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原文標題:《AI信仰變成FOMO,資本的耐心開始計時》,題圖來自:AI生成
提前說一句:
這篇文章不好讀,甚至有點“燒腦”;但沒關系,你讀下去就會發現,我講是 AI 背后的資本、人心和周期。
國慶剛過,全球資本市場又傳來新動靜。
這次是更大的資本層面,10 月 15 日,一筆高達 400 億美元的收購案敲定:幾家美國頭部投資機構聯合買下了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之一。
前一天,Google 也在印度宣布,要砸 150 億美元建一個新的 AI 樞紐。
聽起來離我們很遠,但這兩件事,有點意思:所有人都還在談模型、談智能體時,國外資本悄悄開始“砌磚”了;他們不再炒算法,也不太關心應用層,而是集體沖向一件事:地基。
所以,我這幾天一直在想:為什么所有人都在往天上看,這些公司開始往地下投入?
01
要理解這波 AI 熱潮,得先看看錢都去了哪。
我翻了一波數據,挺夸張。
截至2025 年 6 月,美國的數據中心施工支出,按年化口徑算,已經沖到400 億美元,比去年多了大概30%。這是美國銀行研究院根據商務部數據做的統計,路透也有同樣口徑的報道。
放到全球看更離譜。
麥肯錫測算,到2030 年,全球為了滿足算力需求,得砸進去差不多6.7 萬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投資,其中面向AI 工作負載的部分,就要占掉五萬多億。
連IMF都在報告里點名,說今年美國能頂住下行壓力,靠的就是這波AI 投資熱潮。
啥意思呢?
大家嘴上都在談“模型”,但錢,全在砸電、地皮和“冷卻系統”這些物理地基。
我認為,這是一場“重力回歸”;過去十年,互聯網讓資本習慣了輕邏輯——復制快、成本低、邊際收益高;但到了 AI 時代,邏輯徹底反了。
AI 越聰明,背后算力越重;模型越大,能耗越高。于是,過去玩算法的人,現在開始買電站、建機房、談地租。
這是 AI 行業最被忽視的轉折點,它的本質,正在從“智力游戲”,變成“物理戰爭”。
要讓一個 10 萬億參數的大模型跑起來,不光要 GPU,還得要電力、冷卻系統、穩定的網絡;就像人類第一次發電、第一次造飛機一樣,AI 也正式進入了自己的“重工業時代”。
所以,AI 是一門需要“鋼鐵、土地、水電”的生意。
現在全球最賺錢的幾家公司,幾乎都成了算力供應商;英偉達靠芯片狂賺,微軟在拼命擴張數據中心,這叫什么?新一輪“數字淘金熱”。只是這次,真正挖礦的,是資本。
我覺得,這股風背后藏著更深一層邏輯:AI 在“重新中心化”。
以后,每一個數據中心,都是新的“城市節點”;每一次基建投資,都是新的“能量調度”。當數據、算力、電力、土地綁在一起,全球資源的棋盤也被重新擺了一遍。
所以,這就是所謂的“AI 的物理化拐點”:過去兩年,AI 靠語言模型講故事;接下來幾年,它要靠電網、地皮兌現未來。
不過,但當所有事情都開始落地,新問題也跟著來了。比如:資本變重,意味著資金周期拉長;投入越多,回本越慢。那這筆錢,到底多久能回本?
02
AI 的基礎設施投資,周期長、折舊重、成本高,最怕的就是“兌現慢”。偏偏,這個賽道,就是慢的。
這兩年,投資人的情緒,像過山車一樣。
2023 年是興奮,ChatGPT 帶來一場信仰暴漲,大家一股腦兒沖進來;2024 年是期待,所有人都在等,AI 什么時候能變成利潤?到了 2025 年,投資人開始焦慮了,因為賬算不明白了。
我讓 agent 跑了幾份報告。數字挺扎眼:
美國 AI 板塊的市盈率,從2023 年的 58 倍,掉到今年 35 倍左右;大模型公司幾乎都在虧,AI 云服務的成本還在漲。
這是市場正式進入“報表周期”的信號;以前資本靠故事喂飽,現在要看表格:要收入曲線,要現金流,要回報周期;所以,耐心就成了奢侈品。
我有幾個做投研的朋友,年初還信心滿滿,現在開始算賬了。他們說,AI 的“兌現邏輯”太模糊:
技術在進步,生產率卻沒明顯提升;模型越大,算力越貴;企業買了 AI 服務,卻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買什么;結果就是:資本陷入一種很微妙的狀態,不能撤,也不敢加。
我覺得,這是一種“認知疲勞”;AI 在敘事上太快,在兌現上太慢,2023 年,是敘事泡沫;2025 年,成了現金流困境。
市場也慢慢意識到這場革命,沒那么快,也沒那么便宜。
從心理層面看,這是“耐心的價格”問題;利率還沒降,通脹又高,等待本身就有成本,每一個季度,都是投資人的煎熬期,因為資本時間,也在計息。
AI 的真正矛盾,是節奏,技術是指數級的,商業兌現是線性的,兩條線放在一起,落差越來越大,市場情緒自然開始波動,所以,現在投資者最擔心“未來太慢”。
這也是為什么,最近很多 AI 投資報告都在寫“分化”兩個字。
因為大模型廠商還在燒錢,小模型公司反而活得很滋潤;硬件廠商利潤暴漲,軟件增長卻放緩,AI 的財富效應,開始反轉。
