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盤金價的數字一度沖破四位數的臨界點,每克1000元的刻度像一道分水嶺,將市場的喧囂與疑惑清晰地劃在眼前。
![]()
來源:Wind,歷史數據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基金產品收益。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價格波動,更像一面棱鏡,折射出人們對當下經濟秩序、國際格局乃至財富本質的深層焦慮。
站在這個歷史性的節點,兩個問題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每個人的心頭:
- 黃金這場看似反常的上漲,究竟在定價什么?
- 而面對歷史新高的金價,普通人又該如何在波動中錨定自己的資產安全感?
01“狂飆”的邏輯:
從短期變量到時代敘事
如果要對本輪金價加速大漲的結果進行歸因,短期的市場變量是繞不開的線索。光大證券指出,國慶前后國際黃金價格的加速上行,是受到了三個新變量的支撐。
第一,美政府停擺的時長超出歷史平均水平,停擺期間經濟數據發布的暫停,讓資金將黃金當作押注降息的重要籌碼,提前用腳投票。
第二,歐日政壇出現的新變數,悄然削弱著市場對主權貨幣的信心。同時在全球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利率下行降低了黃金的持有機會成本,助推黃金價格上漲。
第三,歐美投資者涌入黃金ETF,成為本輪行情的重要推手。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避險需求正從全球央行向海外私人投資領域擴散。
![]()
與今年4月由美國對等關稅引發的避險潮不同,這一次,美國和歐洲資金是絕對的主角,亞洲資金的貢獻相對有限。
從倫敦金現的上漲時間段來看,8月底以來金價上漲集中在歐美交易時間段,而亞盤交易期間累計漲跌幅為負。這種交易時段的特征清晰地指向了歐美市場的主導地位。
![]()
上圖數據來源:信達期貨、世界黃金協會,時間截止2025/9/30
當然,如果要理解這輪上漲的深層肌理,或許要回到歷史的坐標系中。復盤黃金價格的兩輪“史詩級”行情,我們總能發現相似的時代底色。
![]()
第一輪是1972年至1980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掛鉤被打破,黃金重新獲得自由定價的權利;疊加貨幣持續寬松、石油危機引發的通脹高企,多重因素共振下,黃金價格開啟了大幅走高的征程。
第二輪則是2002年至2012年,通脹上行是主線,伊拉克戰爭等地緣沖突不斷提升黃金的避險溢價;2008年次貸危機后,全球央行集中釋放流動性,大宗商品走牛、美元走弱與實際利率下行形成合力,再次將金價推向高峰。
這兩次黃金的高光時刻,都誕生于全球經濟失衡、國際秩序變革的動蕩期。當國際貨幣體系陷入搖擺,黃金作為人類財富認知中跨文明、跨周期的“信任公約數”,便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定海神針”的角色。
而這一輪上漲,似乎比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都更貼近“敘事經濟學”的邏輯。市場真正在押注的,是兩個更宏大也更模糊的趨勢:
一是美國霸權松動、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地位受到挑戰的預期,二是大國博弈加劇下逆全球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這些趨勢太過特殊,它們無法被傳統的估值模型精準量化,也難以用歷史數據簡單擬合。于是,金價早早地脫離了利率、通脹等傳統分析框架,進入了一個由市場敘事主導的領域。
在這個領域里,“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價格越漲,越多人相信黃金的避險與保值能力;越多人相信,就有越多資金涌入推高價格,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這種敘事的魔力,讓黃金從一種貴金屬,變成了承載著時代焦慮與預期的符號。
02 回調的思考:
狂熱中的冷靜信號
但再狂熱的市場也不會永遠直線向上,就像再急促的奔跑也需要停下來調整呼吸。當金價站上高位,部分資金的止盈需求開始顯現。畢竟如果缺乏一段震蕩盤整的過程,也很難為后續的行情積蓄充足的動力。
于是,第二個問題變得愈發迫切:回調何時會來?目前,不少國際機構已經大幅上調了明年的金價預測,相當一部分目標價集中在4900-5000美元/盎司區間,市場的樂觀情緒可見一斑。
