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大單品魔芋,對兩者有不同的意義。
李彥丨作者
木魚丨編輯
壹覽商業丨出品
當下的零食賽道,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單品——魔芋。
過去兩年,它從火鍋配料變成貨架主角,從餐飲原料變成資本寵兒。低脂、低卡、可復制,這種帶有“健康幻覺”的零食,恰好擊中了消費市場的情緒中樞:吃得爽,又不用負罪感。
資本嗅覺比消費者更快。被稱作“魔芋第一股”的一致魔芋(839273)股價在過去一年從10.46元一度飆升至59.68元。而作為“魔芋概念股”的兩個龍頭企業,鹽津鋪子和衛龍的股價也分別上漲至98.98元和17.58港元高點。
其中,鹽津鋪子靠“大魔王”魔芋素毛肚切入健康賽道,以渠道密度與上新速度持續放量;衛龍則憑“魔芋爽”延續辣條時代的品牌勢能,成為年輕人心智中“辣而不罪惡”的代名詞。它們共同完成了魔芋從原料到爆品的躍遷,也重新點燃了零食賽道的新增長幻想。
但幻想終歸要與現實對賬。鹽津鋪子、衛龍的財報和股價雙雙透露了一個信號:魔芋的風口,來到了下半段。
1
魔芋玩的不是健康牌
在零食行業的周期中,魔芋滿足了一個時代性的想象——在消費降級與健康焦慮并存的背景下,找到一個既“爽口”又“無負擔”的解法。
它是一種低脂、高纖維的天然原料,既具備“健康食品”的心理補償,又能通過復合調味重建零食的刺激體驗。這種雙重屬性讓魔芋成為極少數能夠同時對接“輕食文化”和“嗜辣文化”的產品。
魔芋的原料加工門檻不高,供應鏈成熟、成品標準化程度高,既能做絲、能切片、也能模擬“素毛肚”的形態。企業只需調整口味與包裝,就能以低成本實現“新品爆款”的外觀。
壹覽商業注意到,過去兩年,魔芋品牌的傳播邏輯卻有了變化。
在爆紅初期,主流做法是以“低脂/低卡/輕負擔”等健康標簽切入,把魔芋包裝成“辣條的更健康替代”,迅速打入注重身材管理的年輕人群;比如衛龍魔芋爽產品頁顯示“100g魔芋爽滿足人體每天24%膳食纖維所需”,是“身材控的私藏解饞美味”,鹽津鋪子麻醬素毛肚包裝頁上,寫有“富含膳食纖維,好吃輕負擔”。阿寬“魔小飽”魔芋涼面,直接標注“0脂低卡面體”。
然而,現在魔芋單品的敘事重心轉向“好吃/辣爽/嚼勁和還原度”。2024 年以來,衛龍相繼上線“麻醬魔芋爽”等更強調風味層次的單品;鹽津鋪子則以“大單品×大口味”推進麻醬、酸辣、香辣烤肉等組合,并與三養推出“火雞醬味”聯名,整體敘事更靠近“重口味零食”。
這是因為,魔芋的“健康牌”真不好打。在多份第三方檢測中,不少魔芋制品的含鹽量、鈉含量甚至高于部分辣條;為了追求口感,企業往往加入淀粉、糖、增稠劑與大量調味油,使得熱量并未如宣傳般“無負擔”。
這個現象也意味著,魔芋爽最核心的增長邏輯變化了。競爭邏輯回到了零食行業的底層規律:口味、價格與渠道效率。上半場靠健康敘事放大用戶想象,下半場拼的是復購與動銷。但顯然,魔芋爽的增長已經過了最容易的階段。
2
魔芋紅利仍在,但成本壓力值得重視
魔芋爽成為休閑食品領域的現象級品類,衛龍、鹽津鋪子是獲利最大的兩個企業。衛龍靠魔芋爽完成從辣條到蔬菜制品的躍遷,鹽津鋪子則憑“大魔王”系列一戰成名,在零食行業集體過冬,多家上市企業利潤腰斬的背景下,業績逆勢增長。
2024年,魔芋爽帶動衛龍蔬菜制品營收同比增長 59.1%,達到 33.7億元,首次超過辣條業務,成為公司營收主力。同年,鹽津鋪子的休閑魔芋制品營收 8.38億元,同比增長 76.1%,占比 15.8%。
到了2025年上半年,這一趨勢仍在延續:衛龍的蔬菜制品營收同比增長 44.3% 至 21.09億元,占比 60.5%;鹽津鋪子休閑魔芋制品營收 7.91億元,同比暴漲 155.1%,占比升至 26.9%。華泰研究數據顯示,兩家企業合計市占率超五成,其中,衛龍市占率約為42%,鹽津鋪子市占率約為13%。
然而,紅利的另一面,是成本的上漲。據《北京商報》報道,魔芋的高速增長正持續向上游傳導壓力。魔芋精粉價格在2024年翻倍上漲,從每斤2元漲至4元左右;鮮魔芋價格從每噸3000元漲到六七千元,魔芋精粉更是一度突破 9萬元/噸。
