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全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現場調研及專題會議在江門召開,中山市環五桂山區域入選第二批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名單。
五桂山是粵港澳大灣區少有的連片生態帶,擁有超81%的森林覆蓋率和88平方公里的山林面積,素有“灣區綠谷”之美譽。依托珍貴的生態資源,中山正全力打造環五桂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簡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引領區,讓沿線8鎮36村的農文旅資源化零為整、串珠成鏈。
那么,中山究竟如何圍繞“一座山”,寫就農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崖口稻田
“一環六卷”,構建農文旅新格局
郊野步道穿林繞溪,百米瀑布藏于深山,客家村落與水庫碧波相映成趣。
國慶假期,在剛開放試運營的五桂山長坑郊野步道上,深圳游客李女士正拿著手機記錄沿途景色。“沿著步道走能看到水庫風光,還能遠眺五桂山景,太值了!”
![]()
這條新建成的步道,是中山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下稱“環五桂山區域”)的“鮮活注腳”,也折射出中山推動全域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
中山五桂山,占地近300平方公里,是大灣區黃金內灣中的生態寶地、天然“綠肺”,也是香山文化的起源地,擁有10處森林公園,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然而,與眾多知名的景區相比,五桂山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文旅產業仍處在零散發展階段。
于是,今年以來,對標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的成熟經驗,中山將環五桂區域列入“百千萬工程”的工作重點,高站位、大手筆謀劃總面積達701平方公里的農文旅融合發展引領區,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具人氣的目的地之一”。
為了讓藍圖變成實景圖,中山聘請國內頂尖規劃設計團隊,以“兩山理論,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理念為指引,編制總體規劃,串聯8個鎮街、36個行政村(社區),謀劃打造香山古城、金鐘湖、崖口村等十大片區。
山水相融,相互映襯。結合嶺南水鄉特色,串聯五桂山周邊水系,中山科學謀劃了“一環六卷”農文旅格局,以100公里鄉村旅游公路為“環”,以蘭溪河、長命水等六條水系為“卷”,配套實施旅游公路建設、慢行道建設、停車設施改善等七大行動,輻射帶動全市農文旅高質量發展,讓游客沿著公路“品水鄉特色,賞五桂蒼翠”。
項目謀劃方面,中山深入謀劃了孫中山故居片區提升工程、香山古城保護活化工程、鳳凰山-紅博城、100公里鄉村旅游公路、長坑水庫郊野公園、香山徑、密林水語等73個重點文旅項目,讓環五桂山區域“點上出彩,全域開花”。
![]()
三鄉鎮塘敢村
8鎮36村,“各美其美”火出圈
科學規劃建設下,環五桂山區域的鎮村,各展所長、聯動發展,煥發出全新的活力。
“沒想到舊電廠能改成這么有格調的咖啡廳,既能看稻田又能喝咖啡!” 在南朗街道崖口村“簡蘆電廠工坊”的露天座位上,游客陳小姐正對著稻田美美自拍。
![]()
崖口“簡蘆電廠工坊”
微風拂過,稻浪沙沙作響,咖啡的香氣與稻谷的清香交織,這座由廢棄電廠改造的網紅打卡點,成為鄉村盤活閑置資源的鮮活樣本。
崖口村,是中山環五桂山區域的重要節點村落。今年7月,中山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會議就指出,要打造崖口鄉村旅游度假區,加快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擁有千畝稻田、網紅海景、時尚村咖、富硒大米等眾多資源,崖口總結出農文旅融合的“六步打法”,實現流量到留量的轉化:通過拍好“一部片”、賣好“一粒米”、美化“一方田”、擁抱“一片海”、靚化“一個村”,將旅游資源串成“一條鏈”——
通過拍攝美麗鄉村宣傳片全景展現萬畝稻田、千畝魚塘與濱海風光,打響“海上日出 + 稻田落日”的景觀品牌;打造1000畝富硒稻谷示范基地,推動“崖口大米”每斤賣到20元;激活閑置資源,13家特色民宿組成“崖口民宿集群”;6公里“美食經濟帶”串聯稻田集裝箱風情街與濱海美食……
