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寧靜的夜晚,當我們漸漸進入夢鄉,身體有時會突然不由自主地抖動一下,就像被電擊了一般,甚至還會伴隨著一種跌落或踏空的感覺,讓人瞬間從睡夢中驚醒。睡覺時身體突然“抖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
其實,這種睡眠中突然的身體抖動在醫學上被稱為臨睡肌抽躍癥,也叫入睡抽動。
臨睡肌抽躍癥是一種無意識的肌肉抽搐,通常表現為剛入睡時身體猛然一抖。現有的數據表明,70%的人群曾在睡夢中出現過這種現象。它就像是我們身體在睡眠過程中偶爾開的一個“小玩笑”,是睡眠—覺醒障礙的一種表現。
偶爾發生的抖動是人們處于剛剛進入夢鄉時出現的正常生理現象,類似于眼皮跳、打嗝等,與精神緊張時的肌肉抽動道理相同。如果平時身體非常健康,偶爾出現這樣的抖動完全沒必要過度擔心,更不需要藥物治療。
引發臨睡肌抽躍癥的原因
1、神經活躍與大腦控制力減弱
在入睡期間,大腦皮層的大部分神經處于抑制狀態,但仍有部分神經會比較活躍。它們間斷地發出微弱的運動指令,從而讓下肢抽動。而且入睡的時候,大腦控制力減弱,對運動神經元的抑制作用相對不足,對下肢運動失去抑制功能,于是就發生了肌抽躍。
2、缺鈣
血清鈣離子濃度低,可以導致肌肉和神經的興奮性亢進,引起肌肉的痙攣抽搐。缺鈣時臨睡肌抽躍癥的出現幾率相對高一些。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發育期的小孩身上,當體內的血鈣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時,肌肉、神經就會變得“不安分”,從而引發痙攣、抽搐。
3、過于勞累
工作壓力大、長時間加班、睡眠質量不好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身體過于緊張而出現臨睡肌抽躍癥。當我們的身體長時間處于疲勞狀態時,神經系統也會變得緊繃。就像一根一直拉緊的橡皮筋,在我們入睡放松的瞬間,就容易出現“反彈”,導致身體突然抖動。
4、癥狀性臨睡肌抽躍癥
如果睡覺時頻頻出現身體突然抖動的現象,清醒時忽然會有頭痛、頭暈、惡心等癥狀,這意味著有可能大腦出現了問題,如有腫瘤、腦退行性疾病、腦中風后遺癥、腦外傷后遺癥等疾病。這個時候或許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此時一定要去醫院就診,進行腦部 CT 或磁共振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治療。
如何減少這種情況,睡個安穩覺?
如果你想告別這種“突如其來”的驚嚇,可以試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
放松,放松,再放松!
睡前1小時放下手機和工作。可以試試熱水泡腳、洗個熱水澡、聽一些舒緩的輕音樂、進行深呼吸或冥想。讓大腦和身體知道:“現在是休息時間,請切換模式。”
建立規律的作息
盡量每天在相似的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一樣。這能幫助你的生物鐘變得穩定,讓睡眠階段的切換更順暢。
減少咖啡因攝入
下午3點以后,就盡量避免飲用咖啡、濃茶和奶茶。對咖啡因敏感的人,中午之后就要開始注意。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確保你的床墊和枕頭舒適,房間黑暗、安靜、涼爽。
適度運動,但別太晚
規律的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壓力、改善睡眠。但要避免在睡前2—3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讓身體過于興奮。
來源 | 科普中國、生命時報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