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4775字,閱讀時長大約8分鐘
前言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這句詩,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樣,一下就刺穿了千年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殘酷面紗。
![]()
在古代,門閥世族就像高墻一樣立在那里,寒門子弟只能望而興嘆。可當階層固化到極致時,總會有寒門英雄挺身而出打破現有的枷鎖。今天老達子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這三次震撼歷史的門閥血洗事件吧~
門閥制度
所謂門閥,其實就是古代中國的“頂級豪門俱樂部”,他們壟斷官場、掌控經濟、甚至能左右皇權更迭。這種制度萌芽于東漢,鼎盛于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晉書?劉毅傳》說得直白:“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九個字道盡了門閥制度的本質:一個人的命運從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世族子弟哪怕是個草包,也能靠著家族背景平步青云。而寒門才子即便滿腹經綸,也可能終生埋沒鄉野。
門閥制度的成型離不開曹魏時期創立的"九品中正制"。這個原本為了選拔人才的制度,很快被世家大族把持。負責評品的中正官個個出自豪門,他們給士人定品級時,看的不是才能德行,而是家世門第。
《晉書》記載,當時的高門望族“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寒門子弟卻"沉淪下僚,永無出頭之日"。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東晉時期的"王謝袁蕭"四大家族。瑯琊王氏的王導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陳郡謝氏的謝安在淝水之戰中"談笑靜胡沙",留下了東山再起的典故。
這些大族互相通婚,結成盤根錯節的關系網。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王家的子弟就算穿著普通衣服坐在路邊,路人都能認出“此必王郎”。
門閥的權勢不僅體現在政治上,也滲透到了社會各個角落里。他們占有大量土地,蔭庇成千上萬的佃客部曲,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經濟王國。《晉書?食貨志》記載,這些世族“僮仆成軍,閉門為市”,簡直就是一個"國中之國"。寒門百姓不僅要向他們交納重租,還要服各種勞役,世代被束縛在土地上。
這種極端的階層固化,最終一定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左思在《詠史》詩中憤然寫道:“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
這道出了多少寒門士人的心聲啊,當上升通道被徹底堵死,當權貴們驕奢淫逸而底層的百姓饑寒交迫,社會革命的引線就已經被點燃了。
門閥制度在中國持續了數百年,它既造就了璀璨的文化成就(比如王羲之的書法、謝靈運的山水詩),也埋下了社會動蕩的禍根。
劉裕代晉
據《宋書?武帝紀》記載,世家大族“封錮山澤,蔭占人口”,使得“貧者無立錐之地”。更可怕的是賦稅制度,有權有勢的門閥可以免稅,而所有稅負都轉嫁到那些寒門的庶族身上。史料記載當時“百室合戶,千丁共籍”,意思就是說百姓為了逃避苛捐雜稅,不得不投靠世族門下充當蔭戶。
公元399年,一場驚天動地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孫恩、盧循率領的起義軍橫掃東南八郡,所到之處"焚府庫,屠士族",對門閥階層進行了血腥報復。雖然起義最終被鎮壓,但它徹底暴露了東晉王朝的外強中干。
就在這個亂世中,我們的主角劉裕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個出身"寒門中的寒門"的武將,原本只是北府軍中的一個普通士兵。據《宋書》記載,劉裕年輕時"家貧,嘗負刁逵社錢三萬,被執",差點因為欠債淪為奴隸。正是這種底層經歷,讓他對門閥權貴有著刻骨的仇恨。
劉裕的崛起過程堪稱一部"寒門逆襲教科書"。他先是參與平定孫恩起義,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然后在404年,他做了一件震驚天下的事——起兵討伐篡位稱帝的桓玄。這個桓玄可是譙國桓氏的的代表,標準的門閥貴族。劉裕以少勝多,最終將桓玄斬首于江陵。
消滅桓玄讓劉裕獲得了巨大聲望,但他真正的"清洗術"才剛剛開始。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攻滅南燕,回師途中做了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他將俘虜的南燕貴族全部斬首,卻對普通士卒網開一面。這似乎是在向門閥階層傳遞一個信號:你們的特權時代即將結束。
最血腥的一幕發生在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派人用棉被悶死晉安帝,立司馬德文為恭帝。但這僅僅是過渡方案,兩年后他直接逼恭帝禪位,建立了劉宋王朝。
《資治通鑒》記載,劉裕登基后"封晉帝為零陵王,全食一郡",看似優待,實則暗藏殺機。果然不久后,他就派人用毒酒害死了這位亡國之君。
![]()
對待司馬皇室,劉裕展現了驚人的冷酷。他不僅將東晉宗室幾乎誅戮殆盡,還開創了一個惡劣先例:大規模屠殺前朝皇室。據《南史》記載,劉宋初年"司馬氏無少長皆棄市",連嬰兒都未能幸免。這種殘忍手段,連后世史家都評價說:"其忍酷如此,豈非寒門積怨之爆發耶?"