2024年,崖口村接待游客近600萬人次,“過路流量”穩穩轉化為“消費留量”。
距離崖口不遠的三鄉鎮,也有自己的“拿手好戲”。
![]()
三鄉鎮雍陌村
深挖文化底蘊,三鄉鎮以“一帶三核多片區”布局,讓古村落、紅色資源與生態基底煥發新生。以岐澳古道鄉村振興示范帶(三鄉段)建設為主線,推動雍陌—塘敢、古鶴、橋頭三大核心區建設,雍陌、古鶴以歷史文化、古建筑群、非遺技藝為核心,打造“活態博物館”;大布、前隴串聯紅色遺址、非遺工坊,形成沉浸式敘事空間……各村落依托自身特色找準發力點,打造區域性文化綜合體驗區。
同樣將生態作為發展底色的五桂山街道,則聚焦“城市中央生態公園”與“灣區綠谷”定位,打造出桂南大道青石板路、北坑排洪渠景觀帶、田心老巷手繪墻等煥新景觀,還落地城市會客廳、旗溪驛站等配套,實現“來了能留、留了能玩”。
神灣鎮將“神灣菠蘿” 打造成辨識度極高的文旅IP,讓特色農業與旅游體驗深度綁定;南朗街道活化孫中山故里資源,推出紅色研學游,讓歷史文化成為行走的課堂;左步村依托農耕文化推出親子體驗項目;曹邊村承辦文旅消費節與咖啡節;大涌鎮紅博城融合紅木文化與旅游……
環五桂山區域串聯起的鎮村,正以“各美其美”的姿態,串起一條生態、文化、產業融合的共贏之路。在這里,沒有千村一面的復制,只有因地制宜的生長,而這份生長力,正讓鄉村的“美”變成實實在在的人氣與收入。
“顏值”變“價值”,繪就強村富民新圖景
環五桂山區域,絕不僅僅是盤活一座山。
以五桂山為核心,中山意在將全域農文旅資源“化零為整”。
中山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文旅融合發展絕不是簡單的業態疊加,而是需要以頂層設計來統籌各層次、各方面的力量,以破除行政分割與要素制約。農文旅融合發展既要求統籌農業、文化、旅游等資源要素,也要求破除“單點化”局限,打造區域或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
從熱火朝天的項目招引到蓬勃發展的文旅產業,從美如詩畫的綠水青山到盤活煥新的鄉村歷史街區,中山所有的規劃與探索,最終都落到“村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實處。如今,中山城鄉“美麗顏值”這把“金鑰匙”,正在打開“美麗經濟”的大門。
最直觀的變化是“錢袋子鼓了”。據統計,2024年中山全市接待游客2580.6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36.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3%和28.2%。村集體收入更是“水漲船高”,全市涌現出17個集體收入超億元的“億元村”。
以典型鎮、村培育建設為突破口,中山突破“一村一品”的傳統思路,連點成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域,將碎片化的生態(五桂山森林、岐江河道)、文化(孫中山故里、古村落)、農業(花木、脆肉鯇、神灣菠蘿)資源轉化為“串珠成鏈”的發展勢能,更好地發揮資源的集聚作用,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新面孔多了”。深中通道開通后,五桂山街道周末日均車流同比上漲42.8%;2024年國慶期間,全市接待游客超340萬人次,同比增長102%,其中岐澳古道鄉村踏春之旅、孫中山故里鄉村旅游線路獲評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深中聯游”成為新時尚。在五桂山大尖山露營公園,深圳游客陳先生坦言:“以前覺得鄉村玩的少,現在能露營、能摘果、能看風景,每個月都想帶家人來一次。”
更令人驚喜的是“金招牌亮了”。桂南村、南橋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雍陌村、左步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沙溪鎮連續兩年奪得全國“村BA”總冠軍,周邊產品銷售額破千萬元;金色大地音樂會2024年吸引線上線下觀眾245萬人次。
![]()
五桂山桂南村
現如今,沿著五桂山脈絡穿行,綠水青山間,變化日新月異——老宅院變成網紅民宿,稻田變成觀光景區,村民變成“老板”“創業者”。這篇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大文章,中山寫得既有“生態味”,又有“煙火氣”;既有“文化味”,又有“新鮮感”,通過資源整合、業態升級、統籌發展,讓鄉村真正成為人們向往的“詩與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