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旱區降雨模式發生顯著變化,短時強降雨事件明顯增多,冰雪融水的增加使得旱區水文條件更為復雜,這些變化導致干旱地區泥石流的發生頻率和規模持續增大,對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傳統泥石流監測手段如人工實地調查、現場設備監測等,往往面臨著諸多挑戰。人工調查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一些偏遠山區和交通不便的地區,數據采集難度極大。現場設備監測雖然能夠提供較為精確的數據,但設備成本高,維護難度大,且只能覆蓋有限的范圍。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很難大規模部署這些監測設備。因此,在偏遠山區和廣闊的干旱地區,獲取準確的泥石流數據變得異常困難。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所(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一直在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以實現對旱區泥石流活動性進行大范圍的快速定量評估。
近年來,衛星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衛星遙感能夠提供大面積的地表信息,而人工智能則在圖像識別和數據分析方面展現出強大的能力,將兩者結合起來,有望為干旱地區的泥石流預報預警提供一種高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我們團隊(崔鵬院士團隊)便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們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泥石流評估方法,將衛星影像、數字高程模型(DEM)和AI圖像識別技術有機結合。這種方法能夠自動提取泥石流堆積扇和溝道的關鍵參數,為泥石流預報預警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創新方法:當泥石流遇上人工智能
衛星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提供了豐富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系分布等。AI圖像識別則能夠從這些海量數據中精準地識別出泥石流的溝道、扇體等特征信息。通過深度學習算法,AI可以學習泥石流活動的典型特征,從而在衛星影像中快速準確地定位高頻泥石流易發區域。
在此基礎上,我們團隊構建了“規模-活動性復合指數(SAC)”,用于量化泥石流的活動程度。SAC指數綜合考慮了泥石流的規模和頻率兩個方面,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將多個泥石流活動性關鍵參數(包括溝道數量、扇體大小、最大臨界剪切應力和事件頻率等)集成到一個指數中,能夠全面反映泥石流的活動特征和潛在危害。
![]()
利用多源數據結合AI構建SAC指標模型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實地驗證:南天山的科學實驗場
為了驗證這種新方法的有效性,我們選擇了新疆南天山干旱半干旱地區作為研究區域(面積達6751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內陸山區特征,泥石流災害頻發,且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
根據SAC指數的空間分布,我們團隊發現了南天山地區的泥石流活動性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具體來說,南天山南部的泥石流活動性顯著高于北部地區,這種差異與冰川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南部地區冰川融化產生的大量融水,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這些融水與山區的松散物質相結合,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沿著溝道快速下泄,對下游地區構成嚴重威脅。
此外,研究還發現,在一些特定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泥石流的活動性會進一步增強。例如,在暴雨天氣下,大量的降水加速冰川融化,使得山區的水文條件更加復雜,泥石流的發生頻率和規模都可能增大。而在一些地形陡峭、巖石破碎的區域,泥石流的破壞力也更為顯著。
![]()
研究區域地質環境概覽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應用價值:從實驗室到防災一線
這種基于衛星影像和AI技術的泥石流評估方法具有顯著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首先,該方法具有高效性和低成本的特點。衛星遙感能夠快速覆蓋大面積區域,獲取豐富的地表信息。而AI技術的應用則大大提高了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效率,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大量數據的處理和解讀。與傳統的人工調查和儀器監測相比,這種方法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還能夠更及時地提供泥石流預警信息。
其次,這種方法具有很強的可推廣性。衛星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等數據來源相對容易獲取,且不受地理條件和人為因素的限制。因此,這種方法可以廣泛應用于其他干旱地區,為當地的泥石流預警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在實際應用中,這種方法可以為災害預測預警系統提供有力支持。通過定期獲取衛星影像并進行分析,及時發現泥石流的潛在風險區域,并提前發出預警信息。同時,它還可以為防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幫助相關部門制定合理的泥石流防治策略和措施。
![]()
泥石流規模與活動特征分布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結語:科技守護生命線
我們提出的這種結合衛星影像和AI技術的區域泥石流活動性評估方法,為干旱地區的泥石流預測預警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它不僅提高了泥石流活動性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還降低了成本,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未來,隨著衛星遙感技術和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技術將在災害防控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守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這也提醒我們要更加關注前沿科技在實際應用中的轉化和推廣,讓科技的力量真正惠及社會。
參考文獻:
[1] Jiang Z, Wang J, Zhang G, et al.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evaluate debris flow scale-activity across diverse aridity zones: Fusion of image recognition and geomorphometric analysis [J]. Catena, 2025, 250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楊飛 王姣 蔣禎妮(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