但劉裕的"清洗術"并非一味野蠻。在鏟除司馬皇室的同時,他對王、謝等高門采取了分化策略:愿意合作的給予高官厚祿(如謝晦官至中書令),頑固不化的則無情清除。更重要的是,他大力推行"寒人掌機要"的政策,打破門閥對政權的壟斷。《宋書》記載,劉裕當政時期"擢寒素,退華競",大量寒門士人得以進入權力核心。
劉裕的代晉革命,本質上是一場寒門武將領導的"屠門革命"。他用最血腥的方式,暫時打破了門閥制度的桎梏。
侯景之亂
如果說劉裕的代晉革命還帶著寒門武將的"理性清洗",那么一個世紀后的侯景之亂,簡直就是底層流民對門閥世族的"瘋狂復仇"。這場浩劫將南朝的門閥制度連根拔起,其慘烈程度連史書都用了"千里煙絕,人跡罕見"來形容。
我們的主角侯景,是個極具諷刺意味的歷史人物。這個出身朔州寒微的羯族武將,最初在北魏權臣爾朱榮麾下當將領。《梁書?侯景傳》記載他"右足偏短,弓馬非其長",但"多謀算,有詭詐"。就是這樣一個被門閥鄙視的"跛腳將軍",后來卻成為門閥制度的掘墓人。
侯景的發跡史堪稱一部"亂世投機教科書"。他先后投靠爾朱榮、高歡等北方梟雄,官至河南道大行臺,擁兵十萬。
但公元547年高歡死后,他與繼任者高澄反目,居然帶著殘部南下投奔梁朝。當時南朝梁武帝蕭衍正做著"統一中原"的美夢,不顧大臣反對接受了侯景投降,還封他為河南王。這個決定,無異于引狼入室。
侯景降梁之初,確實扮演過"救世主"的角色。他上書梁武帝時痛陳北方百姓苦難,聲稱要"清中原以雪國恥"。這番話打動了深宮中念佛的梁武帝,卻讓建康城的門閥子弟嗤之以鼻。
以朱異為首的門閥權貴公然嘲笑侯景是"北虜降將",連參加宴會都要讓他坐在角落。《南史》記載,侯景曾求娶王、謝家的女兒,卻被梁武帝回絕:"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這句話徹底激怒了侯景,門閥連亡國之余都看不起他這個寒門武將。
機會很快來臨了,548年,梁武帝聽信朱異建議,要與東魏議和并以侯景交換戰俘。侯景得知后勃然大怒:"我取河北不成,取江南未必無分!"他立即在壽陽起兵反梁,打出的旗號竟是"清君側"——要誅殺蒙蔽皇帝的權奸朱異。這個口號極具煽動性,瞬間吸引了無數對門閥積怨已深的寒門將士和流民。
![]()
侯景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兵臨建康城下。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此刻卻暴露出門閥制度的致命弱點:守城的數十萬軍民中,王公貴族們"羽服脂粉,熏衣剃面",連騎馬都要人攙扶;而寒門出身的士兵則饑寒交迫,毫無戰意。《顏氏家訓》諷刺道:"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出則車輿,入則扶侍,郊郭之內,無乘馬者。"
549年三月,侯景終于攻破建康臺城。接下來發生的,是中國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門閥屠殺事件。侯景縱兵血洗建康,特別針對王、謝、袁、蕭等世家大族。
《南史》記載:"景軍士皆貧賤出身,專殺富室,掠取財物子女。"門閥子弟被成群趕出宅院,在街上像牲畜一樣被宰殺。曾經顯赫一時的瑯琊王氏"死者十之七八",陳郡謝氏"闔門遇禍",連八十多歲的太子蕭綱都被囚禁餓死。
最具象征意義的一幕是:侯景強迫梁武帝封自己為"宇宙大將軍",還讓這位佛教皇帝親眼看著門閥子弟被屠殺。當86歲的梁武帝被軟禁在臺城餓死時,門閥數百年的"體面"被徹底踩碎在腳下。幸存的世族子弟倉皇南逃,路上"衣冠傾盡,狼狽不堪",與昔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的威風形成了殘酷的對比。
侯景之亂持續四年,造成"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的慘狀(《梁書》)。但這場浩劫也意外地打破了僵化的階層結構。大量寒門武將趁勢崛起,如后來建立陳朝的陳霸先就是典型代表。南朝門閥經此一劫再也無法恢復元氣,為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興起埋下伏筆。
武則天“酷吏政治”
當我們把時間軸拉到唐代,會發現門閥制度雖然歷經兩次血洗,卻依然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這一次,它們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對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這位出身寒門的女性統治者,用一套精密冷酷的"制度絞殺術",完成了對門閥世族的最后一擊。
