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權威乒乓球雜志《卓球王國》2025年12月刊罕見地以一位中國選手的發球動作為封面,并推出專題特輯,從多個角度深入解析“何為好發球”,該刊特邀了丹羽孝希、吉鳥希、水谷隼、平野早矢香、倉島洋介等日本乒壇名將及教練,共同探討發球技術的奧秘;在眾多專家中,一位特殊的華裔名將的分析尤為引人注目,他就是前中國國家隊球員、漢城奧運會男雙金牌得主韋晴光(現已改為日本名:偉關晴光),作為曾在兩國乒壇都取得卓越成就的運動員,他的專業解析揭示了孫穎莎發球技術的精妙之處,卻也無意中暴露了日本選手面對這一技術時的無奈
![]()
韋晴光這個名字,對于老一輩中國乒乓球迷而言承載著一段輝煌記憶,出生于1962年廣西南寧的他,職業生涯堪稱傳奇,1988年漢城奧運會,韋晴光與陳龍燦合作奪得乒乓球男雙冠軍,為中國乒乓球贏得了首枚奧運金牌,這位在23歲才入選國家隊的“大器晚成”者,憑借頑強的毅力贏得了奧運冠軍的榮耀;1990年北京亞運會后,韋晴光從中國國家隊退役,并于1991年前往日本打球,1997年,他加入日本國籍,改名“偉關晴光”,此后不僅代表日本出戰悉尼奧運會,還擔任過日本乒乓球隊教練,如今,這位有著中日兩國乒壇豐富經驗的老將,以其獨特的雙重視角,為我們解析了孫穎莎發球的奧秘
![]()
在《卓球王國》的特輯中,韋晴光特別分析講解了孫穎莎的右側下旋球,他指出,現代乒乓球運動員的發球優勢正在減弱,原因包括乒乓球材質的改變導致旋轉質量下降、擰拉技術流行以及TTR系統的應用等,韋晴光強調,孫穎莎的發球完美體現了“如何不讓對手判斷旋轉,并順暢地銜接第三板準備”的理念,從技術細節看,她的引拍動作極小,揮拍速度極快,擊球后立刻轉入假動作,這正是她的旋轉難以判斷的關鍵
![]()
更值得關注的是,孫穎莎借助向上揮起球拍的假動作,流暢地轉入了第三板進攻的準備姿態,韋晴光點出,即便發球本身的旋轉強度不大,但憑借強力的第三板進攻和難以預判的變化向對手施壓,從而相對地提升了發球的威力,這正是孫穎莎的獨特風格;韋晴光還透露了中國乒乓球發出穩定低平發球的基本要領:“短球擊球高度在肩,長球擊球高度在腰”,而連拍圖中顯示,孫穎莎的擊球幾乎都在肩部的高度
![]()
孫穎莎的發球之所以難以應對,在于她將多個技術要素完美融合,她逼真的假動作、短發球與長發球觸球瞬間的高度差異,都有著明確的目的性,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能讓對手在接發球時產生寶貴的猶豫,賽場上的實戰數據印證了韋晴光技術分析的準確性,2025年亞錦賽期間,孫穎莎的低拋發球成為其得分利器,數據顯示,普通選手發球拋球高度在16-18厘米,而她在關鍵分時的發球卻控制在14厘米左右,這種低拋策略讓球體垂直速度提升至每秒8米,有效打亂了對手的預判節奏;那么效果如何呢?實戰結果是面對日本選手時,這項技術的得分率達到67%;對戰歐洲選手時,更是飆到82%,如此高的成功率,解釋了為何日本乒協甚至計劃三年內培養200名模仿此技術的青少年選手
![]()
孫穎莎的發球技術如今已成為國際乒壇的研究樣本,國際乒聯的數據庫中,她的發球數據占比高達37%,成了算法優化的核心參數,日本雜志《卓球王國》過去曾用10張圖拆解張繼科的發球,如今又專刊分析孫穎莎,其專業價值已獲權威媒體背書,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孫穎莎是國乒本周期內唯一在三大賽(世錦賽、奧運會、世界杯)全程未被鷹眼系統判罰發球違規的運動員,其技術規范性得到了科技手段的驗證,在全球乒乓球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孫穎莎依然能夠憑借其發球技術脫穎而出,不僅僅是因為天賦,更是因為她對細節的執著追求
![]()
韋晴光作為經歷過中日兩國高水平訓練的資深運動員,他的分析無疑具有特殊的權威性;韋晴光的專業解析本意是幫助日本選手理解孫穎莎的發球奧秘,但聽完這位奧運冠軍的精妙分析后,日本球員們可能更加困惑,知道子彈如何旋轉,并不代表就能接住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