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陜西歷史博物館與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聯合主辦的“漢時風·今時鑒”——《2026陜博日歷·漢風獵獵》分享品鑒會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作為陜博日歷 IP 的第九部力作,此次以漢文化為主題,既延續了系列 “以文物說歷史” 的敘事方式,更以新的內容架構與視覺呈現,讓兩千年前的大漢雄風,成為可握于掌心的日常文化讀物。
![]()
漢風躍然紙上
收藏價值拉滿
“‘漢風獵獵’ 四字,恰是這部日歷的靈魂 —— 其意旨在彰顯繁榮昌盛的漢代文化,其影響猶如強風吹動旌旗,迅疾、有力、獵獵作響。”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陜博日歷》項目負責人龐雅妮在分享會上介紹道。
翻開日歷的瞬間,便是一場 “視覺上的漢代之旅”。封面 “漢風獵獵” 四字以漢隸為骨,巧妙嵌入 “鎏金銅蠶” 的紋路、“皇后之璽” 的印飾,“讓字成為文物的延伸”,您能找到藏于字間的文物嗎?
![]()
內文四色印刷經專業調色師反復校色,力求讓彩陶的濃艷、銅器的光澤,都原汁原味地呈現在紙上。
365 件(組)珍品
跨越山海的 “漢代歷史”
一部文博日歷的分量,終究藏在文物的選擇里,編撰團隊精選了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5 家文博機構及國外知名博物館共計365件(組)代表性文物。這里既有象征權力的 “皇后之璽”、見證絲路的 “鎏金銅蠶”,也有藏著煙火氣的漢代陶灶、漢代玉雕的巔峰之作玉仙人奔馬等。
![]()
所有文物圖片均獲收藏單位官方授權,每段解讀文字都經編撰團隊 “海量查檔、字斟句酌” 打磨。讀者翻開時,觸到的不僅是圖片,更是經過學術考證的歷史細節。
12 月平行敘事
鋪展漢代文明經緯
日歷以 12 個月為軸,采用 “承前啟后、多點開花” 的平行結構:1月 “漢承秦制” 追溯制度根源,從秦磚漢瓦的銜接里見文明傳承;12月 “永恒長安” 收束全篇,以都城氣象映照漢代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
中間十章,從思想、農業、手工業,到雕塑、服飾、對外交流,再到都城規劃與帝陵規制,層層剖開漢代社會的肌理。
每月的月首文字是串聯當月每件文物與子主題的關鍵,既凝練概括當月主題,也將12個月的內容有機銜接,是不可錯過的看點。
融學術于科普
架起文化橋梁
陜博日歷多年來的口碑離不開 “學術性與科普性并重” 的堅守,《2026 陜博日歷?漢風獵獵》亦不例外,它既與《2025 陜博日歷?秦業昭昭》一脈相承,續寫秦漢文明敘事;又與陜歷博 “陜西古代文明” 陳列中的 “大漢雄風” 篇章、秦漢館 “天下同一” 主題展遙相呼應,形成 “展覽 + 讀物” 的文化聯動,讓讀者在館內館外都能沉浸式讀懂漢代。
![]()
中英雙語的呈現,更讓這部日歷成為 “文化使者”。在專家分享環節,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楊紅英深入淺出地分享了《陜博日歷》英文翻譯工作背后的挑戰。她指出,團隊致力于讓國際讀者不僅能“看懂”,更能“理解”并“欣賞”文物背后的深厚內涵。
![]()
日歷更添 “收藏彩蛋”:首次增設專屬藏書票,隨書附贈以漢代文物為元素的精美收藏卡。
《2026陜博日歷·漢風獵獵》的推出,不僅為公眾開啟了一扇深入了解漢代文明的窗口,也是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又一力作,讓輝煌的漢風古韻持續滋養當代社會。
來源:文物陜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