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網絡借貸已成為許多人解決資金需求的重要渠道。并非所有網貸都遵循同樣的法律規則。
![]()
有一類網貸明確被劃入民間借貸范疇,其利率受到嚴格限制——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LPR四倍的利息部分,法律不予保護。
一、如何認定網貸是民間借貸?
要理解網貸的性質,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民間借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所以判斷網貸是否屬于民間借貸,關鍵就在于出借主體的性質。
如果出借人是持牌的銀行或消費金融公司,則屬于金融借款;而如果出借人是自然人、普通企業(比如科技公司、咨詢公司)或非法人組織,則通常會被認定為民間借貸。
請注意,法律對民間借貸設有嚴格的利率上限。根據規定,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也就是說,對于實質屬于民間借貸的網絡借款,法院保護的上限為合同成立時的LPR的四倍。
![]()
比如目前最新的LPR為3%,那么這類網貸的利率受保護的上限就是12%
這一規定體現了《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條“禁止高利放貸”的原則,為民間借貸利率設置了不可逾越的法律紅線。
二、這類網貸屬于民間借貸
在五花八門的網絡借貸中,有一類明確被劃入民間借貸范疇,那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通過網絡借貸平臺達成的借貸關系。
2025年,海南瓊海法院年發布了一個典型案例:
2022年12月,原告甲通過“借貸寶”平臺向被告乙借款,并通過微信轉款38900元作為借款本金。
借款期限屆滿后,甲向乙償還了借款本金及利息共計73600元,但甲認為乙收取的利息超過了法定標準,于是向法院起訴要求退還多收取的利息34700元。
法院在審理此案時明確認定,甲和乙之間的法律關系為自然人之間的民間借貸關系。而法律規定的利率上限為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四倍(合同簽訂時4倍LPR為14.6%),被告乙其從原告甲處收取的利息已經超過法定標準,超出部分應予退還。
最終,在法院的協調下,在被告乙向原告甲退回了多收取的利息2萬多元后,原告甲申請了撤訴!
![]()
這一案例清晰地表明,即便通過網絡貸款平臺形成的個人之間的借貸關系,同樣受民間借貸法律規則的約束,并非法外之地。
三、遭遇高息網貸如何維權?
面對超過法定利率上限的網貸,借款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首先,核實借款類型及利率約定。查看借款合同,明確自己的借款屬于民間借貸還是金融機構貸款。如果確實為民間借貸,再找出簽訂合同時LPR的數值,進而計算出合法的利率。
其次,與出借方協商溝通。如果確認存在超過LPR四倍的利息,可主動與出借方溝通,說明相關法律規定,嘗試協商按照合法利率償還本息。并保留相關證據材料。妥善保存借款合同、轉賬憑證、還款記錄等所有相關證據。
![]()
?如果協商無果,借款人可以參考上面瓊海法院的案例,通過訴訟的方式要求出借人退還超額利息,還可以向借貸平臺申訴,或向金融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結語
作為借款人,需要了解網貸的法律性質,掌握LPR四倍的利率紅線。這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武器,也是避免陷入法律糾紛的盾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