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視覺中國
去年末,滬上烘焙圈的頂流是“潘娜托尼”。這款意大利圣誕面包形似我們熟悉的果子面包,但不僅能在精品烘焙店賣出數百元的高價,高級餐廳Da Vittorio更是推出了698元的進口空運版本,章小蕙、董潔等名人紛紛推薦。
表面上看,這是眾多“滬幣”神話之一。但敏銳的投資者會意識到,消費者對面包價值認知的每一次突破,都在為市場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高端烘焙以流量和話題性扮演了市場教育者的角色。然而高價網紅店依賴持續營銷帶來的高溢價,受眾范圍天然受限,難以建立穩定的復購體系。當消費者的新鮮感退去,或開始理性審視品質與價格的匹配度時,這部分被喚醒的市場需求,自然會流向兼具品質與性價比的大眾品牌。
什么是面包的長期價值?
2025年上半年的消費行業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在一級市場,據“iBrandi品創”不完全統計,2025年1-6月,共有44個與新消費相關的項目披露完成融資,融資金額約為人民幣28億元左右,其中12起未披露具體金額,但估計半年總融資金額不超過30億。即使在“新消費”已經呈現遇冷趨勢的前兩年,項目數量和披露金額也沒有如此之低過。
二級市場同樣寒意逼人。今年上半年,食品飲料板塊上市公司股價累計下跌7.33%,漲幅排名位列全行業倒數第二,整體承壓明顯。板塊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46%和+0.28%,較去年同期顯著放緩,增速分別下滑4.32和15.68個百分點。
以七年跨度區間衡量,食飲板塊的PE估值百分位已經跌至7.26%,一定程度上可謂“跌出了安全邊際”。萬聯證券《2025年中期食品飲料行業投資策略報告》指出,當需求上行、成本下行時,行業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復;而當前市場正呈現出理性消費、情緒消費與健康消費共存的特征。只有具備足夠韌性、同時能夠順應趨勢的企業,才有望穿越周期。
具體到面包賽道,平價大眾面包似乎沒有網紅面包那么強的話題性,但卻始終是烘焙產品消費的大頭。其中品質接近現制面包的短保面包,少添加、更新鮮的特點使其非常接近現制面包,而平均5-10元的價格,確保了穩定的復購率和抗周期能力。
![]()
短保面包在很多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它精準契合健康趨勢,相比長保面包少添加、更新鮮;依托統一生產標準確保品質穩定,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憑借高效物流實現清晨送達,保障產品新鮮度;而中央工廠模式的規模效應使其得以維持親民價格。這種多維優勢使其成為大眾市場難以替代的日常選擇。
無論經濟環境如何變化,人們對日常主食的基礎需求不會消失。隨著消費理性回歸,市場正從追逐網紅效應轉向價值本質。面包終究是食物,其終極價值在于被日常享用,而非被頂禮膜拜。消費者對21元大饅頭不買賬,但對薩莉亞、蜜雪冰城等企業倍加寬容,正說明回歸本質、堅持質價比的產品最終才會贏得中國老百姓的心。
穿越周期,關鍵在于“舒適”?
一位來自杭州的“面包腦袋”消費者提到,盡管她生活的城市網紅面包店扎堆,但她在日常生活中復購頻次最高的,卻是全國性的袋裝短保面包品牌桃李。
“我覺得桃李的品質一直很穩定,還有就是有幾款確實很好吃,屬于從小吃到大。有一個豆沙餡起酥面包,我高中就有,是我的Comfort bread(舒適面包)。可以讓我很好地想起高中晚自習,和同桌分著掰著吃。”
事實上,平價、易得、美味、安全,令人倍感“舒適”的大眾烘焙市場,其基本盤無論是存量還是增量,確實仍有著巨大的空間。根據《2024年短保面包行業白皮書》的數據,2024年中國烘焙食品零售市場規模可達6110.7億元人民幣,至2029年預計達到8595.6億元。其中大眾面包品類仍占據超過65%的市場份額。
日本面包行業巨頭山崎面包印證了大眾面包品類巨大的商業潛力。這家企業創業于1948年,與桃李面包相似,它也是日本面包的“國民品牌”“兒時味道”。其產品主要定位于平價日常主食。在日本市場這個高端烘焙“神仙打架”的地方,山崎面包依然憑借其大眾化的產品獲得了可觀的經營數據。2024年全年營收12400億日元(約合558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0%以上。
與山崎面包相似,在中國市場,桃李面包同樣以其近三十年的穩定品質,成長為中國消費者成長記憶中熟悉的味覺符號。特別是對于很多北方長大的孩子而言,樸實而親切的醇熟切片、雞蛋香松、迷你豆沙面包才是他們的“面包舒適區”。