但摩根士丹利同樣在最新報告中提醒:“如果地緣政治風險出現緩和跡象,或美聯儲降息節奏低于預期,金價可能面臨15%-20%的回調壓力。”
回顧黃金歷史上的大牛市,中期回調幾乎是“標配”。1970-1980年牛市中,黃金總計上漲1725%,但期間經歷了多次深度調整;1999-2011年的牛市漲幅約640%,中期也出現過約15%的回撤。
本輪牛市自2022年啟動以來,金價已上漲130%,對比歷史周期,其規模仍小于70年代和21世紀初的行情,但急漲之后積累的調整壓力,同樣不容忽視。
不過,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回調并非行情的終結,更像是上行趨勢中的一次“深呼吸”。國與國之間信任的下降、主權信用的折扣,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并未解決,市場對硬通貨的需求只會水漲船高,而黃金依然是最直接、最被廣泛認可的承接者。
只要美聯儲降息、美元信用風險、地緣格局重塑、央行購金這幾個核心邏輯沒有出現根本性拐點,黃金行情就還有繼續演繹的空間。真正重要的,不是糾結于短期的漲跌點位,而是理解黃金在當下資產組合中的角色。
03 配置的智慧:
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對于普通人而言,面對黃金市場的波動,首先要想清楚的是自己的目標:是賺短期價差,還是做長期配置?
如果只是因為看到別人“吃肉”而焦慮,或是想靠短期漲跌賺快錢,那么黃金或許不是最佳選擇——市場上比這賠率更高的機會或許并不罕見。
但如果是想對沖百年變局下的不確定性,為家庭資產增添一份“反脆弱性”,那么,黃金仍然值得配置。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在實操中主要有以下幾類參與途徑:
其一,實物金條是最樸素的持有方式,但需警惕加工溢價和儲存成本;
其二,黃金積存賬戶適合中長期定投,不同銀行費率差異需仔細比較;
其三,黃金ETF兼具流動性與低成本優勢,一手(100份)對應1克真金,場外的黃金ETF聯接同樣值得關注。
其四,黃金股及黃金股ETF具備波動彈性,但需結合權益市場變化動態調整。
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黃金配置的核心要義都在于“平衡”。理論上,將黃金在家庭總資產中的倉位控制在5%-10%是較為合理的區間,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可以適當提到15%。
![]()
這一比例既能在市場動蕩時為資產組合植入“反脆弱性”,又不會因過度暴露于金價波動而影響整體收益。
要知道,黃金從來不是只漲不跌的神話,過去百年金價雖整體向上,但每隔十年或十幾年就會出現一輪長達5年甚至更久的下滑周期。而上兩次史詩級大牛市之后,金價都經歷過腰斬的調整,若非抱著長期配置的心態,很難熬過那些漫長的震蕩期。
圖: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金的牛熊周期復盤
![]()
來源:Wind、東吳證券,統計金價為倫敦金。歷史數據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基金產品收益。
具體到操作策略,“不一次性重倉追高”是核心原則。可以將計劃投入的資金分成3-4份,每次金價回調2%-3%時買入一份,或者直接采用定投的方式。這種方式或許無法買到絕對的低點,但能有效攤薄成本,降低短期波動帶來的心理沖擊。
畢竟,我們配置黃金的初衷,是為了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尋找一個確定的錨,而不是把自己架在波動的浪尖上博弈。
當下的全球金融市場,正站在模式轉換的十字路口。黃金價格的歷史性波動,不過是這場轉換的一個縮影。
沒人能夠精準預判金價的拐點,但只要中美競爭的格局沒改變、美國赤字沒剎車、去美元化和地緣分裂的趨勢沒逆轉,黃金主權信用對沖的核心邏輯就還在,就仍然具備長期配置的合理性。
黃金的投資價值也從來不是投機的暴利,而是以更合理的價格手握一些“無需他人承諾”的硬通貨的安穩。
當我們想明白這一點,就不會被市場的喧囂裹挾,也能在金價的漲漲跌跌中保持一份從容。
風險提示
以上不構成證券推薦。本資料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以上內容不構成個股推薦。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管理人不保證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