這種節奏下,投資者耐心像一根橡皮筋,越拉越緊,遲早要斷;而當資本開始變得急躁,現實世界的反應也開始變形。
孫正義今年也出手了。
2025 年 3 月,軟銀在日本大阪買下前夏普的液晶工廠,要改造成AI 數據中心;三個月后,他又在亞利桑那拋出一個更大的計劃:要建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AI 基礎設施園區”。
這是他為數不多公開的幾次發聲之一,這位押中過阿里巴巴、Arm 的老賭徒,又開始新一輪 All in。
我覺得,這種反常的勇氣是一種“逆周期耐心”,別人猶豫,他加碼;別人擔心回本,他賭長期;這就是,這場浪潮最真實的注腳:技術在上升,資本在下潛。
03
要知道,AI 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算法,在能量。
我看了一組數據——挺嚇人。
美國一家超大型數據中心,每年的耗電量,相當于一個十萬人口城市的總用電;另一份報告說,一家云計算巨頭,一年為了冷卻服務器,要用掉超過十億升水。
這是什么概念?在一個干旱地區幾乎要抽干一條小河。
AI 的胃口,正在被全球放大,算法每進化一點,背后的能耗就得再漲一截;從電力,到冷卻系統,再到土地供應,它已經成了一場現實世界的“大胃口革命”。
這是 AI 熱潮最容易被忽略的另一面,它吞掉的,不只是算力資源,更是社會的公共資源。
我查了下,在亞利桑那,當地居民抗議,說數據中心“把城市的水都喝光了”;在墨西哥,有人舉牌反對,因為機房讓他們斷電;
在印度,Google 的新基地剛立項,當地媒體就在問:電夠不夠?水從哪來?
這些新聞看起來瑣碎,其實說明一件事,技術正在碰到土地的邊界;我覺得,這才是真實的“AI 落地”,它砸進了現實。
從地緣角度看,這場“能量戰爭”已經開始外溢了,美國在搶電,中東國家在建“數據沙漠”,印度、印尼、越南在爭“算力落地權”,過去十年我們爭“數據主權”,現在爭“算力主權”。
誰掌握能源,誰就能喂飽算法。技術要速度,社會要秩序,而能源,正好卡在兩者之間。
我認為,這場基礎設施革命,說到底,是資本和自然的一場博弈;從煤炭、石油,到算力、電力——每一次技術革命,本質上,都是“能量的重新分配”;只是這次,我們換了個名字,叫 AI。
但革命從來不會只屬于贏家,當能源緊張、社區反彈、環境受損,技術的光亮,也會投下陰影。
所以我現在更想問:
當資源吃緊、環境反彈,人類還會繼續押注 AI 嗎?我想,會的。因為我們押的,從來不只是技術,更像一場關于“信仰”的循環。
04
蒸汽機、電力、互聯網——每一次都被當成“救贖”,人類在焦慮時,總需要一個能讓自己相信的東西,它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代碼。
AI 是最新的一種形式。
它讓我們覺得,復雜世界終于能被計算,混亂情緒終于能被理解,甚至連人生的選擇,也能“交給算法”,技術越強,人越想靠近它,那種力量,像極了確定感。
但問題是:技術再完美,也沒法替我們過生活。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循環。
熱潮來時,人們談未來;退潮之后,人們談幻滅;可只要下一波技術再出現,大家又會重新相信:這次不一樣;所以,泡沫沒有對錯,它只是提前兌現了我們的渴望。
你看,鐵路泡沫留下了鐵路,互聯網泡沫留下了網絡,AI泡沫,也會留下算力、模型、數據和基礎設施。
這是人類的本能:我們用希望推動世界,然后再用幻滅修正方向;信仰生于焦慮,泡沫源于信仰,而價值,總在泡沫之后出現。
所以,當泡沫褪去,我們是否記得當初為什么相信?
AI 帶來了效率,也帶來了幻覺,它讓人類第一次面對一個更‘聰明’的存在——但聰明,不等于理解;當機器開始回答一切,我們也許更容易忘了問“為什么”。
我覺得,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微妙的階段:AI 越強,人越弱,因為我們開始把選擇外包,把思考托管,把信任轉移。
可你仔細想想,AI 的能力,其實來自人,訓練它的是人;教它思考的也是人,AI 只是鏡子,照出了我們自己對未來的想象,也照出了恐懼。
所以,這場熱潮的核心,是“人還相信什么”。
很多人都相信技術,也相信周期,只是,每次風口來臨,我更想看看:誰能留下;因為最終能兌現未來的,不是模型,也不是算法,而是人。
或許,十年后回頭看:
新城市節點、能源網絡、算法語言,這些,都是文明在往前走的痕跡。不過,AI 基礎設施的敘事,新輪流還沒刮到國內。
而國外投資者,已經開始陷入另一種循環:從期待,到焦慮,再到懷疑;說到底,這不就是另一種 FOMO 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5286.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