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傻狍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聯生活實驗室
![]()
這幾年,打工人經歷了幾輪旅行演變。
之前流行特種兵旅游,主打“5天征戰歐洲8國”,結果累成美麗世界的無頭蒼蠅;緊接著,特種應激的打工人,開始嘗試徹底享受,旅游就是花錢找個度假村買服務,主打一站式出片。
但是,無論是高密度打卡還是直接躺平,對于一些最想要獲得感的打工人來說,都是隔靴搔癢,如今,他們開始研究跨國學藝了。
![]()
圖源:趙蔥蔥蔥姜魚
清邁,這座泰國旅游城市,正以“世界打工人興趣班”的姿態,成為這場跨國學藝運動的宇宙中心。
所謂跨國學藝,就是利用“匯率差”進行一場文化套利,“用縣城消費,學中產技能。”跟出國留學不同,跨國學藝不卷學歷、不熬時長,重點全在“藝”字上——花幾百塊解鎖一門手藝,沒準還能順帶揣幾張證書回家,堪稱當代打工人的“海外藍翔速成班”。
而且,還不用擔心語言問題。“因為這里的課程不但便宜,而且外國人眾多,老師會用最簡單的詞匯跟你交流,即使是四級沒過,都能無痛融入。”
![]()
圖源:陳小如啦啦啦
從泰拳、瑜伽到音療冥想,從搖擺舞、銀藝手作到泰餐、按摩,清邁的興趣班早已自成宇宙。有人本想做個按摩享受,結果反手考了張按摩師證;有人抱著療愈心態走進課堂,結業時卻帶走了一年的好心情。
![]()
圖源:pickjoey
“每天被泰拳老師揍得嗷嗷叫,但結業拿到證書那一刻,感覺每一拳都算數。”
“來之前以為只是體驗,走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今年最值的一筆自我投資。”
當別人還在景區人擠人,這群人已經把假期過成了“跨國進修季”。他們不追求燈紅酒綠,也不執著景點打卡,唯一的目標是:在異國課堂里,修滿一節又一節的技能。
![]()
圖源:ItsApril
以前,打工人的盡頭是考證,如今打工人的盡頭是環球學藝。“中產環球旅游,打工人環球學藝。大家以前是來清邁燒錢的,如今是來鍍金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消費,后者是投資。”
![]()
當值回票價成為打工人的度假第一要義,單純的享樂就顯得有點不上進了。如今的北上廣打工人,早已不滿足于只是在清邁的日光下曬掉一層皮,而是悄悄在當地鍍上一層金了。
有15天年假的小森,原本打算去清邁躺平,結果被種草了興趣班上課,“10天花了4千塊,該玩的沒耽誤,還體驗了泰餐、做銀飾、打泰拳和網球課,比旅游項目還精彩。”
![]()
圖源:jancouopo
清邁就像是打工人的中產生活主題環球樂園。打鐵、冥想、網球、潛水、織布、按摩……從手沖咖啡到生態務農,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開不出的班。
而且,這些項目多是些“無用之用”的體驗,就像紅酒品鑒一樣,重點不在于學會什么硬技能,而在于獲得一份可供分享的談資。它們與學做PPT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為了生活,后者是為了生存。“即便離開了清邁,你也可以輕描淡寫地跟朋友聊起,在當地莊園烘豆子的那個下午。”小森補充說。
![]()
圖源:防沉迷系統
而且,價格優勢明顯,“花個美甲錢,就能跟著本地泰廚奶奶從菜市場學到餐桌;用北京半節私教課的費用,直接解鎖帶國際認證的泰拳課。而一些本地主流課程,比如泰拳、泰餐、瑜伽之類的,教學質量甚至都比國內更好。”
![]()
圖源:陳小如啦啦啦
甚至對于有些人來說,這里的體驗還真能“變現”。有人來清邁進修半個月泰餐,就回老家開了泰餐廳,“本來心里沒底,現在好歹能說自己是清邁學成歸來的主理人。”小森說。
都說人生陷入絕境時,大家就會開始學英語和運動,而清邁就是年輕人的重啟人生基地,加上免簽政策加持,飛往此地的航班,載著的不再是單純度假的人,而是一群渴望被治愈的打工人。有人裸辭來學語言,有人每年定期來“充電”,更有人只是想打打鐵、種種菜、穿著麻質衣服,通過跨國輕體力,找回一點生活的初心。
![]()
圖源:豬大蔥
以前去海島,是為了逃離工作,現在大家去清邁,是為了來上短期夏令營。“上午去山里做冥想、下午打網球、晚上喝自己做的康普茶,這不只是度假,是打工人最低成本的富養自己。”
