傻傻走入了雙方的“套路”。
![]()
來啊,互相傷害
早餐時間,夏陽喝了口昨天剛從超市買牛奶,又重新仔細端詳了一下包裝。
是眼熟的樣子,但卻不是熟悉的味道,她從冰箱里翻出之前喝剩個底的牛奶盒,發現兩個極度相近的包裝上,一個寫著伊利,一個寫著蒙牛。
作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兩大巨頭,伊利、蒙牛關于產品外觀的設計上,似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一款常溫牛奶,從外包裝的配色方案,到標注的內容、位置,幾乎全都一模一樣。
最樸素的商戰,往往都偽裝成最接近友商的模樣。
![]()
不存在誰是正品誰是假貨,看得出來同為競品,只剩一往無前精準打擊對方的決心。
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后,夏陽在買奶制品時,會格外留意產品的確切名稱。
包括在面對伊利的“優酸乳”和蒙牛的“酸酸乳”時,努力回想小時候看張含韻“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廣告時究竟叫什么名字。都是長條狀的包裝,“真果粒”和“優酸乳果粒”究竟有什么區別。
網上的搜索結果,多半都是針對“誰才是抄襲者?”的爭論,偶爾夾雜一條“有沒有人覺得真果粒”變味了,結果圖片上卻是對家的優酸乳果粒。
一旦撕開一點發現端倪的口子,就會注意到伊利、蒙牛的互相“致敬”,已經滲透到全線產品中。
![]()
實際對消費者來說,日常買這些乳飲零食,誰是原創誰在跟風并沒有那么重要,只要味道和價格沒明顯差別,沒人會特意追究買的什么牌子。
夏陽從小吃伊利“巧樂茲”,現在碰到打折的蒙牛“隨芯脆”也會順手買點,目的總歸都是吃里面那塊巧克力。
在冰淇凌層面,伊利和蒙牛大有一副“反正你我是一輩子的仇人”的樣子在做產品。
伊利做“冰工廠”系列,蒙牛就做“冰+”,連口味都直接1:1照抄,反正“伊利心情”長得就像“綠色心情”的雙胞胎。冰淇凌市場是先有“玉米香”還是先有“玉米棒”,老冰棍到底誰家先一步推出,這些等等全都是纏繞不清的糊涂賬。
加上近乎復制粘貼式的外包裝,兩大乳飲巨頭,以小學生抄作業式手法,和賭博的心態,來考驗消費者在線下冰柜里買東西的時候,究竟先拿起哪一款。
![]()
由于兩家都算得上是國民品牌,兩家也自然各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有幾款冰激凌作為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從小吃到大。
同時,這部分消費者才算得上真正的老吃家,能在不留神買下后,靠味蕾分辨哪個才是贗品。
小時候吃了多年5毛錢的小布丁,長大后誤買成一整箱伊利版本后,只剩欲哭無淚。
想買伊利的“小雪生”,在便利店的冰柜里看到雪人圖案的冰淇淋,就直接抓起來付款,沒想到撕開以后不是慈眉善目小雪人,開盲盒式買了個對家的陰濕男鬼。
![]()
就這樣,在包裝與產品的無限趨同之中,兩大巨頭的商戰,最終演變成一場對消費者眼力與記憶力的持久考驗。
與此同時,競爭的本質也開始發生了偏移,是否能中傷對家尚未可知,消費者卻在這一次次的辨認和誤購中,遭受到了實打實的愚弄。
這場乳業巨頭對市場份額的蠶食,結果變成了以考驗消費者作為勝利與否的考量。
![]()
一定要追著對手嗎?