支撐這份舒適的,是桃李面包深耕近三十年的高效供應鏈體系。其核心“中央工廠+批發”模式,結合“以銷定產”的柔性生產機制,構成了堅實的運營基礎。基于這一供應體系,桃李面包建立了全鏈條品控系統。這套系統既保障了經典產品的穩定供應,又能敏銳捕捉區域口味差異,靈活推出如川渝地區的藤椒味熱狗、東北市場的肥牛壽司卷等本土化產品,在規模化和個性化之間實現了精準平衡,持續鞏固其市場競爭力。
![]()
在供應鏈上游,桃李面包通過與中糧、益海嘉里等核心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網絡,構建了規模優勢。對面粉、油脂等大宗原料實施集中定價采購機制,通過規模化采購有效降低了單位成本,顯著增強了應對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這種深度綁定的供應鏈協同模式,形成了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期內復制的采購成本優勢。
供應鏈和成本方面的優勢,讓桃李面包在業績承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著“現金牛”的姿態。2025年半年報顯示,今年1-6月桃李面包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人民幣4.34億元。表明公司主營業務的回款能力依然較強,現金流管理具備相當韌性。在整個消費行業反復探底的漫長“寒冬”中,健康的財務結構帶來的底氣顯得尤為重要。
舒適不變,但“舒適區”在變
作為屬于廣大消費者的“舒適面包”,桃李面包從創業,到2015年成為“面包第一股”,再到今天,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歲月。
![]()
站在三十而立的節點上,桃李面包面臨的是一個波濤洶涌的市場環境。
一方面,即時零售、社區電商、外賣平臺的崛起,正在改變食品行業的分銷邏輯。
另一方面,傳統商超渠道在桃李面包的銷售渠道中占比超過85%,而近年來以胖東來、永輝為代表的商超紛紛力推自營烘焙作為差異化的切入點,傳統意義上的伙伴開始下場直接與桃李面包發生競爭。與此同時,桃李在南方市場拓展艱難,全國化布局仍有一定阻力。
對此,桃李面包有著清醒的認知。在三十周年講話中,桃李面包董事、總經理吳學群表示,在大眾面包這個巨大的且依舊在不斷增長的市場里,消費者的關注點不斷變化,但有一些關鍵詞始終沒有變。即安全、健康、美味、價格、綠色、方便、美觀、情感。
其中,安全與健康是基石,“清潔標簽”和低糖、高纖維等健康指標已從趨勢變為剛需;美味與價格是關鍵,在追求口感的同時,“質價比”成為消費決策的重要因素,中低端面包仍占據超65%市場份額;綠色與方便反映了現代生活方式,環保包裝與即時配送愈發重要;而美觀與情感則指向更高層次的品牌價值,產品不僅是食物,更是社交貨幣與情感陪伴。這八大維度共同勾勒出當代面包消費的完整圖景。
在演講中,吳學群提出,“烘焙正在從餐食走向零食化,帶來更加多元的消費場景。同時,Z世代消費者更偏愛本土品牌,他們買的不僅是產品,也是文化認同。多元化是當下最鮮明的趨勢。”換句話說,桃李的產品可以是消費者的舒適區,但企業不能停留在舒適區,而需要更加敏銳、靈活。
面對挑戰,桃李的答復是“創新、效率、信任”三大戰略支柱。
目前,桃李面包正持續推進戰略轉型,其創新不僅體現在推出多款新品,更在于深度的健康化升級與消費場景拓展。公司在減糖、全麥等方向進行產品升級的同時,成功將消費場景從傳統早餐延伸至辦公室零食、健身代餐等新領域。
在渠道層面,公司積極拓展與會員店、社區硬折扣店及量販零食等新興渠道的合作,推動主營業務改善。這一系列產品與渠道的雙重變革,已初步顯現成效:東北、華北等基地市場營收降幅明顯收窄。盡管短期受到新項目投產帶來的費用增加影響,但公司正通過系統性創新為長期發展積蓄動能。
“效率”的本質在于以體系化的能力感知市場。桃李面包依托“中央工廠+批發”模式和“以銷定產”體系,通過全國24個生產基地與28萬多個終端構成的網格化布局,實現了從標準化生產到個性化需求的快速響應。該體系不僅能從前一晚的需求感知次日的市場,更能快速將產品送達貨架,以系統性“速度”精準應對渠道變革。
“信任”則是企業最堅固的護城河。在食品安全成為消費底線的今天,桃李面包憑借全鏈條品質管控與透明供應鏈,為消費者構筑了安心屏障。此外,其在環保與可持續領域的投入,持續為品牌聲譽注入長期價值。這種信任資產的沉淀,在歲月流轉中淬煉為對手難以逾越的核心競爭力。
結語
三十年來,桃李面包構筑的“舒適區”,遠不止是味覺的懷舊。它是一張由效率、規模和信任編織而成的商業網絡。價格堪比奢侈品的網紅面包潮起潮落,但樸實的“舒適面包”始終占據著中國烘焙市場最穩固的基本盤。陪伴中國消費者三十年的紅色logo,向資本市場昭示著一個樸素的真理:最恒久與最穩健的生意,往往不在于能飛多高,而在于能扎多深。這份扎根于億萬人日常需求的商業模式,正是其穿越一切不確定周期的最大底氣。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5041.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