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逛商場,可能會發現一個怪現象,商場人山人海,但餐廳門口排隊的場面越來越少。
曾經一到周末,電梯口全是等號的食客;如今,不少餐廳的店員比客人還多。
有人說是消費降級,也有人說是租金太貴了。
但真正壓垮商場餐飲的,或許是那股越來越濃的預制味兒。
當消費者開始懷疑這鍋菜是不是加熱出來的,商場餐飲的黃金時代,也就走到了盡頭。
![]()
而那些還在死撐的品牌,也在想盡辦法逃離,搬到地下層、進社區、入高校、轉夜宵場。
每一次遷徙,都是對“無煙廚房”與“無鍋氣”現實的無聲抗議。
商場餐飲,正在經歷一次結構性的退潮。
一場從高光到冷場的轉變,背后藏著中國餐飲的殘酷進化歷史。
01
國慶期間,全國商圈人氣爆棚,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核心商場客流量連創新高,看似一片欣欣向榮。
可走近一看,熱鬧只屬于頭部品牌。
像費大廚、烤匠、壽司郎這樣的現象級門店,門口永遠是排長龍。
而旁邊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烘焙鋪、主題餐廳、地方菜館,卻門可羅雀。
這種冷熱兩極的背后,其實反映出商場餐飲的分化,頭部品牌靠流量續命,中小餐廳被成本吞噬。
北京大悅城、頤堤港等地,一個又一個餐飲老店選擇關門。
法式烘焙Gontran Cherrier、西餐廳、火鍋連鎖、甚至經營20年的“老字號”都撐不下去了。
![]()
做二手設備回收的商家說,2024年商場撤店的數量比上一年激增了三倍。
甚至有商場在一天內,同時有七八家餐飲關門。
這不是個例,而是趨勢。
在高租金、高人工、高食材的三重擠壓下,商場餐飲的利潤空間被壓成了一張紙。
再加上疫情后消費者回歸理性消費,很多人寧可去街邊找家小炒店,也不想在“沒有煙火氣”的商場餐廳里吃一盤溫熱的預制菜。
外表的燈火通明,掩蓋不住內部的空心化。
商場餐飲,正在被自己親手打造的“精致”反噬。
02
曾幾何時,入駐商場意味著品牌身份的升級。
高客流、好地段、統一管理,仿佛自帶光環。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正在主動撤出。
原因很簡單,流量不再是保障,而租金依舊高得離譜。
三層樓的租金最少要十萬,客流下滑卻肉眼可見。
再加上商場營業時間限制在早10點到晚10點,不少主打夜宵、火鍋、燒烤的餐廳根本無法延長營業。
于是他們紛紛選擇撤退,不是不做餐飲,而是換個場地。
社區成為新的避風港。
更低的房租、更靈活的營業時間、更貼近煙火氣的消費場景。
![]()
東方一串、蜀大俠、炊煙小炒黃牛肉,這些原本商場里的品牌,現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街頭巷尾。
對于顧客來說,家門口的小店不僅便宜,還能看見明火、聞到鍋氣,那種熱氣騰騰的真實,才是吃飯的意義。
與此同時,交通樞紐、高校、寫字樓等新場景,也成為餐飲的新戰場。
高校尤其值得注意,近四千萬大學生群體,意味著一個巨大且穩定的消費藍海。
從老鄉雞、瑞幸、到必勝客、海底撈,紛紛走進校園食堂或綜合體。
表面上是在搶學生,實際上是在搶未來的忠誠度。
商場不再是餐飲的唯一入口,顧客在哪里,店就得開到哪里。
這就是餐飲的新邏輯:不靠地標,靠觸達。
03
真正讓消費者遠離商場餐飲的,并不只是價格,而是那種越來越“統一”的味道。
無論你走進哪家商場、哪家川菜、湘菜館,炒出來的菜都像是一個模子刻的。
顏色鮮亮、口味平穩,卻沒靈魂。
沒鍋氣像微波爐加熱的預制味太重,這些成了消費者對商場餐飲的最大抱怨。
事實上,大部分商場禁止明火,用電磁爐加熱已是常態。
為了提高出餐速度、應對高峰客流,部分餐廳確實使用半成品或預制食材。
在消費者眼里,這等于失真。
哪怕預制菜早已是行業標配,哪怕它能提高效率、保證安全,但當消費者發現每一口飯都像復制粘貼,他們就會本能地退縮。
![]()
吃飯,本該是一種體驗。
沒有香氣、沒有煙火、沒有人氣,那份飯再精致,也只是擺拍。
于是,人們開始轉向街邊小館、夫妻店、小炒鋪。
江西小炒、東北鐵鍋燉、云南菌火鍋,這些原本看起來“土”的業態反而回潮,因為他們敢炒、敢油、敢辣。
一盤熱騰騰的爆炒小炒肉,比商場里那盤精致擺盤的“預制版湘菜”更能讓人滿足。
當“鍋氣”被監管掐斷,消費者的情感也隨之斷裂。
餐飲不只是味道,更是氣氛。
而商場餐飲,正是在這份氣氛的消失中,一點點失去了人心。
04
當然,并不是所有商場都在沉淪。
那些懂得調整定位、敢于創新的商場,依然能把餐飲玩出新花樣。
過去商場一到晚上十點準時打烊,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場學會了延時營業。
北京、上海等地的商場,國慶期間營業到夜里十一點甚至凌晨兩點。
甚至還配合樂隊演出、露天酒吧、夜市檔口,直接把“夜宵經濟”搬進商場。
這一招讓商場重新煥發了煙火氣,也讓不少品牌有機會延長盈利時間。
而面對年輕人追求新奇、老年人追求便利的雙重需求,不少商場開始做細分。
比如上海的百聯集團打造“無年齡障礙”的商業體,吸引銀發族。
青島的凱德MALL則舉辦咖啡面包節,用年輕文化拉動人氣。
誰能先打動特定人群,誰就能先活下來。
![]()
再看廣州天河城改造B1層,引入三十多個首店品牌,從DQ復合餐廳到好利來限定版,吸引大批“打卡客”。
如今的消費者不追求吃飽,而是追求新鮮,哪怕只是為一杯限定拿鐵或一份聯名套餐。
除此外,頭部品牌懂得利用短視頻的傳播邏輯。
費大廚靠一句“你好!你好!全國小炒肉大王,辣椒炒肉!”在抖音爆火。
烤匠進京前開了發布會造勢,壽司郎靠二次元聯名制造熱度。
這些品牌用社交語言和年輕人共振,讓吃飯重新變得有趣。
商場餐飲不一定要死,只是再也不能繼續高冷。
在這個全民講體驗的時代,只有真誠、真實、接地氣,才能讓顧客重新坐下來。
05
商場餐飲的退潮,不是行業的悲劇,而是一場價值回歸。
過去,餐飲靠“地段”吃飯;現在,靠“體驗”生存。
過去商場是流量的中心,現在顧客自己成了流量。
當預制菜、無明火、統一出品成為主流,消費者的胃和心都開始找“出口”。
這時候,品牌和商場要學會一個樸素的道理,飯還是要炒的香,人還是要真誠地留。
![]()
餐飲的終極競爭力,從來不是裝修、也不是IP,而是那股能穿過油煙直擊人心的鍋氣。
它代表的不只是口味,而是人情。
當商業回到人的溫度,那些真正懂吃、懂感情的品牌,也許還能在下一輪浪潮中,重新找回久違的香味。
商場餐飲的未來,不在于更精致的裝修,而在于更真誠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