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的鐘聲在華盛頓響起。美國總統抬起音量,宣稱要用加倍甚至三倍的關稅迫使對方就范。
中被置于兩種選擇之間:要么談判簽署協議,要么面臨關稅如山。
![]()
“157%”的驚雷
2025年10月20日,華盛頓時間上午十點半,白宮南草坪迎來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儀仗隊列陣,軍樂隊奏響,兩國國旗并列飄揚。對外界而言,這是一場關于稀土與關鍵礦產的合作儀式。臺上握手的動作平靜,臺下的焦點卻早已轉移。
![]()
在簽署儀式后的記者會中,特朗普提到一個時間節點——“11月1日”。他語速極快,說美國已經準備好新的關稅方案,如果中國不在期限前達成貿易協議,就要面臨“額外100%的加征”。記者席安靜了幾秒,筆尖停在空中。
媒體迅速核實。此前美國對華平均關稅水平大約在30%,若再加征100%,整體可達155%至157%。“157%”這個數字在新聞稿中反復出現,成了象征性的信號。它不只是貿易術語,而是威脅的量化。
當天晚上,多個電視臺的財經欄目同時播放了這一片段。畫面里,特朗普手勢幅度大,語氣急促。屏幕下方的滾動字幕寫著:“特朗普警告中:若不達成協議,將加征高達157%關稅。”
![]()
白宮內部沒有發布正式政策文件,財政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未公開任何實施細則。這是一種典型的特朗普式策略——先放話,再觀察反應。
市場反應立刻出現。紐約股市盤中短暫震蕩,部分科技類企業股票下滑。分析師注意到,這一聲明與澳大利亞稀土合作協議同日公布,“稀土”與“關稅”幾乎在同一小時出現在白宮公報中。對外界而言,這更像一場配合得精確的信號展示。
![]()
威脅在升級
十月中旬,美國政治氣溫迅速升高。就在與阿爾巴尼斯會晤前幾天,特朗普接受福克斯商業頻道采訪,首次拋出“157%關稅”的說法。那天他穿著深藍色西裝,對著鏡頭說,這個水平“不可持續”,但“必要時可以做到”。
節目播出后幾小時,美國財經媒體紛紛轉引。“不可持續”三個字成了耐人尋味的注腳。它既像威脅,也像測試。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種談判用語,用來壓低對方預期。
![]()
10月18日,美中經貿團隊通話的消息在國際媒體上出現。報道確認,雙方計劃重啟第五輪面對面磋商,時間在“近期”,地點尚未披露。消息傳出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再次提到“公平協議”與“非常出色的貿易安排”。
他的話題幾乎每天在變。一天強調談判,第二天又放出制裁。這種節奏制造了持續的心理壓力,也讓外界難以分辨哪句是策略,哪句是即興。
10月19日,幾家美國大型報紙的頭版出現同樣的標題:“特朗普:若無協議,將征收新關稅。”報道寫道,“157%”的口徑出現在白宮記者問答中,但沒有被正式寫入任何政府文件。
![]()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代表團已經抵達華盛頓。官方議程中,關鍵礦產合作與AUKUS安全框架是主要議題。白宮幕僚私下透露,這次訪問的經濟部分比往常更受重視。外界普遍認為,這項協議是美國在全球稀土布局上的一次防御性動作。
澳方代表團進入西翼會議室時,媒體攝影師還在大廳外等待。幾分鐘后,白宮公關辦公室分發了一份文件,標題寫著:“美澳關鍵礦產合作框架,投資額約85億美元。”這筆資金被明確用于稀土和關鍵材料供應鏈。
就在同一天的下午,特朗普再度提及中國。他用幾乎相同的措辭重申“要么談判,要么加稅”。
![]()
數字下的博弈
157%這個數字,并不是隨口而來的。在2025年10月中旬,特朗普多次提及關稅問題,媒體追蹤他的話術,發現數值在不同場合略有變化:有時是“150%”,有時是“155%”,最終在福克斯商業頻道的節目中,他自己說出了“157%”。
這個數字的傳播速度極快。節目播出幾小時后,美國主要財經網站同步轉載。標題幾乎一致:特朗普威脅對中國商品征收最高157%關稅。報道引用他的原話——“現有關稅約30%,再加征100%”,加上原有稅種疊加,就得出157%的總水平。
![]()
這是一種計算方式,也是一種政治話術。官方文件里沒有這種加法邏輯,但媒體和投資者很快理解了含義——這是“加倍再加倍”的威脅。
白宮的記者會錄音顯示,特朗普在發言時沒有停頓。他一口氣說出“11月1日”“額外100%”“超級協議”這些關鍵詞。沒有解釋,沒有細節,也沒有政策文本。這種突如其來的數字宣告,在金融市場上掀起了真實的波瀾。
紐約交易所當天午后震蕩。制造業板塊普遍下跌,尤其是汽車、電子和金屬行業。這些行業的進口零部件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新的關稅若真的生效,成本將立刻飆升。
![]()
