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發的那篇身體越寒,越容易上火,得到很多朋友的青睞,紛紛留言詢問:體寒之人該如何調養?
首先聲明:我不是醫生,我也是深受體寒困擾的病人。只不過,被“疾病”困擾久了,喜歡研究,于是,多看了一點相關的調養知識,又喜歡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有同樣困惑的人。
中醫有“陽氣流通則無病,陽氣瘀滯則生疾”的說法。
很多人把手腳涼、沒精神等同于“陽虛”,急著用鹿茸、人參猛補,卻踩了最致命的坑:這就像家里暖氣管道被冰塊、雜物堵死,再加大鍋爐火力,熱氣也送不到房間,反而會把管道憋爆。身體里的陽氣也是同理,一旦被寒氣、濕氣、氣郁堵住“通道”,補得越猛,瘀堵越嚴重。
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辯證自己到底是“缺陽”還是“堵陽”?
如果是“缺陽”~陽氣根本不足。會常年怕冷,穿再多也覺得從骨頭里冒寒氣,吃點涼的就拉肚子,連說話都沒力氣。這種情況才需要補陽,用黃芪、肉桂、附子這類溫和的食材慢慢調養。
如果是“堵陽”~陽氣通道被堵。典型表現就是“矛盾感”,手腳冰涼,可一喝滋補湯就上火。明明怕冷,卻又覺得胸口悶、肚子脹。冬天裹得嚴實,可屁股、大腿還是冰的。這種情況再補陽,就像給堵死的水管加壓,只會讓“火氣”往上沖,導致口干、咽痛、失眠,形成“越補越堵、越堵越虛”的死循環。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個“通陽小妙招”。
1、經絡疏通:3個動作打通“陽氣主干道”
跺腳通督脈:晨起光腳站在地板上(怕冷可以穿薄棉襪),雙腳交替跺腳后跟,每次100下,力度以能震動到膝蓋為準,跺的時候盡量讓腳后跟扎實落地。督脈是身體的“陽氣高速公路”,從脖子一直通到后腰,跺腳能直接激活督脈氣血,跺完會感覺后背慢慢發熱,連帶著手腳也不那么涼了。
靠墻站通三焦:后背貼緊墻面,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屈不鎖死,雙臂舉過頭頂貼墻,掌心相對,盡量讓手臂、肩胛骨都貼緊墻面,堅持3分鐘(新手可以從1分鐘開始,慢慢增加時間)。這個動作能拉伸全身經絡,尤其是疏通“三焦”,三焦是陽氣運行的“通道網”,三焦通了,陽氣才能順暢送到全身,站完會覺得胸口不悶了,呼吸都變深了。
按揉"通陽黃金穴”:每天按揉2個穴位,每個穴位1分鐘,比吃補藥還管用。
大椎穴:在脖子后面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用指腹順時針按揉,力度以有點酸脹感為宜。大椎穴是“陽氣交匯點”,按揉能驅散肩頸的寒氣,改善頭沉、肩頸酸痛,冬天吹冷風后按,還能預防感冒。
關元穴:在肚臍正下方3指處(約4橫指),用手掌順時針打圈按揉,按的時候稍微用點力,能感覺到溫熱感傳到小腹里。關元穴是“陽氣儲存庫”,按揉能溫暖小腹,改善宮寒、腹脹。
2、自然通陽:借“天地之力”養陽氣,溫和不上火
曬背“充電”:夏天,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后,找個陽光好的地方,背對太陽曬15分鐘,重點曬后背中間的“督脈”,可以戴個帽子擋住臉,避免曬傷。陽光是最溫和的“通陽藥”,能直接穿透皮膚,溫暖臟腑、驅散寒氣,曬完會覺得全身暖洋洋的,連手腳都透著熱乎氣,比貼暖寶寶還舒服。
橘皮泡腳:驅寒又通經絡。吃橘子時別扔橘皮!把新鮮橘皮洗凈(或用曬干的陳皮),放進鍋里加3碗水,煮10分鐘,放溫后倒進泡腳桶,水位沒過腳踝即可,泡15分鐘,泡到身體微微出汗就停。橘皮性溫,能驅散腳底的寒氣,疏通下肢經絡,泡完腳睡覺,腳能暖一整晚,連睡眠質量都變好了。如果手腳特別涼,可以加一小把艾葉一起煮,驅寒效果更強。
以上這些方法,我都試過,尤其推薦曬太陽。看到有朋友留言:“我是非常體寒的人,曬了兩個夏天的太陽,現在好多了!”
曬太陽的方法與禁忌,請看三伏天盲目曬背,無異于慢性自殺,看看那些錯誤的曬背方式,你中了幾個?
流動的陽氣才是好陽氣,陽氣通了,身體自然會暖起來。
如果你覺得這些方法有用,可以收藏起來,并轉發給身邊手腳涼的朋友,一起學習“通陽小妙招”,養出由內而外的好身體。
因篇幅有限,此篇只介紹一些“通陽小妙招”,隨后,還會給各位朋友介紹其它祛寒方法和技巧,敬請關注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