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19日,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新聞聯播》播出節目《昭通應急廣播高效預警 筑牢防汛救災“生命線”》,關注昭通今年入汛以來遭遇連續強降雨,防汛形勢嚴峻,在這場與自然的較量中,覆蓋城鄉的應急廣播體系成為守護群眾安全的最強哨音。
昭通:應急廣播筑起防汛救災“聲”命防線
今年入汛以來,昭通市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強降雨天氣過程,防汛救災形勢一度十分嚴峻。在這場與自然災害的較量中,一套覆蓋城鄉的應急廣播系統,成了傳遞預警信息、守護生命安全的“最強哨音”。據統計,全市通過1.25萬余個應急廣播終端,累計播發暴雨、山洪、地質災害等預警信息369條次,助力轉移群眾3.26萬人,在防汛救災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巒深處的村莊里,廣播聲穿透雨夜,成為生命安全的守護音。今年7月,昭通市遭遇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降雨量連續突破歷史極值。威信縣最大降雨量達254.4毫米,刷新該站點自1958年建站以來的單日最高紀錄。
凌晨3時30分,當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威信縣應急廣播平臺已啟動最高級別“叫醒叫應”機制。 7月9日3時30分至6時55分,威信縣應急廣播平臺向全縣循環播發應急叫醒信息,及時喚醒熟睡群眾,助力轉移群眾1020戶3652人。
“緊急通知:因持續超強降雨,請廣大人民群眾相互叫醒,相互轉告,立即撤離到安全區域。” 這樣的廣播聲在威信縣扎西鎮的雨夜中反復回蕩。
暴雨中的生命警報
7月8日至9日,昭通市遭遇大范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襲擊。 持續強降雨導致4個河道站點超過警戒水位、3個站點超過保證水位,部分區域發生嚴重洪澇和地質災害。
面對嚴峻汛情,昭通市廣電系統迅速啟動應急廣播服務防汛救災專項工作預案。 鎮雄、威信、彝良、永善、鹽津等縣氣象局通過應急廣播播發暴雨、山洪及地質災害等預警信息23條,累計轉移群眾9759人。
在7月9日昭通市防汛減災救災緊急會議上,市委書記蘇永忠對應急廣播發揮的積極作用給予肯定,特別是在凌晨時分的預警信息,成功叫醒了熟睡中的群眾,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人員傷亡。
按照“橫向打通、縱向貫通、精準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則,昭通市突出事前、事中、事后3個階段,分級分類播發預警、救援、恢復3類應急信息,推動應急廣播大喇叭在防汛救災工作中切實發揮效能。
應急廣播不僅播發預警信息,還有序播發科普內容。威信、鎮雄等縣應急廣播平臺播發《山洪災害應急避險知識》《山體滑坡應對措施》等應急科普知識54條,助力提升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1262”預警叫應機制的關鍵作用
昭通市應急廣播的高效運行得益于精準執行的“1262”預警叫應機制。 這一機制是云南省防汛救災的重要創新,強調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
該機制要求強降雨前12小時、6小時、2小時分級預報預警,為群眾轉移爭取時間。 昭通市氣象臺提前預報此輪強降雨過程,開展“遞進式”服務,發布《重要天氣預報》及各類預警信息10條,發布“1262”精細化預報專題17期。
7月8日20時25分,彝良縣角奎街道龍石村接到上級應急信息后,立即向街道帶班領導匯報,確定應急廣播喊話內容后,村支書顧雍在8日21時50分利用應急廣播前端通知全村群眾緊急避險、疏散轉移。 次日9時10分,彝良縣牛街鎮南廠村也通過應急廣播前端通知群眾緊急避險。兩村45個村民小組263戶869人成功轉移。
深夜的“叫醒叫應”機制
7月9日0時,威信縣面對突然激增并覆蓋全縣的超強降雨,經威信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現場研究同意,立即啟動縣應急廣播平臺,在全縣播出應急叫醒信息。 這個不眠之夜,廣播聲劃破雨夜的寧靜,成為挽救生命的關鍵力量。
凌晨3時30分至5時01分,威信縣應急廣播平臺向鄉、村、組循環播出應急叫醒信息:“緊急通知,因持續超強降雨,請廣大人民群眾相互叫醒,相互轉告,立即撤離到安全區域,有情況請撥打電話6125946。”
6時03分至6時55分,威信縣應急廣播平臺再次向鄉、村、組循環播出應急叫醒信息:“緊急提醒,因超強降雨不斷持續,易發災情,請廣大人民群眾相互叫醒,立即撤離到安全區域,等待救援,有困難請撥打電話6125946。”
信息播發覆蓋976個應急廣播終端,成功助力全縣夜間緊急轉移群眾335戶1246人。群眾普遍反映:“廣播喚醒熟睡人群,老人小孩都懂,有困難還可以通過救援電話尋求幫助,真是生命安全的‘守護者’。”
