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東海和南海的海上活動越來越頻繁,中日兩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的投入也水漲船高。
海警船作為海上執法的主力,尤其是千噸級以上的大型船只,直接關系到巡邏范圍和執行力度。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船隊起步早,技術成熟,但中國海警局從2013年重組后,船隊規模快速膨脹,現在已經形成明顯差距。
反映出兩國在海洋戰略上的不同側重,也影響著區域穩定的格局。
![]()
日本海上保安廳成立于1948年,剛開始時受美國影響,船只噸位上限1500噸,總噸位控制在5萬噸,主要干些清除水雷和維護航道的活。1950年代后,隨著經濟起飛,日本逐步放寬限制,船隊開始向大型化發展。
到1970年代,保安廳的船只從近海型轉向遠海型,裝備也從小型艇升級到全副武裝的巡邏船。2010年左右,日本有450多艘船,其中50多艘超過1000噸。
那時候,日本的海警力量在東亞算得上頂尖,甚至比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海軍還強,被外界稱為“第二海軍”。
![]()
進入2020年代,日本繼續擴充船隊。
到2022年,千噸級船只小幅增加到71艘。2023年,一口氣入役4艘新船,包括若狹號、大隅號、朝凪號和弓張號。其中弓張號滿載排水量8700噸,朝凪號6742噸。這些船的加入,讓日本千噸級海警船總數達到75艘。
目前,日本還有6000噸級的寒梅號在試航,預計很快服役。另外,保安廳計劃2025年建造一艘3萬噸級的巨型巡邏船,長200米,寬27米,造價4.75億美元,2029年投入使用。到2027年,日本的大型船只目標是90艘。
![]()
日本的船隊特點是噸位均衡,續航力強。75艘千噸級船中,6000噸以上的有16艘,這些船能搭載直升機,配備雷達和武裝系統,適合長時間遠海執勤。
但日本船隊總規模不如中國,整體噸位也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日本更注重質量和技術,比如新船的雷達覆蓋范圍廣,能處理復雜天氣下的任務。
這跟日本的地理位置有關,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需要高效的船只覆蓋廣闊海域。
![]()
中國海警局的歷史短得多,1990年代前沒有專業的海上執法力量。后來分成海監、漁政、海事和海警四個機構,協調起來挺亂。
2013年,國家海洋局重組,海警局成立,成為準軍事化力量。那時候,中國千噸級船只少,噸位小,大多500噸左右。2011年才開始裝備1000到3000噸級的船。
日本在數量上還占優勢,但從2014年起,中國加速建造,千噸級船只首次超過日本。2015年,中國達到111艘,日本62艘。現在,中國海警總船只約500艘,總噸位近30萬噸,全球第一。其中千噸級以上超過160艘。
![]()
中國的船隊擴張速度快,主要是818型近4000噸級船和兩艘1.2萬噸級巨艦。818型是054A護衛艦的改版,能搭載直升機,火力配置齊全。1.2萬噸級船用四臺大功率柴油機,航速25節,跟主力護衛艦差不多。這些船讓中國在遠海執法更有底氣。
相比日本,中國在6000噸以上的船只有2艘,5000到10000噸級有空白,主要靠3000噸級船執行任務。但總數量多,覆蓋面廣,能常態化巡航釣魚島和南海。
兩國對比,日本75艘,中國160艘以上,這種差距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日本起步早,但受憲法和國際限制,擴張慢。中國從2013年后,國家投入大,造船業發達,船隊快速趕超。
![]()
現在,中國船隊總噸位是日本的幾倍,巡邏頻率高,在東海和南海的活動更活躍。
海上執法不是軍備競賽,但船只數量直接影響威懾力和響應速度。日本的75艘船,質量高,但數量少,容易被拉長戰線。中國160艘,能多點布防,執行多樣任務,比如反走私、漁業保護和環保執法。
希望中日通過漁業協議和聯合巡航,化解矛盾,讓海域變成合作區,而不是戰場。
參考資料
中國海軍全球第一?金一南:美海軍哭窮達新高度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