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人們平日交流不再用書信,多通過手機、電腦打字,因此現代人時常出現“提筆忘字”,寫錯字的現象,甚至很多眼尖的游客,觀覽名勝景區時,發現牌匾、碑石存在“錯別字”,令大家哭笑不得,可專家卻說,這些字錯的絕妙,今天我們總結一下,5大著名景區出現的“錯別字”。
![]()
第一處景點:濟南趵突泉,號稱“天下第一名泉”,當年乾隆帝南巡之時,品泉水泡的茶,味醇甘美,特封此名號,泉眼附近立一石碑,上刻“趵突泉”3字,由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但游客觀賞泉水時,無意發現碑石刻的“突”字上面,少了一個點。
![]()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目前存在2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突”沒寫點,表達當地百姓的美好祈愿,希望泉水翻涌,永無止盡,另一部分人則說,當年篆刻石碑時,噴涌勢頭極猛,高度達到了4、5米,把上方一點沖掉了,雖然與常見形態不同,但正是這一點的缺失,讓布局更顯和諧。
![]()
第二處景區:同樣位于濟南,它就是著名的大明湖,“明”字的“日”,多了一橫,變成了“目”,觀察景區其他地方的“明”字,也全部以“目”而寫,背后原因與清朝時代因素有關,不可提及“明”字,當然存在一種戲謔說法,趵突泉“突”字的點,流到大明湖,所以“明”字多了一橫。
![]()
第三處景區:泰山刻石,爬過泰山的都知道,山上篆有諸多刻石,而萬仙樓北側有一塊碑石,上刻“蟲二”兩字,由清代才子劉延桂所寫,“蟲”字上面多了一橫,據說當時日本學者,研究了10年,沒有解讀出含義,以及錯字原因,而郭沫若看后,聯想到繁體字,推測他將“風月”繁體的外框刪減,意味風月無邊之意,于是呈現出這一形態。
![]()
第四處景點:西安碑林,如同趵突泉的“突”字一樣,南城墻魁星樓下的碑林,“碑”字少了一撇,此字由林則徐所寫,當時他遭到構陷,被革職流放,途徑西安時,寫出“碑林”二字,特地少寫一撇,暗喻自身被誣陷,丟失了官職,心中郁憤難平。
![]()
第五處景點:曲阜孔府,這里的“錯別字”很少有人發現,位于兩旁的楹聯處,“與國成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中,“富”字寶蓋頭少了一點,“章”字豎筆從上連到下,此處隱喻孔府乃文人聚集之地,所來文人全都富貴無頭、文章通天,含義頗為美好。
![]()
經過上述分析、介紹,我們可以清楚知曉,景區出現“錯別字”,并非無意寫錯,而是根據風景特色、心境狀態、時代因素等,刻意為之,而且撰寫牌匾、碑石者,多是古代書法家,“現代字”經過簡化、改造,與繁體字的形態不同,也處于常理之中。
![]()
您對景區出現的“錯別字”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