鹽津鋪子在半年報中披露,魔芋精粉采購均價較上年同期上漲超30%,導致公司毛利率從 32.53% 下滑至 29.66%。衛龍同樣受到原料波動影響,蔬菜制品毛利率由 52.52%降至46.5%。
與此同時,競爭的門檻正在被迅速抹平。三只松鼠、勁仔食品、洽洽食品、周黑鴨、來伊份等三十多個品牌已相繼推出魔芋制品,賽道從“爆品”轉為“紅海”。產品創新也集中在口味與形態的延展上——從麻辣、香辣到火雞醬、酸辣火鍋,再到鮮筍魔芋、貢菜魔芋,乃至魔芋干、素蝦仁。
換言之,行業正經歷“標準化→過度競爭→微創新”的階段性循環。
資本市場已經提前給出了反應。2025年6月,鹽津鋪子股價一度沖至 98.98元,隨后回落至70元區間;衛龍港股股價從 17.5港元的高點跌至約 10港元。
顯然,魔芋的紅利并不會迅速消退——到2025年中國魔芋產業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 300億元,未來三年復合增長率仍可維持在 11.8% 左右。但對于衛龍和鹽津鋪子而言,關鍵不在市場是否增長,而在如何以更穩健的結構去承接增長。
3
魔芋成衛龍的生命線,但鹽津鋪子不是
對比兩家企業看,對衛龍來說,魔芋是品牌重塑的中心品類;對鹽津鋪子而言,它是產業體系中一塊增長迅速的新業務。
上市之后,衛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走出辣條”。傳統調味面制品的增速趨緩,使魔芋爽成為品牌轉型的關鍵支點。從數據上看,衛龍的結構重心已被徹底重塑:蔬菜制品(以魔芋爽為主)收入從2022年的不足30%躍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 60.5%,實現連續兩年超40%的增速。與此同時,調味面制品、豆制品及其他產品兩個品類的營收總額是同比下降的。
![]()
可以看到,衛龍的產能投入同樣集中,公司蔬菜制品設計產能同比增長59.4% 至 9.47萬噸,調味面制品反向縮減三成。
![]()
(圖源:衛龍財報)
這意味著,衛龍的增長模式高度依賴魔芋周期。一旦需求放緩或競爭加劇,其利潤表將最先受到沖擊。
鹽津鋪子則是“吸納式”增長。在其產品體系中,魔芋是新增引擎,但不是單一支柱。公司仍保持蜜餞、堅果、肉類鹵味等多品類布局,魔芋制品只是其中增速最快的一支。
2025年上半年,鹽津鋪子休閑魔芋制品營收 7.91億元,同比增長 155.1%,占比提升至 26.9%;這一增長并未改變公司的基本盤,分產品看,鹽津鋪子僅有烘焙薯類營收額呈負增長。
![]()
(圖源:鹽津鋪子財報)
鹽津的策略更接近“產業整合”:在云南曲靖建立魔芋精粉加工基地,強化上游控制力;在分銷端利用既有渠道網絡加速鋪貨。魔芋在它的體系中,是一個規模放大的節點。
這種結構差異,也決定了魔芋放緩時的風險暴露順序。衛龍的風險更顯性。由于蔬菜制品收入占比過高,魔芋價格與銷量波動將直接影響毛利和利潤表現。
而鹽津的風險更“系統化”,但分散:原料成本上漲確實壓縮了毛利,但公司依托多品類和縱向一體化布局,能在原料端與成本端之間實現部分對沖。
兩家公司在打法上的差別,也強化了這種分化。
衛龍更依賴品牌心智的更新。它以“健康辣味”重新定義零食,強調“爽而無負擔”的感官體驗,并通過代言人與新品頻率維持熱度。這一模式的優點是敘事集中、動銷快,但劣勢在于周期性強,容易受輿論與流量波動影響。
鹽津鋪子更依賴渠道密度與供應鏈控制力。它強調上新速度、終端覆蓋率和工廠效率,把“大魔王”系列納入既有分銷體系,利用系統化的經銷商網絡穩住銷量。前者靠消費者認知驅動,后者靠渠道體系驅動。魔芋放緩時,品牌模式受到的是市場端壓力,渠道模式受到的是成本端壓力。
整體看,魔芋證明了零食行業仍然有制造新敘事的能力,也暴露了爆品周期的短促本質。
這場關于“人類貓條”的狂歡,也讓行業重新認識一個事實——健康零食的邊界,不由原料決定,而由運營體系決定。魔芋之后,賽道仍會不斷更替,但邏輯不會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