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架構更趨完善,視野全面升級」
作者|甄 瑤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15年后,中國汽車工業將是怎樣的面貌?
先來看預測結果:到2040年,含內燃機乘用車(HEV、PHEV、REEV)銷量在乘用車新車銷量中的比例,仍將有三分之一左右;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到85%以上,其中 BEV 占80%;L4 級在智能網聯新車中全面普及,L5 級智能網聯汽車開始進入市場……
10月22日下午,第三十二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在重慶開幕。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進華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簡稱技術路線圖3.0),指明中國汽車產業未來15年發展路徑。
![]()
從編制背景來看,權威性與專業性貫穿歷版技術路線圖始終。“受國家部委委托、2000余位專家聯合編制,歷時18個月研究的頂層設計文件。”張進華介紹,技術路線圖以《中國制造2025》為綱領,從2016年1.0版到2020年2.0版,再到2025年3.0版,每一版迭代都匹配產業發展階段。
其中,1.0版奠定電動化基礎;2.0版推進技術深化;3.0版則著眼全球競爭,補上2040年長期目標。
從核心內容來看,技術路線圖3.0版主要有3項突破:
一是時間維度延伸,在2025-2035年目標基礎上,新增2040年目標,形成短期-中期-長期的完整目標鏈。
二是架構更趨完善,“1+5+26”的3層體系,讓技術路徑從宏觀到微觀層層落地,覆蓋節能、新能源、智能網聯這3個核心領域。“1”即一個總體報告,“5”指5個技術群,“26”是26個專題首次把產品技術和制造技術體系同構獨立成冊。
三是視野全面升級,首次將產業發展與全球變革深度綁定,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將從本土創新轉向全球協同創新,在技術標準、產業鏈布局等方面更主動參與全球競爭。
▍01
內燃機不會消失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突破40%,混動、增程、純電等三大技術陣營的路線之爭愈發激烈。需明確的是,這場爭論并非技術層面的高低對決,而是不同使用場景下最優解的選擇博弈。
![]()
未來15年,內燃機仍將是汽車重要動力來源,預計到2040年,仍有三分之一的汽車需以內燃機為動力源或協同動力源。同時,2030年內燃機將普遍實現混動化,傳統純內燃機汽車的占比在2030年后將大幅縮減。張進華的發言對此作出了關鍵論斷。
技術路線圖3.0進一步細化了這個趨勢,從銷量、能耗、技術等3個維度,給出明確指標:
其一,銷量占比。到2040年,含內燃機乘用車(HEV、PHEV、REEV)占乘用車新車銷量三分之一左右;2035年,傳統能源乘用車全面混動化;2040年,混合動力商用車占傳統能源商用車新車銷量超65%,低碳零碳商用車滲透率超15%。
![]()
其二,能耗標準。乘用車混合動力車型平均燃料消耗量逐步下降,2030年達4.5L/100km,2035年降至4.0L,2040年進一步低至3.5L。
其三,技術方向。汽車節能技術聚焦3個核心——動力來源多元化、能源效率最大化、控制模式智能化。其中,混動專用發動機最高效率將突破48%,零碳燃料與傳統能源互補支撐多元動力體系,輕量化技術以多材料混合結構設計為核心方向,智能技術則賦能能源管理全局動態優化。
▍02
新能源將占八成
2024年,中國汽車產業再攀高峰,產銷量雙雙突破3100萬輛,創下歷史新高,連續16年穩居世界第一。
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尤為迅猛,銷量從2020年不足140萬輛,飆升至2024年近1300萬輛,市場占比由5.4%躍升至40%以上。
2025年前三季度,這一勢頭持續強勁,新能源占比已突破46%,增速高達35%左右。
從曾經不被看到到如今幾成半壁江山,未來新能源汽車是否會成為市場絕對主力?答案已明確。
![]()
“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市場主流產品,到2040年平均滲透率將超過80%,其中乘用車超85%,商用車也將突破75%。”張進華預判。
在這個格局中,電動車將占據主流地位,而燃料電池汽車將在重型商用車低碳化進程中承擔關鍵角色,預計2040年實現百萬量級產量、400萬輛左右保有量。
市場爆發式增長,背后是技術路線精準布局與持續迭代。
在動力電池領域,行業形成高比能與性價比兩條路線并行的發展模式,根據不同場景與產品定位靈活選擇。
對其核心技術指標,技術路線圖3.0明確:技術領先的典型A級新能源乘用車,2030年每百公里電耗將小于10kWh,2035年降至9.5kWh,2040年進一步優化至9.2kWh,能耗效率持續升級。
電池技術進階更值得期待。當前主流的液態電池,正逐步向固液混合與全固態方向升級,全球都在關注全固態電池的量產進程。
![]()
據判斷,2030年,全固態電池有望進入小批量產業化階段,但能否達到500瓦時/公斤的期待性能,仍需持續觀察;到2035年,全固態電池有望大規模全球推廣,綜合性能、成本與環境適應性將更貼合市場需求。
驅動系統領域同樣亮點紛呈。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性能將持續提升:集中式電驅動系統將實現機電深度集成以優化品質,分布式電機系統則將與智能底盤深度耦合,通過機電耦合總成的構型創新,實現性能突破。
業內期待,2035年前后,分布式驅動將成為電動化的重要驅動模式,為車輛帶來更優的操控性與能效。
![]()
從市場數據到技術藍圖,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清晰可見:2030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將達70%左右,2035年突破80%,2040年實現85%以上。
▍03
2040年開車“不用管”
如今,智能網聯汽車越來越火,未來開車不用自己動手的日子越來越近。到底什么時候能實現?不同階段的“智能開車”又是什么樣?
