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午后抬眼,藍得格外沉的是天空,像整塊藍天浸在水里,風拂過來帶著點濕潤的厚重感。這種感覺不算錯覺,我們每天待的地方,不只是地球表面,更像踩在一片空氣海洋的底部。
![]()
這片海洋特別的地方,是沒有像海邊那樣清晰的岸。坐過長途飛機嗎?起飛時舷窗里的天空,從貼近地面的深幽湛藍,漸漸過渡到高空的淺藍,往上,色彩慢慢變淺,最終成了近乎透明的灰白,沒有任何一條線,能說過了這里就不是大氣了。它像一杯加了牛奶的水,牛奶緩緩散開,和水融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分界。
科學家們?yōu)榱嗣逅慕Y構,給這片大氣海洋分了層,每一層都有和日常相關的奧秘。靠近我們的是對流層,從地面延伸到12公里高處,全在這一區(qū)域里上演的,是我們平時遇到的刮風、下雨、冬天的雪、夏天的雷,出門前看天氣預報,是在問這片淺海今天會不會翻浪。往上是平流層,海拔能到50公里上下,格外平穩(wěn)的,是這里的空氣,飛機飛長途大多選在這一區(qū)域,不會像在對流層里那樣顛簸,這里躲著臭氧層,能擋住太陽里大部分傷人的紫外線,我們夏天涂防曬霜防曬,是在和這一層的保護罩互相配合。
![]()
更高處去,是平時很少接觸的領域。50至85公里的中間層,溫度越往高越冷,是大氣里最冷的地方之一,大多在這一層燃盡的,是夜晚看到的流星,不會落到地面,85到800公里的熱層,溫度能升得極高,空氣粒子格外稀疏,不會讓人覺得熱,這里的空氣會被電離,能反射無線電波,它的功勞,包括我們手機能收到信號、極光會在這一層綻放,超過800公里的散逸層,粒子稀得快要散開,有些粒子掙脫地球的引力,飄向太空,算是這片空氣之海和宇宙的過渡帶。
科學家們定了個方便區(qū)分的標準,叫卡門線,在100公里的高度。超過這個高度,默認算進入太空,不管是航空還是航天,靠這條線來劃界,但這只是人為定的方便線,不是真的海洋邊界。
![]()
說了這么久空氣之海,我們算不算這片海洋里的海底居民?看壓力就知道。你可能沒察覺,大約10噸的大氣壓力,每時每刻頂在我們身上,相當于1萬瓶1升的礦泉水疊在身上。我們沒被壓扁,身體適應了,血液里的氣體、肺部的呼吸、甚至細胞里的組織,產生了和外界大氣壓力相等的力量,一內一外剛好抵消,深海里的魚也這樣,身體扛住海底的高壓,在水里自在穿梭。突然把魚撈到海面,或者我們突然到了沒有大氣的太空,壓力一下子失衡,麻煩大了。
我們和這片大氣海洋的關系,很緊密。幫自己從空氣之海里取氧氣的工具,是我們的肺,每一次吸氣,在濾出能維持生命的成分,深海里的魚類用鰓從水里濾氧氣,情況一樣。平時夏天怕曬黑、怕曬傷,涂防曬霜只是一方面,幫我們擋住大部分紫外線的,是平流層里的臭氧層,像給這片海洋裝了一層防護網,冬天不會凍成冰,夏天不會熱到融化,大氣的溫室效應穩(wěn)住溫度,海水也這樣,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溫度。
![]()
現在我們呼吸的氮氧大氣,不是地球一開始有的。幾十億年前,地球的大氣里全是甲烷、氨氣,不適合生物存活。早期海洋里的微生物,一點點吸收那些沒用的氣體,排出氧氣,把大氣改造成現在的樣子,簡單說,生物先養(yǎng)好了大氣,大氣反過來養(yǎng)著更多生物,我們是這場千萬年互相成就里的一員。
望天空,你看到的不只是一片藍天。包裹著我們的大氣海洋,是那片從頭頂延伸到100公里高空的藍色,夜晚看到的星星,是海面之外的風景。我們不是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是在這片溫柔的海底,一邊呼吸,一邊朝著更遠處好奇。不管是晴天的藍還是傍晚的粉,我們腳下的土地,不僅是地面,還有這片空氣之海最安穩(wěn)的海底。你之前有過類似的小發(fā)現嗎?抬頭時留意過和大氣海洋有關的細節(jié),在評論區(qū)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