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的整體競爭力持續下滑,已逐漸在亞洲足壇失去原有地位,甚至被排除在二流乃至三流行列之外。更令人意外的是,另一個潛在危機悄然浮現——在亞冠二級賽事中,北京國安與中國香港球隊大埔戰成3-3平局。當深入分析這場比賽時,外界驚訝地意識到,內地與中國香港球員之間的實力差距正日益縮小,在某些方面甚至后者已稍占上風。這一現實無疑令眾多關注中國足球的人感到難以接受。
![]()
實際上,內地與中國香港球員實力對比的轉變,在中超聯賽中已有顯著體現。本賽季中超表現最為突出的兩名邊后衛——陳晉一與茹子楠,均來自中國香港。而在上海海港隊中,來自港超的亞歷斯祖已成為王燊超的首要替補,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前國腳傅歡不得不改踢左后衛位置。
進攻端同樣不乏中國香港球員的身影。曾在中期聯賽中表現亮眼的安永佳,以及目前效力于山東泰山的“大灣區球王”李小恒,都是中國香港足球的杰出代表。特別是李小恒,在當前國內23歲以下前鋒中,除了王鈺棟等少數幾人外,幾乎無人能與其實力相提并論。
這一現象頗具諷刺意味:中國國家隊急需優秀的邊翼衛人才,而中超這一位置上表現最佳的球員卻來自中國香港;同樣地,國足迫切需要富有創造力的進攻型球員,而此類人才竟同樣由中國香港所擁有。
![]()
過去,由于港超聯賽影響力減弱,加之當時中國國足實力占據明顯優勢,中國足協對港澳臺球員一直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允許他們以內援身份參加國內聯賽。此舉初衷在于促進交流、共同進步,實現雙贏局面,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國乒培養對手的養狼戰略,同時也帶有一定“老大哥”扶持“小弟”的心態。在那段時期,高梵、陳昌源、基藍馬等一批中國香港球員相繼登陸內地聯賽。
隨著部分港澳臺球員展現出與內地球員相當、甚至更勝一籌的競技水平,并逐漸占據主力位置,中國足協開始意識到雙方實力差距并不如預期中明顯。在蔡振華主管中國足協期間,以中國香港門將葉鴻輝轉會貴州人和失敗為導火索,2015年底足協出臺新規:自2016賽季起,所有港澳臺球員在中超聯賽中均被視為“亞洲外援”,不再享受內援資格。
這一政策因牽涉復雜因素引發廣泛爭議,其影響已超出足球范疇。因此,足協隨后又作出調整,允許每支球隊保留一個額外的港澳臺內援名額,該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回顧來看,蔡振華當時的顧慮并非沒有道理。如今中國香港球員在中超的出色表現,以及港超球隊對陣北京國安時所展現的頑強戰斗力,充分表明當初的“培養對手”策略正在產生反向效果。當然,也不能將問題完全歸咎于政策本身,畢竟誰也無法預料,在短短十余年間,中國男足水平會出現如此迅速且大幅度的下滑,反而襯托出中國香港球員的相對“崛起”。這一現象確實引人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