從發展階段來看,2030年將成為關鍵轉折點——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相關判斷顯示,到那一年乘用車 L2 級組合輔助駕駛將基本普及,商用車 L2 級滲透率也將達到50%左右。
更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行業對2030年高級別自動駕駛滲透率的共識度尚不高,但那一年有望成為高級別自動駕駛規模化產業化的“DeepSeek時刻”,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
具體到技術落地場景,2030年將實現顯著突破:城市道路將支持 L3 級有條件自動駕駛,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泊車等高頻場景則落地L4級高度自動駕駛,且智能網絡系統的安全性能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高速公路事故間隔里程為100萬公里/起,城市工況為50萬公里/起。
到2035年,70%以上的乘用車都能實現 L3 或 L4 級自動駕駛。前者為特定條件下(比如城市道路),汽車能自己處理大部分情況,只有遇到復雜問題才需要人接手;后者則是在更多場景下,汽車都能自主應對。
商用車進步也很快,85%以上能達到 L2 級及以上水平,超過35%的商用車能實現 L4 級功能。像公交車、物流車這類營運車輛,會率先實現無人化,屆時每年賣出的 L4 級自動駕駛營運車能達到百萬輛級。
![]()
2040年,開車完全不用管,幾乎所有新出的智能網聯汽車都能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不管是城市道路還是高速,汽車都能自己安全行駛,甚至比專業司機還靠譜——安全性、適應能力、效率都超過職業駕駛員。
更驚喜的是,L5 級自動駕駛汽車也會開始上市,這意味著在任何路況下,汽車都能完全自主駕駛,人只需要當個乘客就行。
背后的技術也在升級,以后汽車會靠 AI 系統自主學習優化,還能和道路、云端系統互相配合,不管是感知路況還是做決策,都會更智能、更安全。
▍04
技術體系大爆發
當前,汽車產業正處于向移動智能體深度轉型的關鍵階段。
在“第十二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全體會議暨智能網聯主論壇”上,東風汽車原董事長竺延風認為,在 AI、大模型等新技術及科技工作者推動下,汽車與科技深度交融,功能加速落地,其定義從個性化交通工具,拓展為第三生活空間,并升級為有溫度的情感伙伴與移動智能體,內涵持續豐富。
根據技術路線圖3.0,未來15年,汽車共性支撐技術將借智能化、集成化,實現跨域融合轉型,核心聚焦4個領域,推動汽車從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體升級。
這4個核心領域技術演進方向為:
一是智能底盤,具備可重構、模塊化、自進化能力,與自動駕駛深度融合,實現功能單元的服務化。
![]()
二是電子電氣信息架構,實現車-云集中式架構,大規模運算在云端完成,全面支持彈性算力分配。
三是汽車芯片支持從通用人工智能到超級人工智能跨越,主要芯片的集成度、能效與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四是車用操作系統具備原生 AI 能力,實現車路云協同融合智能自適應,滿足整車15級智能駕駛、L4 級智能座艙技術要求,與智能交通、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無縫互聯。
![]()
值得關注的是,智能制造技術群首次與產品技術體系重構,并首創了汽車智能制造發展水平分級方法。該分級方法從要素、環節、分級等3個維度搭建框架,為行業智能制造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評價標準。
基于此,技術路線圖3.0提出明確發展目標:到2030年,有少數企業能達到智能化工廠水平;到2035年,少數企業可進一步邁向更高階的智能階段;到2040年,有40%的企業達到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真正實現人、產、供、銷、服一體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作為凝聚行業集體智慧的成果,路線圖3.0及時回應了當下行業關切的重點問題,同時,在技術變革風起云涌、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以行業共識明確了未來15年技術創新發展的方向。
從1.0到2.0再到3.0,由技術創新驅動的汽車產業變革中國方案,不僅改寫中國汽車市場格局,也推動中國向世界汽車強國前列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