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新疆的糧食故事,總讓人覺得像科幻片一樣不可思議。過去那片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漫天,寸草不生,現在呢?2024年糧食總產量直接沖到2330萬噸,穩穩躋身全國第13位,單產更是全國第一,達到524.8公斤每畝,比全國平均高出130公斤。
糧食播種面積4440萬畝,比前一年多出202.9萬畝,增產211.1萬噸。玉米和小麥這些主糧,產量直線上升,新疆從糧食短缺區搖身一變為西部糧倉,凈調出量累計1417萬噸,幫全國扛起大梁。曾經的荒漠禁區,現在成了可調出糧食最多的產銷平衡區,這轉變多帶勁兒。
![]()
新疆這事兒,靠的是系統發力。2024年計劃收購夏糧365萬噸左右,小麥產量650萬噸,玉米則多增354萬畝種植面積。
農業農村部門把糧食生產當頭等大事,目標總產不低于2200萬噸,結果超額完成。戈壁灘上,鹽堿地改造技術大顯身手,滴灌和輪作讓土壤喘口氣,產量蹭蹭上漲。
比起2012年,2024年糧食產量翻了一番多,躍居增產第一。這不光是數字好看,還穩住了全國飯碗。糧食安全這根弦,誰都不敢松,新疆用實際行動證明,沙漠也能出金子。
![]()
從陸地轉到海上,中國人向海要糧的勁頭兒更足。全球近3億人還餓肚子,糧食危機像把劍懸在頭上。中國三大主糧自給率100%,新疆結余繼續供全國,現在海上糧倉又來補位。
深遠海養殖水體5660萬立方米,年產47萬噸,海水產品產量超700億斤,連續多年世界第一。這不是空談,裝備、產業、科研三管齊下,硬是把海洋變糧場。傳統近海養殖受天氣制約,污染還重,現在大型工船一出場,直接破局。
15萬噸級“國信1號2-1”就是典型,全球首艘,2025年4月17日在青島北海造船廠交付,排水量頂兩艘航母,養殖水體近10萬立方米,一年出魚3600噸,相當于小型海上漁場。
![]()
這艘船的投資6.1億元,長244.9米,寬45米,吃水15米,15個標準養殖艙加4個環形跑道池。全船智能化,40人就能管,魚苗入艙到成魚起捕,全機械化。
比起三年前的10萬噸級“國信1號”,排水量漲50%,升級160多項,產量提升20%。它不怕臺風,能根據水溫水質挪錨地,秋冬從山東移浙江福建,擺脫看天吃飯。捕撈大黃魚前,艙內24小時黑燈瞎火,讓魚色素勻開,撈上來金黃锃亮,市場價高。
飼料投喂、監測,全自動化,魚在跑道里游,肉質緊實。這船叫“魯即漁養60617”,標志深海養殖標準化起步,“國信1號2-2”10月跟上,三船聯動,產業鏈全拉動。
![]()
海上糧倉不光靠船,還得有港口兜底。寧波舟山港老塘山作業區糧食物流基地,2025年10月14日開工,總容量18萬噸筒倉群,14座1萬噸倉加8座5000噸倉,配套2萬噸級泊位。
物聯網和數字孿生上陣,從到港入庫到出庫,全可視化。建成后,年吞吐超百萬噸,緩解長江沿線存儲瓶頸,帶動物工貿易集聚,助力舟山糧食島建設。
舟山進口糧食中轉占全國20%,這項目一落地,長三角糧安多層保險。糧食從海上來,筒倉穩住,棧橋輸送,效率翻倍。想想看,運糧船靠岸,谷物直奔倉里,數據實時追蹤,丟不了壞不了,這才是現代糧道。
![]()
產業鏈延伸是關鍵,海鮮從船上下來,得加工成高附加值貨。山東榮成這地兒,遠洋漁業基地,19家資質企業,金槍魚延繩釣船、魷魚釣船一大堆。全國半數金槍魚、四成魷魚從這兒上岸。
2025年1到9月,規模以上海洋食品企業產值80億元,一家金槍魚加工廠年捕1.5萬噸,變魚柳、罐頭、寵物糧,10多種產品。剩余魚肉不浪費,壓成貓糧賣瘋。榮成有500多家海洋企業,規上161家,年產能240萬噸魚油膠囊35億粒,集群產值破200億。
冷鏈物流跟上,從捕撈到餐桌,新鮮度鎖死,銷售半徑拉長。威海那邊,從魚鱗海帶提膠原蛋白、多糖,做口服液飲料化妝品,擺脫單一依賴,抗風險強。