夜間叫應機制是應急廣播體系中最關鍵且實施難度最大的環節。在深夜暴雨等緊急情況下,常規通信手段難以喚醒已入睡的群眾,而應急廣播系統通過高音喇叭可實現高效信息覆蓋,真正打通預警發布的“最后一公里”。
應急廣播系統的覆蓋與運維
終端平均在線率穩定在95%以上——這一數字背后是昭通市對應急廣播系統運維的堅實保障。
為確保應急廣播終端覆蓋,昭通市投入了大量資源。全市先后投入資金9000余萬元,全面實施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建成市級平臺1個、縣級平臺11個、鄉級前端150個、村級前端1406個,部署終端1.25萬余個,與47個橫向部門完成對接,建設完成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應急廣播體系,實現全市所有縣、鄉、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災害事故多發易發地區和鄉村治理重點地區全覆蓋。
為確保應急廣播系統穩定運行,昭通市將應急廣播運行維護管理納入公共服務保障范疇。 市財政每年安排市級應急廣播平臺運行維護費60萬元,并統籌資金對縣級應急廣播體系運行維護予以補助。
今年以來,全市11個縣(市、區)通過應急廣播平臺播發預警類、救援類、恢復類應急信息1239條次,播發應急科普信息1426條次,播發日常宣傳21352條次。 在防災減災、氣象預警、社會治理等工作中,應急廣播充分發揮了宣傳教育直達群眾耳朵的獨特作用。
應急廣播的多場景應用與成功案例
昭通應急廣播秉承“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理念,功能不局限于災時預警。在日常工作中,它作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發揮著重要作用,實現了綜合效益最大化。
在“7·09”特大暴雨期間,應急廣播不僅播發預警信息,還有序播發科普內容。威信、鎮雄等縣應急廣播平臺播發《山洪災害應急避險知識》《山體滑坡應對措施》等應急科普知識54條,助力提升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受低渦切變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9月16日至18日,鹽津縣出現持續性降雨,其中最大降雨量為199.8毫米。鹽津縣氣象臺先后發布暴雨橙色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風險Ⅱ級預警、山洪災害風險Ⅱ級預警等6條預警信號。應急信息產生后,縣氣象局通過應急廣播前置機編輯生成語音內容,經報審后,先后通過應急廣播向指定區域播發,提醒群眾做好防汛減災工作。9月18日9時許,柿子鎮岔河村五戶長李澤康開展雨后排查,發現該村新場村民小組隱患點有發生滑坡、泥石流的跡象,立即報告岔河村委會,柿子鎮及時組織鎮、村兩級工作人員,對受影響區域的12戶44人緊急轉移避險。次日6時40分,該地災點便發生了泥石流災害,塌方量超10000立方米。由于預警及時、轉移果斷,未造成人員傷亡。
應急廣播的成效與社會影響
今年入汛以來,昭通市通過應急廣播累計播發暴雨、山洪、地質災害等預警信息369次,共助力轉移群眾3.26萬人。 特別是“7·09”特大暴雨災害中,應急廣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全省范圍看,截至9月底,云南省通過應急廣播共播發應急信息4742條,幫助10余萬人次提前轉移避險,形成了81個典型案例,其中昭通就有24個。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生命的安全保障。
應急廣播的成功實踐獲得了媒體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央視《新聞直播間》《24小時》等權威媒體紛紛報道了昭通應急廣播的經驗。 昭通市應急廣播服務防汛救災工作案例被國家廣電總局推廣;彝良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經驗入選全國十佳案例,威信縣應急廣播服務防汛救災案例入選全國優秀案例。
應急廣播不僅成為災時的“警報器”,還是平時的“宣傳員”和災情現場的“指揮棒”。它已經融入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成為黨委和政府連接群眾的重要橋梁。
“當時我們一家都睡得很熟,聽到廣播發布的‘緊急通知’后,我們立即起來叫醒鄰居轉移。好在轉移得及時,真是救了我們的命!” 威信縣扎西鎮小壩村村民張安貴回憶起那個雨夜,仍心有余悸。
風雨過后,生活重歸寧靜。但應急廣播的建設與守護不會停止。它已然成為昭通應急救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未來將繼續用最響亮、最直接的聲音,為這片紅色土地上的人民筑起一道堅實的“聲”命防線。
來源/云南廣播電視臺 云南新聞聯播 昭通日報 記者 常開俊 安德立 徐 鴻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