![]()
高價度假村的本質,就是把舒服的大床和興趣班打包賣給你。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動手把價格打下來——去清邁單買興趣班,把五星級的體驗拆成散裝白菜價。
“如今說去東南亞旅游已經沒啥稀奇了,但是如果你說自己去學織布,就顯得全是道道了。就像梁朝偉飛去倫敦喂鴿子,明明舟車勞頓,做的卻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小事,這就叫做漫不經心的精致。”小森調侃道,“在這里,你花的每一分錢都不是消費,而是對自己的投資,總會來某些時候,看得見回報。”
![]()
圖源:Mia3.0
前段時間,剛在清邁體驗過眾多興趣班的Whittnet告訴我,最值得體驗的當屬泰拳,“國內一節私教課動輒3、4百,在這里花不到100塊就能上一節課。教練會不斷鼓勵你,幫你去調整動作。在不斷揮拳的過程中,自己好像也完成了對那些討厭事物的反抗,打完會覺得特別爽。”
![]()
圖源:愛講大實話的橙(GAP版)
這種帶著痛感的體驗,正在成為年輕人最新的精神馬殺雞。第一次在泰拳課上被摔得七葷八素,第一次用當地食材做出黑暗料理,第一次在攀巖墻上雙腿發抖……這些狼狽的瞬間,反而比任何網紅景點都讓人上頭。
“上了2節泰拳課,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進攻和防守拳法,開始嘗試結合到實戰中。”Whittnet補充說,“泰拳強調在動態平衡中靈活出拳,很鍛煉身體的穩定性和反應能力,對日常生活也很有幫助。”
![]()
圖源:陳小如啦啦啦
在清邁做地接的阿達觀察到,“這半年,來清邁上短期課程的中國年輕人,明顯增多,以前都是包車去景區,現在大家拼車到校區。他們學得特別認真,很多人提前自學英語,就為了能更高效地和老師同學交流。”
除了實打實的升級技能,清邁興趣班還是難得的社交場所,“當你和德國建筑師一起捏陶,和澳洲程序員一起做冬陰功,你就懂了清邁興趣班的含金量了,這是打工人最低成本的跨國交流。”滬漂小魚告訴我,“大家因為同一個興趣坐在一起,比在青年旅社里硬聊自然多了。”
![]()
有人說,清邁提供的不是興趣班,而是專供打工人的“康養套餐”。“來這里,看似是緊鑼密鼓地學習,實則是分秒必爭的休息。”
滬漂陳默調侃說自己是在上海敲鍵盤,來清邁敲銀子,但是前者是焦慮,后者是放松,“當銀絲在指尖纏繞成戒圈,我才悟了,治愈精神內耗的,不是升職加薪,而是專注打銀的3個小時。”
![]()
圖源:阿紫(祝你開心
而清邁當地最火的冥想課,也成了不少年輕人扎堆的地方。
Whittnet上的是免費半日冥想課,“雖然比較基礎,但我很喜歡僧侶對談環節。僧侶們對五花八門的問題都很耐心。來參加的人半數以上是國際游客,大家都是為了換個環境釋放壓力。”
當然,短期課程的質量難免參差。Whittnet提到自己的一次音療體驗:“第一次體驗時,某些頻率的聲音反而激起了我的焦慮。但后來在瑜伽課上聽到的頌缽就感覺從腳趾頭爽到了天靈蓋,后背都跟著發顫。這種體驗很個人,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療愈方式。”
![]()
圖源:愛講大實話的橙(GAP版)
安全則是更現實的考量。小森提醒,興趣班本質是文旅體驗,和玩跳傘、潛水一樣:“要評估身體能否承受運動強度,社交中也需保持警覺。特別是女生,遇到不舒服的搭訕要果斷拒絕。”
![]()
圖源:saytome
當然,在清邁一旦開始這種興趣班生活,你會發現,很多時候的預警,都會迅速讓位于一種純粹的共鳴,“因為太好玩!”小森說,“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用很小的成本,體驗一把‘像樣的生活’。”
ENDING:
如今在網上,單純的游玩攻略早已失去吸引力。在無數次抵達東南亞后,年輕人開始用興趣反向爆改這些旅游城市,巴厘島是“體校”,普吉島是“武校”,而清邁,則穩坐文科進修班的頭把交椅。
比起city walk,跨國學藝的魅力明顯更大,“當旅行結束,證書和手藝,成了年輕人最值回票價的特產。”
本文轉載自【三聯生活實驗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