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91年第一張實體SIM卡誕生,到后來Mini、Micro、Nano卡輪番“瘦身”,用戶盼著“不用插卡就能用手機”的日子,一等就是34年……
2025年9月4日,中國聯通拿下國內首張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批復,成為首家能合法開展eSIM手機商業化運營的運營商。緊接著,10月17日,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的一場特別的媒體開放日把eSIM拉到了臺前。沒有冗長的流程,只有自問自答、快問快答的干貨交流,所有人都在追問:這次eSIM真的要走進日常了?那些年期待的“一部手機走天下、換號不用拔卡”,終于要成真了?
![]()
01
eSIM到底是個啥?
簡單說,eSIM就是SIM卡的“數字化變身”。
自1991年首代Full-Size SIM卡(尺寸86x54x0.76mm)問世以來,SIM卡歷經多代技術革新:1996年Mini SIM卡(25x15x0.76mm)縮小體積以適配早期手機;2003年Micro SIM卡(25x12x0.76mm)進一步壓縮空間;2012年Nano SIM卡(12.3x8.8x0.67mm)成為主流;直至2016年eSIM技術落地,尺寸達到6x5x0.5mm,如今eSIM尺寸最小可達1.7x1.5x0.3mm,實現從“有形實體”到“嵌入式芯片”的質變。
![]()
其實,eSIM并非是“新生事物”,聯通華盛副總經理陳豐偉表示,eSIM技術已經誕生超10年,在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物聯網終端、平板電腦以及筆記本等領域廣泛應用,技術成熟度極高。在手機領域,eSIM也已經在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家運營商中落地實踐。
在國內,安全監管政策的演進始終是eSIM產業發展的核心錨點。2023年智能手表eSIM業務的暫停,源于“空中寫號”特性存在的實名認證漏洞——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遠程開戶漏洞實施電信詐騙的風險,促使監管層以審慎態度筑牢安全防線。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三大運營商推進eSIM應用,標志著行業進入“技術保障下的有序開放”新階段。中國聯通要求iPhone Air用戶線下激活、預裝中國信通院認可的eSIM證書、禁用跨境寫卡等措施,正是監管要求與企業實踐結合的具象化體現,為技術創新劃定了清晰的安全邊界。
作為終端行業最重要的設備類型,智能手機的eSIM化將顯著推動這項技術的普及進程。截至2025年,基于物理卡的SIM卡已應用34年,而eSIM手機的普及將徹底重構通信終端的硬件形態與用戶使用習慣。
陳豐偉認為,中國eSIM手機發展將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三模共存”,支持2P(雙實體卡槽)、2P+e(雙實體卡槽+eSIM)、P+e(單實體卡槽+eSIM)、eSIM only(僅支持eSIM)四種形態,適配用戶過渡需求;第二階段為“都有eSIM”,終端以2P+e與eSIM only為主,逐步減少純實體卡槽機型;第三階段為“eSIM only為主”,eSIM only機型成為主流,2P+e僅作為補充,全面進入無實體卡時代。
02
eSIM給用戶帶來的
“四變五不變”
對于用戶而言,別以為eSIM只是變小了,盡管eSIM在形態上與傳統SIM卡差異顯著,但核心屬性始終未變。
其一,核心用途不變,仍是用戶接入運營商網絡的唯一“數字鑰匙”;其二,網絡覆蓋不變,與傳統SIM卡共用同一通信網絡,覆蓋范圍與信號質量完全一致;其三,資費體系不變,適用于相同的套餐類型與計費標準;其四,用戶權限不變,支持補換卡、SIM與eSIM互換,新入網與存量用戶均可辦理;其五,運營商管理權利不變,號碼資源、安全證書、eSIM數據均由運營商統一管理,保障通信安全與合規性。
相較于傳統SIM卡,eSIM的創新價值體現在四大維度。
一是安全升級,通過“硬件載體+卡操作系統+機卡一體綁定”三重防護,結合開機密碼、遠程停卡功能,大幅降低卡被盜用風險,且采用網絡雙向驗證機制,較傳統SIM卡的“單向驗證”更安全,堪比通信領域的“智能指紋鎖”。
![]()
二是效率提升,支持重復存號與換號,可節約每年約10億張實體SIM卡的資源消耗;三是在中國開通安全第一,國外開通無需線下跑腿,國內初期雖需至營業廳辦理,但后續將逐步優化線上流程;四是eSIM手機在國外開通卡號更方便。國行手機支持開通全球eSIM及漫游,非國行手機暫不支持辦理中國大陸號碼。
值得注意的是,“雙證書”適配無縫通信國行eSIM手機內置“雙證書”體系:一是國內CA證書,用于開通中國大陸號碼,嚴格遵循國內通信合規要求;二是國際標準GSMA證書,支持辦理港澳臺地區及境外號碼的漫游服務,徹底解決傳統手機“出國需換卡、剪卡”的痛點。這一特性尤其適用于留學生、商務出國人群及入境外國人,實現“一部手機、全球通信”的無縫體驗,而非國行手機暫不支持辦理中國大陸號碼,凸顯國行eSIM手機的合規性與適配優勢。
03
更防水、更輕薄
eSIM手機優勢顯著?
