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互聯網、智能手機、精準醫療、清潔能源……所有這些現代科技的成果,就像一棟宏偉的大廈一般。
而楊振寧的核心貢獻——“規范場論”,就是深埋于地下,你看不見,卻支撐著整座大廈不倒塌的地基與承重結構。
![]()
在大廈中的你,當然是看不到地基的,但是你能安穩地生活在大廈里,正是因為它足夠牢固。這時,敏銳的讀者可能會追問:“道理我懂,但你能不能少說些抽象的,舉一個我能摸得著的例子?”
可以可以,比如當你用手機視頻通話的時候,信號能穩定傳輸千里,是因為我們精準掌握了電磁力的規律——而楊振寧的“規范場論”,正是描述包括電磁力在內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核心語言。
工程師利用這套語言,設計出了我們如今的通信系統。再比如,醫院里拯救無數生命的核磁共振儀,它的原理依賴于我們對微觀粒子世界的深刻理解。
而楊振寧的理論,為理解束縛原子核的“強相互作用力”提供了框架。從疾病的篩查,再到腦科學的研究,眾多現代醫學突破,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甚至未來可能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人造太陽”的研究,也必須依靠楊振寧的規范場論提供的數學工具來計算。
![]()
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曾打過一個巧妙的比方:“楊振寧是那種‘作弊’的科學家,別人一輩子追求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而他在多個完全不同領域做出的工作,都達到了諾獎級別。”
這,就是楊振寧在圈內地位的真正來源。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出一個新問題:“既然他的工作這么基礎、這么重要,那為什么他早年沒有像錢學森等人一樣立即回國呢?”
但是這個問題,恰恰觸及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特殊性。楊振寧的研究領域是理論物理中最前沿、最基礎的部分,這類工作需長期、穩定的學術環境,依賴頂級實驗驗證和國際學術圈的即時交流。
楊振寧曾坦誠地解釋過,在當時中國的科研條件下,他擅長的理論物理學研究難以開展。其實說白了,他的研究全部是在理論層面上的,并不能直接投入生產,或者拿來造原子彈。
科學理論是科學發明的基石與大前提。但基礎理論的突破,如同我們栽樹,需要合適的土壤和漫長的生長周期,沒有辦法立即開花結果。
![]()
所以楊振寧是在中國科研環境逐步改善后,到晚年做出了回國的決定,而不是帶著某個能立即投產的技術回來的。
可是,楊振宇帶回了比單項技術更加寶貴的東西——世界級的科學視野、研究方法以及培養頂尖人才的完整體系。
楊振寧在清華園親自授課,甚至還與年輕學子促膝長談,將他畢生所學所思,毫無保留地傾注給下一輩。
同時,楊振寧搭建的學術平臺和培育的科學人才,正是他以另一種方式,為自己深愛的祖國貢獻著比單一技術成果影響更為深遠的力量。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后來,《自然》雜志在評選“千年最偉大物理學家”的時候,將楊振寧排在第18位,與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并列。
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在物理界都是什么樣的存在,我想不用過多解釋,大家都應該知道了。楊振寧能和他們并列,足見其成就之高了。
![]()
理解了這些,我們也就更能回答下一個問題:“既然這么牛,為什么我們過去總在談論他個人生活相關的事情呢?”
答案有兩點。第一,樹大招風。當一個人的成就高到常人難以企及時,公眾會本能地轉而審視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但是第二點,才是更關鍵、也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根本看不懂他到底做了什么。
當科學的巔峰高聳入云,普通人抬頭仰望,只能看到一片云霧。這時,身邊那些關于婚姻、關于人際關系的問題,就顯得如此“平易近人”,成了普通人唯一能談論和消費的話題。
一位網友的反思一針見血:“說白了,不是我們想談這些問題,而是我們只配談這些問題。他的科學,我們接不住,也聽不懂。”也正是因為如此,近年來網絡輿論的風向轉變,才顯得如此珍貴。
![]()
人們開始意識到,楊振寧留下的理論體系,他培養出來的科學人才,以及他晚年放棄一切、回歸祖國,親手從零開始搭建人才培養體系的赤子之心,才是真正值得被這個民族銘記的遺產。
有網友的留言,或許代表了這種遲來的理解:“曾經覺得他的生活瑣事是全部,現在才明白,那只是他偉大人生邊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