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華北某民辦高校建筑學院的會議室里,空氣凝重得能擰出水來。院長攥著招生報表的手指泛白,報表上“不足200人”的數字,與鼎盛時期“千人規模”的輝煌形成刺眼對比——這意味著,短短幾年間,學院招生量暴跌了九成。當校長輕描淡寫地拋出“擬關停學院”的消息時,這位在建筑教育領域深耕二十余年的院長,再也繃不住,當著全體教職工的面崩潰大哭。
![]()
建筑行業的寒冬,早已不是新聞。從房地產調控加碼到基建投資增速放緩,下游的建筑設計、施工崗位持續萎縮,最直觀的影響,悄然傳導到了高校的招生辦。這所民辦高校的建筑學院,曾是學校的“王牌”,每年報考季,家長帶著孩子擠破頭想進來,畢業生更是被設計院、建筑公司爭相錄用。可如今,教室里的空位越來越多,求職群里的“已讀不回”越來越普遍,連曾經最熱門的“建筑設計”專業,都成了招生目錄里的“冷門選項”。
就在全院上下為“生存”焦慮時,校長突然帶來“好消息”:他找到了一家“實力雄厚”的企業,要開展校企合作,這是學院的“唯一活路”。消息一出,老師們先是松了口氣——只要能保住學院,哪怕辛苦點也愿意。可當企業負責人走進會議室,這場“救命合作”的真面目,漸漸浮出水面。
企業負責人的宣講PPT做得花哨,開篇就羅列著與中鐵、中建的“深度合作案例”,后面跟著一長串985高校的名字,仿佛在炫耀自己的“行業資源”。但奇怪的是,從宣講開始到結束,半小時里,他對老師們最關心的“就業保障”只字未提。大段內容圍繞著一款設計軟件展開,從軟件功能講到培訓課程,最后甚至隱晦地提到“學生需購買軟件授權”——明眼人一看就懂,這哪里是校企合作,分明是披著“拯救學院”外衣的軟件推銷。
![]()
院長第一個站了出來,打破了會議室里的虛偽和諧。他手里捏著去年的畢業生就業統計表,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憤怒:“去年我們還有三十多個學生沒找到對口工作,現在你們連一句‘保障就業’的承諾都不敢給,只談軟件培訓,這能解決學院的根本問題嗎?”他還戳破了校長去年的“政績”——當時引進的“實習基地”,最后變成了讓學生去工地搬磚的騙局,學生抱怨、家長投訴,最后不了了之。
面對質疑,校長的反應徹底暴露了合作的真實底色。他既不解釋企業的資質,也不回應就業問題,反而拍著桌子說“企業負責人是我朋友,還能騙咱們?”見院長不肯讓步,他甚至放出狠話:“要是不同意合作,學院直接停辦,到時候院長先下崗!”這番話讓在場的老師都倒吸一口涼氣——原來所謂的“征求意見”,不過是強迫大家接受的“最后通牒”。
更荒唐的是校長身邊的教務處長。當老師們追問“沒有就業保障,怎么吸引學生報考”時,他輕描淡寫地說:“技能提高了自然能就業,招生的時候就說是‘訂單班’,先把學生招進來再培養。”這句話像一根刺,扎進了老師們的心里——“先誆進來再說”,這哪里是辦教育,分明是把學生當成了“創收工具”。
![]()
企業負責人被問急了,突然拍著胸脯宣稱“我們合作院校的就業率都在90%以上”。這話剛出口,會議室里就響起一陣壓抑的嗤笑。老師們太清楚“就業率”的貓膩了——去年學院上報的就業率是98%,可實際找到對口建筑崗位的學生,連一半都不到。很多學生為了“不拖后腿”,被迫簽了“靈活就業協議”,有的甚至只是在親戚的小公司掛了個名,根本沒有實際工作。
院長看著眼前的鬧劇,突然想起王朔的一句話,當著所有人的面念了出來:“有些人總喜歡把一己私利,偽裝成給大眾謀福利。”這句話像一記耳光,狠狠打在了校長和教務處長的臉上。他指出,從合作提議到宣講,全程都是校長一個人主導,不允許質疑,不允許討論,所謂的“合作方案”,不過是為了讓校長的私人利益“合法化”——沒人知道,這場合作里,校長到底能拿到多少好處。
最后,教務處長見沒人再說話,便清了清嗓子,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既然大家沒意見,就按這個方案推進。”老師們全程沉默,不是沒意見,而是沒權力反對。他們看著校長和企業負責人握手合影,看著“校企合作簽約儀式”的橫幅被掛起來,心里只有無力——一場關乎幾百名師生未來的“生死局”,就這樣被個人意志裹挾著,走向了未知的深淵。
散會后,院長獨自留在會議室里,看著窗外的梧桐樹。葉子已經落光了,就像建筑學院如今的處境,光禿禿的,看不到希望。他想起自己剛到學院時,帶著學生在校園里測繪、在設計室熬夜畫圖的日子,那時學生眼里有光,老師心里有勁,大家都相信“建筑能改變世界”。可現在,行業下行的寒意,不僅凍住了就業市場,更凍住了教育的初心。
![]()
有人說,建筑學院的困境,是整個行業的縮影。可再難的行業,也不該拿教育當“擋箭牌”,拿學生當“犧牲品”。如果一所高校連“保障學生就業”的底線都守不住,連“尊重教育規律”的初心都忘了,那關停的何止是一個建筑學院,更是學生對“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任。
現在,這所高校的建筑學院還在勉強支撐,下一屆招生季很快就要來了。不知道會不會有家長和學生,被“訂單班”“校企合作”的噱頭吸引而來;也不知道當這些學生畢業時,面對的是心儀的建筑崗位,還是“軟件授權已到期”的尷尬。但所有人都清楚,若不解決就業這個核心問題,再花哨的軟件培訓、再動聽的合作噱頭,都救不了瀕臨倒塌的建筑學院——更救不了那些懷揣著建筑夢想的年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