eSIM看似只是“去掉實體卡槽”這一微小的硬件調整,實則通過重構終端的內部設計邏輯,為終端行業帶來了系統性的升級,為手機設計提供更大空間,推動終端向輕薄化、高防水性、結構一體化發展。
從終端設計的核心痛點來看,實體卡槽一直是制約產品形態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方面,卡槽需要預留物理開口,不僅占用內部寶貴空間(通常會擠壓電池、天線或其他元器件的布局),還會破壞機身的密封性,成為防水防塵設計的“薄弱環節”;另一方面,卡槽的金屬觸點、彈出機構等零部件,也增加了機身結構的復雜性和生產工藝難度。
首先,eSIM通過嵌入式芯片直接焊接在手機主板,可節省10-15mm2內部空間,廠商可將該空間用于擴容電池、強化散熱模塊或壓縮機身厚度——以折疊屏手機為例,其厚度已突破4mm,eSIM技術為鉸鏈與電池的協同設計提供更多可能性。陳豐偉介紹,物理卡槽的取消消除了機身主要進水點(傳統卡槽縫隙可達0.3-0.5mm),實測顯示無卡槽設計可使手機防水等級從IP68提升至軍用級標準,且避免金屬觸點氧化、磨損導致的故障,在震動、高溫等惡劣環境下穩定性顯著優于插拔式SIM卡。美版iPhone 17 Pro因采用eSIM設計,取消SIM卡插槽后將節省空間用于擴容電池,國行eSIM手機后續也將跟進這一設計邏輯,實現“更輕薄機身+更大電池容量”的雙重體驗升級。
其次,除了手機,智能手表、便攜路由器、AR/VR設備等穿戴式或便攜終端,更能受益于eSIM的無實體設計——這些設備本身體積小巧,實體卡槽的存在往往會嚴重限制產品的便攜性和美觀度,eSIM的應用讓它們能實現更極致的輕量化、一體化設計,拓展了終端產品的形態邊界。
陳豐偉表示,隨著AI技術的發展,終端設備正呈現“器官化”“離散化”特征,如AI智能戒指、AI耳機、AI眼鏡、AI智能鞋等微型設備不斷涌現。這類產品體積小、對防水抗震要求高,傳統SIM卡無法適配,而eSIM的嵌入式設計、微型化尺寸及高穩定性,成為其實現蜂窩連接的唯一選擇,可滿足設備“更小體積、更防水、更抗震、更防塵”的需求,為萬物互聯生態落地提供核心支撐。
最后,eSIM的電子化特性,讓用戶可以更便捷地在多個終端間共享通信套餐,比如手機、手表、平板共用一個號碼,這也倒逼終端廠商在系統設計上強化跨設備協同能力,推動“全場景智能終端生態”的完善。目前,OPPO已發布Find X9系列,其中Find X9 Pro衛星通信版成為首款支持eSIM的國產手機。據業內人士透露,華為、榮耀、vivo、小米、三星等終端廠商將陸續發布eSIM手機。主流手機品牌都將推出Air系列產品,終端市場隨著eSIM試商用正迎來新的變局。
04
十年深耕
中國聯通構建三大核心競爭優勢
中國聯通在eSIM領域已深耕十年,具備三大核心優勢:
業務許可最全
率先獲得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終端、平板與筆記本、手機四類eSIM終端業務許可,支持87款終端(含11款平板),是國內唯一覆蓋全品類eSIM業務的運營商
自研平臺支撐
擁有國內首個運營商自主研發的eSIM管理平臺(DP+平臺),支持消費電子SGP.22 V2.5及IoT SGP.32 V1.0國際標準,發布2本白皮書與14套技術規范,保障業務穩定運行
全生命周期服務