在五角大樓與白宮間的經濟政策會議上,多名官員提醒貿易團隊,這種突然的高壓聲明會給企業帶來混亂。財政部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并沒有具體的執行計劃,也沒有通知企業準備清單。
特朗普并未收回言論。相反,他在隨后的社交媒體帖子中重復“157%”,強調這是“美國重建公平貿易秩序”的必要代價。
幾家研究機構發布報告指出,若全面征收此類關稅,美國進口商需支付的額外成本將超過數千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企業而非中企業,將首先承擔沖擊。
過去幾年的經驗已經證明這一點。2018年貿易戰爆發后,美方對華進口商品普遍加稅,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在隨后一年內上升明顯。根據多方經濟數據,關稅成本幾乎全部轉嫁到零售價格中。
![]()
汽車行業成為最典型的受害者。美國國內整車制造需要大量來自亞洲的電子控制系統與零部件。加稅后,每輛車的成本增加上千美元。多家企業被迫縮減產能,裁員成為常態。
特朗普在公開講話中從未提及這些細節。他的重點始終是“公平”“贏回制造業”“讓美國再次偉大”。這些詞在政治場合極具感染力,但在經濟層面并無具體支撐。
農業州的反彈也在加劇。由于中方此前對美農產品征收反制關稅,美國大豆出口連續下滑。堆積在港口的糧食和存放在倉庫的豬肉,成為貿易戰的直接受害品。大量農場依賴政府補貼勉強維持。
![]()
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再提157%的關稅,被認為是政治姿態的延續。他要在國內展示強硬,在外交上制造壓力。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當天簽署的美澳關鍵礦產合作協議。85億美元的項目金額,涵蓋稀土、鎳、鈷等關鍵材料。協議文本強調“多元化供應鏈”“降低對單一來源依賴”,這在當時被視為應對中國稀土主導地位的戰略措施。
當稀土合作與高關稅威脅在同一天出現,外界立刻捕捉到兩者的聯系。媒體評論稱,這是經濟與安全議題的雙重施壓。
![]()
白宮照片顯示,簽約現場布置簡潔,桌上擺放兩國國旗。特朗普與阿爾巴尼斯并肩簽字,身后屏幕顯示“Critical Minerals Partnership”字樣。這是當日唯一實際落地的協議,也是當天最具經濟實質的成果。
![]()
而“157%”的關稅,只停留在言語層面。沒有簽署,沒有文件,沒有程序,卻比那份真實的協議更搶眼。
從政治傳播角度看,這是典型的特朗普風格。他善于用數字制造焦點,用極端表態奪取輿論注意力。一次記者會、幾句夸張的數字,就足以讓全球媒體轉向。
特朗普本人并未澄清。他繼續保持沉默,讓市場猜測。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他慣用的策略。
![]()
言語制造的風暴
10月21日清晨,美國多家媒體的頭條幾乎相同。標題指向同一個主題——特朗普的新威脅。報道普遍確認,他計劃在“明年年初”訪問中國,尋求達成“超級貿易協議”。這一說法同樣源自白宮記者會現場錄音。
截至目前,中美雙方尚未同時公開確認會晤時間。但經貿團隊的溝通已經重啟。
外界注意到,特朗普的發言在幾天之內迅速傳播。從電視到社交平臺,從財經板塊到國際新聞,“157%”成為關鍵詞。不少評論稱,這種數字威脅更像談判策略。
![]()
白宮新聞秘書面對追問時僅表示,政府“正在評估所有可能的貿易措施”。這句話意味著,正式政策仍在評估階段。
澳大利亞方面對關鍵礦產協議反應積極。當地媒體強調,這是兩國在資源安全領域的突破。白宮官方發布的照片中,特朗普與阿爾巴尼斯在簽字桌前并肩站立,背景屏幕顯示“85億美元合作框架”。
當天的氣氛復雜。一邊是慶祝合作,一邊是威脅關稅。兩種情緒交織在白宮大廳里,形成鮮明對比。
特朗普的表情始終緊繃,語言節奏快。這并不是一次單純的外交場合,而是一場精心安排的政治表演。
![]()
記者會結束后,全球主要媒體同步推送新聞。關鍵詞包括“關稅”“威脅”“協議”“157%”。金融市場的即時反應延續到歐洲時段,美元指數一度波動。
事件至此并未結束。美國國內的商業團體陸續發表聲明,提醒政府不要再擴大貿易摩擦。他們引用數據指出,過去數年的加稅已使美國家庭支出增加超過千億美元。
在多輪報道中,特朗普的數字始終沒有被修改。從155%到157%,都被視為同一語義下的夸張表達。
這一幕成為2025年10月的政治標志。一個數字,一次威脅,一場記者會,足以引發全球經濟的連鎖反應。
參考信源:
《白宮宣布美國與澳大利亞簽署關鍵礦產與稀土供應鏈合作框架》—— 白宮官網,2025年10月20日
《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征最高157%關稅》—— 路透社,2025年10月20日
《美澳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 特朗普稱將于明年初訪問中國》—— 美聯社,2025年10月2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