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6點多,62歲的王大爺正悠閑地在小區花園散步,聽到樓下廣場舞隊正聊得熱火。有人說:“最近流行‘過午不食’啊,聽說不用吃晚飯,血糖還能變好,這靠譜嗎?”老王回家路上越想越心動,晚飯也沒吃,早早就上床休息。可沒幾天,他突然覺得頭暈出汗、心慌無力,一查才發現血糖竟然低到了危險線。
其實,像老王這樣抱著健康期待而嘗試“過午不食”的人還真不少。網絡上、朋友圈里,把“不吃晚飯”吹成萬能靈藥的人更是大有人在,仿佛只要舍棄那一頓飯,健康與苗條就能輕松兼得。那么,北京協和醫院的研究究竟是怎么說的?不吃晚飯真的對血糖有幫助嗎?要不要以后干脆和晚飯說再見?
![]()
“過午不食”其實就是古人所謂的 中午以后不再進食 ,也可看作近年流行的“輕斷食”或“間歇性禁食”理念的一種變式。 北京協和醫院曾就這一飲食法做過公開研究 ,有數據顯示, 健康受試者嚴格執行“早段進食法”(每天6:00~15:00進餐,之后禁食) ,5周后在 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敏感性方面確實有積極變化:
胰島素抵抗下降 ,新發糖尿病的幾率降低; 空腹血糖平均下降約8% ,體重減輕明顯;睡眠質量和饑餓感無明顯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對照組還包括了標準飲食和“晚段進食組”,數據顯示 早食組在改善血糖和炎癥指標方面最優 ,晚餐提前且精簡確實利于代謝。
原理很簡單, 人體夜間內分泌和能量消耗降低,晚間進餐過量易代謝紊亂。提前停止進食,可以縮短一天中胰島素高峰的持續時長,有助于細胞修復和血糖穩定。
但別急,這種做法為何不適合所有人?危險在哪里?
很多嘗試“過午不食”的人,初期覺得 體重減輕了,血糖也平穩了 ,于是信心大增。但別忘了,北京協和團隊同時也指出: 長期不吃晚飯、主食攝入不足,極易帶來一系列健康隱患 ,尤其以下幾種常見問題被反復提及:
低血糖發作 :如頭暈、心悸、冒冷汗等,嚴重可導致昏迷。
![]()
胃腸道損傷 :胃酸持續分泌卻沒有食物中和,容易 誘發胃黏膜受損、胃潰瘍。
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下降 :能量和微量營養素攝入長期不足, 出現脫發、口腔潰瘍、月經紊亂甚至早衰。
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升高 :研究顯示,晚餐不規律的人群反而 中風、冠心病風險升高。
膽結石風險增加 :晚餐不吃, 膽囊“儲存”膽汁過久,易患結石。
反彈性暴飲暴食:晚餐不進食,導致白天或次日早上攝入超標,反而使 減肥效果事倍功半。
![]()
以日本大阪大學在《Nutrients》期刊發表的數據為例,晚餐進食不規律人群罹患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提升約19% ,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上升了 17% 左右。長期盲目效仿“過午不食”,很可能帶來遠比肥胖、血糖更棘手的健康難題。
尤其是老年人、孕產婦、慢性疾病患者、青少年 , 這些群體嚴格禁食或極端節食都是禁忌 ,“以健康為名,傷身于無形”,得不償失。
那些靠“過午不食”滌蕩身體的人,最后大多都因營養透支或低血糖送進了醫院。與其盲目效仿,不如科學合理地安排 健康晚餐 ,這樣既能控糖控重,又遠離風險。
晚餐時間要早不宜晚:
建議在18:00-19:00之間進食,最晚不超過20:00 。晚餐過晚不僅容易升高血糖, 還影響睡眠質量。早吃晚餐,為腸胃消化預留足夠時間。
![]()
晚餐分量要少、種類要全:
晚餐熱量 控制在全日攝入的約30% 即可。蛋白質可選擇魚、蛋、豆制品,主食推薦粗糧、雜糧搭配,不要只吃水果或純素食。
食材多樣性,查缺補漏:
如白天蔬菜吃得少, 晚餐可以多補充兩種蔬菜,保證每天10~12種食物攝入 。食材多樣,腸道菌群更健康。
清淡少油重養胃:
避免油膩、重口味、辛辣和油炸。可以搭配 蒸菜、燉菜為主 ,既容易消化,也不失美味。
特殊人群一定要個體化調整:
有慢性病、體重過低、孕婦、青少年、“打工人”夜班等,都要聽從醫生建議,再做飲食策略調整。別盲目“跟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