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刷新聞沒?“十四五” 房住不炒的改革成效被反復提及,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句空話,但咱掰開揉碎了說,這五年的變化真真切切砸在了普通人的生活里。今天不聊虛的,就用咱能看懂的大白話,說說這事兒的來龍去脈。
先給大伙擺點實在數據 —— 住建部剛披露的,“十四五” 這五年,全國賣了大概 50 億平方米的新建商品房,更關鍵的是,750 多萬套之前鬧得人心惶惶的 “難交付住房” 全都交出去了。這話啥意思?就是幾百萬個掏空錢包買房的家庭,不用再夜不能寐盯著爛尾樓,終于能拿到鑰匙裝修入住了。我前陣子去鄭州,小區門口賣建材的老板說,這大半年生意比前兩年好多了,全是收了房的業主來備貨,這就是最實在的成效。
還有保障房這塊,五年建了 1100 多萬套,3000 多萬人因此有了安穩住處。我老家武漢的表弟,之前在城中村租 “握手樓”,去年申請到了配售型保障房,首付只要十幾萬,月供比房租還低。以前咱總說 “安居才能樂業”,現在這話終于不是口號了。
那為啥 “十四五” 能把跑偏的樓市拉回來?根本原因是戳中了之前的要害。早年間樓市瘋的時候,可不只是溫州炒房團在折騰,開發商搞 “三高模式”—— 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拿地的錢基本靠貸款,地方政府也依賴賣地收入,海南當年房地產稅收占比快到一半,銀行都靠房地產吃飯。這種玩法就像吹氣球,看著熱鬧,實則一戳就破。
“十四五” 的招兒就倆字:較真。一方面給開發商套上 “緊箍咒”,“三道紅線” 卡著融資,不讓他們瞎借錢擴張;另一方面搞 “人房地錢” 聯動,人多的城市多供地,人少的地方控制供應,從源頭掐斷炒地炒房的空間。就像給狂奔的馬車拉了剎車,可能有點猛,但不這么干,遲早要翻車。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后 “失去的三十年”,就是活生生的教訓。
這些變化對咱普通人影響太大了。最明顯的是 “買房焦慮” 減輕了。前幾年身邊人見面就問 “買房沒”,甚至有經濟學家建議用 “六個錢包” 湊首付,現在沒人催著你買房了。為啥?因為房價不瘋漲了,炒房的少了,2024 年四季度開始,房子銷量慢慢回穩,但不是炒起來的,是真有需求的人在買。
租房的朋友也有感覺,現在租房合同更規范了,房東隨便漲租、趕人的情況少了。這就是 “租購并舉” 的效果,國家在培養租房市場,讓不想買房、買不起房的人也能住得踏實。還有城中村改造,全國 5 萬個城中村在慢慢變樣,那些密密麻麻的 “握手樓” 換成了有電梯、有物業的新小區,居住環境肉眼可見地變好。
不過咱得理性看,這事兒不是完美的。就像專家說的,區域分化還是挺明顯,一線城市房價依舊不低,三四線城市還有不少房子賣不出去。保障房雖然多了,但有些 “夾心層”—— 收入不算低但也買不起商品房的人,還是沒跟上。而且開發商的債務問題還沒完全解決,這都是接下來要啃的硬骨頭。
我個人覺得,“十四五” 最大的意義,不是把房價拉到多低,而是把樓市從 “賭桌” 拉回了 “民生桌”。以前房子是用來炒的、用來增值的,現在終于慢慢回歸 “住” 的本質了。這五年的改革,就像給生病的人做手術,過程可能疼,但不做就好不了。
可能有人會問,樓市還能回到以前那種 “買了就賺” 的時代嗎?我敢說大概率不會了。國家要的不是房地產崩盤,也不是回到泡沫時代,而是讓房子成為真的 “家”。以后咱們聊房子,可能不會再問 “漲了多少”,而是問 “住得舒服不”“周邊配套全不全”。
說到底,房子這事兒,從來都該是民生問題,不是投機游戲。“十四五” 的成效,是給咱普通人吃了顆定心丸:不用再為了一套房耗盡一生,不用再被炒房潮裹挾著焦慮。當然,改革還沒到頭,但至少,我們走在了對的路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