![]()
加工轉型接地氣,企業從初級捕撈跳到精深,附加值翻幾倍。榮成建金槍魚加工基地,投資24.7億元,17個項目上馬。水產加工業逆勢增長,1到5月產值亮眼。遠洋漁船回港,卸貨分類,卡車直奔廠,切片去骨,包裝出貨。
產業鏈閉環,捕撈回運加工物流一條龍,就業拉動,地方經濟活絡。以前賣原魚賺辛苦錢,現在產品多樣,出口歐美,內銷超市,價值鏈拉長。說白了,海里資源有限,加工升級是出路,讓藍色糧倉不只產糧,還產錢。
![]()
育種這塊兒,是海上糧倉的芯片,沒好苗子,裝備再牛也白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2023年破紅九棘鱸人工繁育,紅瓜子斑這熱帶名貴魚,南魚北養成真。
萬寧林蘭集團合作,孵化魚苗,體長7公分,首批3.5萬尾,第二批12萬尾。2025年10月,苗種全工廠批量生產驗收通過,T2T基因組組裝,種質資源庫建起。循環水系統調溫,廣西北海也跟進,73天出苗,推動深海魚孵化。
黃海所還搞海水魚基因組選擇,首款抗病育種芯片,篩抗病快長個體,產量經濟雙升。從源頭治病害,成活率高,規模化有保障。
![]()
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在青島,2020年9月試運行,總投1.62億元,面積2萬多平,入庫14萬份實物、50萬條信息。
經濟種生態種瀕危種全覆蓋,從4℃到-196℃保存體系,47臺設備上陣。2023年11月國家驗收通過,首批大洋樣品171種1500尾移交。黃海所牽頭20個新品種,工廠化循環水技術推廣。
2025年2月,“藍海101”號科考船帶回220種漁業生物,資源庫擴容。種質溯源親本檢測,優良材料創制,保護生物多樣。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搭臺,海水養殖資源保藏創新利用,平臺完善。主要魚種保存體系建好,未來挖優異基因,育種不停步。
![]()
海上糧倉這盤棋,裝備產業科研齊發力,新疆沙海糧倉是陸地版,海上版更寬廣。深海養殖平臺升級,“澎湖號”“陶灣一號”水體6萬立方,養50萬尾魚。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產量穩增。
中央一號文件點名,支持深遠海養殖,海上絲路添磚。零碳農業光伏融合,環境友好,污染少。福建“閩投秀嶼1號”半潛平臺,長100米寬36米,經驗迭代。
山東日照重型網箱,江蘇鹽城智能平臺,裝備多樣。藍色糧倉不光解饑荒,還促經濟,出口創匯,就業穩崗。糧食安全,從陸到海,全鏈守護,14億人飯碗端得牢。
![]()
新疆糧食躍升,海上工船下水,港口筒倉開工,育種種子庫滿,這串事兒串起國家戰略。過去靠天吃飯,現在知天而作,科技是硬骨頭。深海污染風險有,但技術規劃控得住,柴油發電轉清潔,廢氣廢水少。產業鏈韌性強,市場波動扛得住,產品從餐桌到化妝,場景拓寬。
榮成威海企業轉型,高科技專精特新,空間大。黃海所院士團隊,基因芯片抗病,繁育突破,北養南魚多樣化。資源庫規模全國最大,國際合作推種都。青島海洋種都優勢,基因組育種領跑。
![]()
說到底,海上糧倉是糧食安全的藍色賽道,新疆沙海是綠色延續。2024新疆總產466億斤,2025計劃加碼,西部糧倉再發力。工船三船格局,飼料冷鏈加工聯動,年產值億計。
筒倉18萬噸,吞吐百萬噸,中轉效率高。育種20新品種,工廠循環水,苗種批量穩。全球饑餓威脅大,中國自給加出口,責任重。裝備如“國信1號”,重器鎮深海,產量質雙升。
加工如榮成80億產值,價值翻倍。根基如種質14萬份,創新活力足。未來光伏零碳,融合深,動力源源。這不光是糧,更是國力,端穩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