分不清伊利、蒙牛的消費者,對買錯這種行為相對寬容,在于牛奶、冰淇淋等產品,價格本身并不太高,因此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不太在乎其中的品牌對錯。
但是,從外觀包裝上的種種相似,不難看出伊利、蒙牛這兩個乳業品牌,自身都存在著某種焦慮。
對于蒙牛來說,前總裁盧敏放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蒙牛銷售額、市值,均達到千億元的“雙千億”目標。但如今,這兩個目標蒙牛都沒有達成。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蒙牛實現營收415.67億元,同比下降6.95%;而從2024年全年來看,蒙牛實現營收886.75億元,同比下降10.09%;
另一邊,從市值方面來看的話,如今蒙牛總市值約為558億港元,折合512億人民幣,僅為“千億”目標的一半。
多年前定下的兩個目標,目前看來一個都沒實現,這種巨大的落差感,讓蒙牛不得不做出改變,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換帥。
2024年3月,高飛接任盧敏放,成為蒙牛新一任CEO。這位“老蒙牛人”剛一到任,就在業績說明會上,給出了一體兩翼的經營策略:在主營業務之外,發展創新業務和國際化業務。
不僅如此,在銷售部門歷練多年的高飛,還把身上的營銷基因,注入到了公司的經營之中。
2025年春節期間,電影《哪吒2》大放異彩,蒙牛第一時間與《哪吒2》合作,電影上映后短短10天,聯名款產品就在單一線上渠道,取得了超過1200萬元的成績。
![]()
除了一把手的更換之外,2024年5月,慶力軍接任陳朗,成為蒙牛新的董事會主席;到了2025年9月,蒙牛原CFO陳平接近退休年齡,沈新文接任執行董事、副總裁及首席財務官。
同時,相關消息還顯示:蒙牛的公關部門,正在進行人事調整,等到人員全部革新之后,蒙牛就完成了全部部門的改朝換代。
蒙牛的焦慮,主要來自其經營情況;而伊利的焦慮,則似乎與行業趨勢有關。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收617.77億元,同比增長3.49%;實現凈利潤72億元,同比下降4.39%;如今總市值約為1724億人民幣。
可以看出,不論是營收、凈利潤、還是市值,伊利都已領先蒙牛一個身位,它還有什么值得焦慮的呢?根源也許在對未來的迷茫。
灼識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乳制品市場零售規模,達到5216.7億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5966.6億元。
而從中國奶類產量來看,2024年中國奶類產量4156萬噸,相比2023年的4281萬噸,減少了125萬噸,為近7年來的首次下跌。
數據表明雖然中國的乳制品市場,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但也已經趨于飽和,伊利想要擴大優勢并非易事,只好研究蒙牛的暢銷品,并進行一些“微創新”。
“鎮定劑”該怎么吃?
不論是對于蒙牛還是伊利,一味的焦慮都不能解決問題,利用自身的優勢做好長板,可能才是企業的破局之道。
舉例來說,蒙牛的液態奶方面具有優勢。僅在2025年上半年,液態奶業務就實現營收362.62億元,占整體營收比例的77.4%。
對比今年同期的伊利,液體乳業務實現營收361.26億元,占整體營收比例的58.3%,不僅沒有與蒙牛拉開差距,反而在營收上略低于對方。
這其中,“特侖蘇”作為蒙牛的門面產品,2021年就實現了300億元的銷售額,并在蒙牛的整體營收中,長期占據約三成比例。
凱度數據顯示:蒙牛的“特侖蘇”,在中國高端常溫白奶市場,大約占有53%的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一名。
另一邊,從蒙牛的國際化戰略來看,蒙牛不僅實現了產品走出去,還能在當地市場生根發芽。
蒙牛旗下的“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市場年營收超20億美元,在印尼冰淇淋市場市占率第一;在菲律賓和越南市場上,“艾雪”冰淇淋如今市占率為第二名。
更加關注自身經營情況的蒙牛,需要用“新長板理論”為自己加分;已經成為行業一哥的伊利,則需要考慮乳企之外的身份。
2025年5月,伊利與同仁堂合作,推出了多款健康功效奶粉,涉及血糖改善、骨骼養護、氣血調理等多方面,將“藥食同源”的理論貫徹實施。
![]()
同樣在今年,伊利還與恩和生物聯合,成立了合肥伊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合成生物領域的開發,為自己的跨界新賽道進行嘗試。
從伊利的動作可以看出,在乳制品行業面臨增長瓶頸時,伊利沒有繼續死磕,而是將其在乳業內的優勢,與其他相關產業進行結合,并以此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雖然兩家在經營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表現出了一些焦慮,但在具體的發展方向上,雙方都沒有因為外界干擾,而亂了自身的陣腳。
企業經營是場馬拉松,調整好呼吸、步伐的跑著,不必太盯著對手的狀態,應該專注于自身的種種感受。畢竟,夠大的市場,足以容納雙雄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