要理解武則天與門閥的博弈,首先要看透唐代初年的權力格局。《新唐書?柳沖傳》一針見血:"唐承隋制,而宗室與世族相婚姻,不復以外戚為嫌。"這就是關隴集團,一個由北魏鮮卑貴族與漢人世家融合形成的超級權貴聯盟。
他們通過"聯姻壟斷"牢牢控制著李唐皇室:唐太宗的皇后出自長孫氏,高宗原配王皇后出自太原王氏,連武則天的兒子李顯都要娶韋后的女兒來鞏固與京兆韋氏的關系。
這種聯姻網絡使得關隴集團"權勢熏天,政出多門"。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代表人物在朝中結成鐵板一塊,甚至敢公然反對高宗的廢立之議。當高宗想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時,褚遂良當場擲笏于殿階:"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表面謙卑,實則威脅,關隴集團就是能左右皇帝"家事"的"外人"。
武則天深刻意識到,要突破這層銅墻鐵壁,必須用非常手段。她的第一把刀叫做"廢王立武"。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以"厭勝之術"的罪名廢黜王皇后,這場看似后宮爭斗的事件,實則是寒門勢力向門閥發起的正面進攻。
![]()
《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暗中聯絡李勣、許敬宗等寒門出身的大臣,最終促使高宗下定決心。當李勣說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時,標志著寒門勢力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但真正展現武則天政治智慧的,是她獨創的"酷吏制度"。這位女皇深知,要徹底粉碎盤根錯節的門閥網絡,必須借助法律之外的非常手段。她重用來俊臣、周興等寒門酷吏,組建了一套超越司法體系的監察恐怖機器。一時間,"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
來俊臣等人將羅織罪名變成一門藝術。他們編寫的《羅織經》堪稱"誣陷教科書",其中"請君入甕"的典故就源自周興,而這個曾用火甕逼供的酷吏,最終自己也栽在了這套手段下。
據《新唐書》統計,武則天在位期間,裴炎、程務挺等關隴名臣被誅,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雖已故仍遭追戮,李唐宗室"幾乎盡矣"。
最具象征意義的是天授元年(690年)的改唐為周。武則天不僅改元易幟,還大規模改換官職名稱,廢除關隴集團把持的尚書省六部制,創設"同平章事"等新職銜來安置寒門官員。《資治通鑒》記載,這一時期"五品以上者,多出寒微",如狄仁杰、姚崇等庶族宰相開始嶄露頭角。
但武則天的酷吏政治并非一味屠殺。她巧妙運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對配合的世族給予高官厚祿(如清河崔氏仍有子弟官至宰相),對頑固派則堅決清除。
更重要的是,她大力發展科舉制度,使寒門士人得以通過考試進入仕途。武則天時期進士科錄取人數比太宗時期增加三倍,還首創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
這場持續數十年的政治清洗,最終使延續數百年的門閥制度走向終結。當開元年間姚崇、宋璟等寒門宰相主持朝政時,世族子弟再也不能僅憑門第"平流進取"了。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道:"武后雖濫官鬻爵,然不次擢用才俊,亦足稱也。"
武則天的酷吏政治確實充滿血腥,但站在歷史維度看,這是寒門勢力對門閥制度的最后一戰。她用非常手段打破了"上品無寒門"的千年魔咒,為唐宋之際的社會階層流動開辟了道路。
老達子說
當我們合上血淚斑駁的歷史卷軸,或許會陷入沉思:這三場間隔數百年的門閥血洗,究竟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什么?歷史的回響從來不只是塵封的往事,那里面藏著解讀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終極密碼。
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早已道破天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循環往復的"哀之而不鑒之",恰恰是階層博弈中最可怕的魔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