建立百人專項研發團隊,覆蓋開通訂購、業務使用、退訂離網等全流程,嵌入110+安全功能點,確保用戶數據安全與服務質量
![]()
為加速eSIM終端和服務普及,中國聯通整合集團政策、華盛資源、廠家資源及營銷資源,推出“eSIM補貼”體系,覆蓋三大終端品類:
eSIM手表:用戶購買指定機型可享6個月eSIM體驗服務,渠道可獲30元激勵;
eSIM平板:用戶開通業務首年可獲300GB全國流量年包,帶動中國區蜂窩版iPad銷量同比增長約17倍;
eSIM手機:推出“嘗鮮券”與專屬紀念禮包(含業務開通紀念牌、超薄充電寶),并舉辦“eSIM嘗鮮季”活動(2025年10月-2026年3月),強化用戶體驗。
![]()
![]()
?老用戶實體卡換eSIM:
流程僅需6步,耗時<5分鐘,具體為“出示證件與手機→營業設備操作→掃碼錄入設備信息→實名核驗→確認簽署協議→激活eSIM”,高效完成業務轉換;
?新用戶開eSIM新卡:
流程為7步,耗時<10分鐘,在老用戶流程基礎上增加“用戶選擇套餐及號碼”環節,實現“購機+辦卡”一站式完成,提升服務效率。
eSIM技術從“不溫不火”到成為通信數字化的核心引擎,離不開對行業趨勢的精準判斷與堅定布局。正如陳豐偉所言:“與其在混沌的泥潭中掙扎,不如在正確的大道上奮勇向前!”這一觀點不僅是對eSIM發展歷程的總結,更指明了通信行業的未來方向。
當前,eSIM已進入發展“甜點期”,既能為手機產品帶來設計創新,又能順應AI終端“離散化”趨勢,更契合國內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受度提升的市場環境。中國聯通以eSIM手機商用試驗為起點,正通過技術研發、生態構建與服務優化,推動通信行業從“實體卡依賴”向“數字化連接”轉型,為萬物互聯、AI賦能的未來通信奠定堅實基礎。
Tip

這些誤區,趕緊澄清!
誤區1
eSIM是退回到小靈通時代?
錯!小靈通“燒號”后不能改,eSIM可重復存號換號,靈活度拉滿;
誤區2
沒實體卡防不住詐騙?
假!eSIM手機支持強制關機斷網,不用拔卡也能保障安全;
誤區3
eSIM手機都是合約機?
NO!支持全網通,用戶可自由選擇運營商,換網更方便。
從可穿戴設備到物聯網終端,再到如今的手機,中國聯通在eSIM領域已經深耕十年,擁有國內最全的業務許可和87款支持終端。隨著AI終端的“器官化”“離散化”發展,eSIM作為蜂窩連接的必選項,未來還會賦能更多智能設備。
![]()
eSIM“無卡化”的便捷承諾,為何在實踐中步履蹣跚?
eSIM商用背后:一場手機、芯片與運營商的“三角博弈”
工信智媒體發布《2025信息通信技術前沿洞察報告》
作者:梅雅鑫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校:王 濤 梅雅鑫
監制:劉啟誠
【通信世界新媒體矩陣】
央視頻 | 微軟MSN | 視頻號 | 微博 | 今日頭條 | 百家號 | 網易號 | 人民號 | 騰訊新聞
搜狐 | 新浪看點 | 雪球號 | 抖音 | 快手 | 愛奇藝 | 知乎 | 嗶哩嗶哩 | 咪咕視頻 |CSDN
【新媒體團隊】
監制|劉啟誠
審校|王濤 梅雅鑫 張鵬
編輯|王禹蓉
視頻制作|蔣雅麗 黃楊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