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早的增程車用戶。” 馮興亞在央視《對話》中的這句回憶,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陳述,更是對廣汽增程技術漫長而堅韌旅程的證明。
“我覺得它不是補課,是再次出發。”在央視《對話》欄目中,當被問及廣汽是否在增程技術路線上“重新補課”時,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語氣平和但態度鮮明地予以否認。
這番回應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博弈中,一段被忽視的早期開拓史和一個先行者的堅持。
01 技術元老:被遺忘的首創者
馮興亞在鏡頭前清晰地指出了一個關鍵事實:“廣汽是最早開展增程技術研發的企業,在2014年就推出了中國第一款增程式轎車GA5 REV。”
![]()
這番話不只是為了澄清誤解,更是為廣汽在增程技術領域的“首創者”地位正名。時間回溯到11年前,當大多數中國車企還在燃油車領域激烈廝殺,或剛剛試水純電技術時,廣汽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增程這條技術路線。
馮興亞還透露了一個更為關鍵的信息:“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課題——‘增程式純電動轎車研發與產業化技術攻關’,廣汽是承接單位。”這意味著,廣汽的增程技術研發,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市場行為,更是承載著國家戰略性科研任務的官方背書。
02 用戶視角:馮興亞的親身體驗與痛點洞察
“我是最早的增程車用戶。”馮興亞的這句話,從一個企業管理者的身份,切換到了產品親歷者的視角。這種雙重身份,讓他對增程技術的優劣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他坦誠地分享了早期產品的不足:“當時的增程技術我已經覺得存在虧電痛點,包括當虧電之后,發動機噪音比較大、動力感覺沒勁、油耗水平比油車還要高。”
這些來自一線的真實體驗,恰恰成為了廣汽后續技術改進的寶貴財富。正是這些早期用戶反饋的“不完美”,驅動著廣汽的研發團隊在之后的數年里持續攻關,直至今日推出“虧電感終結者”——星源增程技術。
![]()
03 蟄伏與歸來:技術路線的螺旋式上升
從2014年的GA5 REV到2025年的星源增程,廣汽在這條路上走了十多年。這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了純電主導、插混崛起、增程回歸的復雜演變。
馮興亞用“再次出發”精準地概括了這一過程。“技術的開發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 這句話揭示了一個關鍵技術邏輯:廣汽的增程研發并非中斷后的重啟,而是一個持續優化、量變積累直至質變的連貫過程。
![]()
當下的“星源增程”也并非簡單回歸,而是廣汽在深刻理解早期技術痛點后,憑借多年技術儲備推出的全新解決方案。
馮興亞列舉了一系列硬核指標:增程器油電轉化率3.73kWh/L、電驅系統CLTC工況效率93%、最高持續發電功率85kW,這些業界領先的參數,正是“再次出發”的實力證明。
04 戰略定力:技術路線的長期主義
馮興亞對“補課論”的回應,折射出廣汽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的戰略定力。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路徑尚存爭議的背景下,企業往往面臨“押注”哪條路線的抉擇。
馮興亞在《對話》中闡述了廣汽的方法論:“技術路線的發展本身就具有多樣性。”他對技術路線的選擇基于三個核心考量: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消費者價值創造、技術路線成熟度。
在這一框架下,增程技術作為滿足用戶“無焦慮”出行需求的重要方案,其價值被重新評估和重視。廣汽動力總成自主研發團隊——這支“中國汽車行業唯一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的隊伍,成為星源增程技術突破的核心力量。
結語
市場從不缺少追隨者,但需要開拓者(參數丨圖片)與堅持者。當業內跟風“補課”增程時,馮興亞清晰地勾勒出廣汽作為“先行者”與“革新者”的雙重角色。
從2014年的GA5 REV到今天的星源增程,廣汽的增程之路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技術路線的多元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