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奇瑞在新能源領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1-9月集團累計銷量突破175萬輛,新能源車型同比增長183.4%,單月新能源銷量突破5.8萬輛,躋身行業前四。這一數據背后,是奇瑞從“技術追隨者”向“科技突圍者”的轉型決心。10月18日,以“科技 智馭未來”為主題的奇瑞全球創新大會在蕪湖開幕,從以往單日的“科技DAY”升級為持續一周的全球技術盛會,系統展示了奇瑞在火星架構、鯤鵬動力、雄獅智艙、大卓智駕、銀河生態五大領域的進階成果,也透露出這家老牌車企在智能化與電動化浪潮中的進擊與隱憂。
![]()
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大會上直言:“創新是奇瑞的靈魂,更是剛需。”這句話的背后,是奇瑞對“技術無人區”的主動探索,以及面對行業競爭時那句頗具鋒芒的宣言——“奇瑞智能化也不客氣了”。
![]()
從實際成果看,奇瑞的“不客氣”已初步落地:鯤鵬動力系統通過技術迭代,將增程車型百公里虧電油耗壓至5.2L,混動車型更是低至2.98L,重新定義了能耗標桿;而全新發布的鯤鵬電池品牌,以6C快充、1200公里續航、2026年固態電池規劃等亮點,補全了奇瑞新能源技術的最后一塊拼圖。
![]()
然而,技術參數的突破能否直接轉化為市場勝勢,仍是奇瑞需要面對的現實課題。盡管新能源銷量增速顯著,但其增長結構仍依賴多品牌矩陣與海外市場的拉動。在國內高端新能源市場,奇瑞尚未形成與比亞迪、吉利等對手正面抗衡的爆款車型。例如,星途品牌雖定位高端,但在智能化體驗與用戶認知上仍需突破;iCAR作為獨立電動品牌,雖瞄準年輕群體,卻尚未建立起如極氪、深藍般的鮮明標簽。
![]()
在智能化層面,奇瑞的布局展現出了長遠眼光,但也暴露出追趕的緊迫性。大卓智駕發布了從C-Pilot 4.0到5.0的演進路徑,計劃于2025年實現無圖城區NOA與端到端技術量產,2027年構建VLA大模型體系。雄獅智艙則提出“新五好”標準,融合AI大模型重塑人機交互。這一技術路線雖具有前瞻性,但當前國內市場已進入城市NOA“開城大戰”的白熱化階段,華為、小鵬、理想等企業正在快速推進全域領航功能落地。奇瑞若要在2025年實現“十幾款車型搭載高階智駕”,不僅需要技術攻堅,更要在用戶體驗與數據閉環上加速迭代。
![]()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在合作模式與生態構建上展現出開放姿態。此次大會發起成立的“開陽實驗室”,旨在整合全球研發資源,打造“沒有圍墻的研究院”。與此同時,奇瑞與博世、華為、寧德時代等供應鏈伙伴的深度合作,也反映出其從封閉研發到協同創新的轉變。這種開放戰略若能持續,將有助于奇瑞在芯片、智駕、電池等關鍵領域快速補位,但也考驗其整合能力與戰略定力。
![]()
從全球視野看,奇瑞的“雙市場”布局是其獨特優勢。連續21年蟬聯中國乘用車出口第一,海外用戶突破400萬,讓奇瑞在應對國內卷局時擁有更從容的底氣。然而,隨著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東南亞本土化政策收緊,出海紅利正在減弱。奇瑞若要在全球市場持續突破,必須依靠技術本地化與品牌高端化雙輪驅動——正如尹同躍所言,“要從‘走出去’變為‘走上去’”。
總結而言,2024奇瑞全球創新大會展現出一家傳統車企向科技公司轉型的決心與路徑。其在混動能耗、電池技術與智駕體系的突破,已為其贏得階段性話語權;但在品牌高端化、智能規模落地與用戶體驗深化等方面,奇瑞仍面臨一場硬仗。當行業從“電動化上半場”進入“智能化下半場”,奇瑞能否真正“不客氣”,不僅取決于技術儲備的厚度,更取決于組織變革的速度與用戶共生的深度。接下來的2025年,將是檢驗其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市場勝局的關鍵一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