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10月16日上午的報道,我國科學家已破解固態電池充電關鍵難題:固固界面、電池密度、安全抗造。固態電池的市場化應用將迎來真正的曙光。
![]()
三項創新技術解決三個關鍵難題。想象一下,續航輕松突破1000公里、車身更輕、安全更有保障——一旦實現規模化裝車,必將為整個汽車產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首當其沖的,是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動力電池技術的徹底重構,將引發行業格局的重新洗牌,也為第二梯隊企業如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比亞迪因電池主要自供,所受沖擊或相對有限。
對比當前主流的三元鋰電池(據寧德時代官網數據,能量密度約265Wh/kg),100度電池總重量接近500公斤,續航僅700多公里。而固態電池僅需約100公斤,即可突破1000公里續航——這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其次就是整車廠商的福音了。作為新能源汽車中體積最大、成本最高的核心部件,“天下苦寧王久已”。 如今,隨著固態電池的突破,上汽、東風、一汽、吉利、奇瑞,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有望在新一輪技術浪潮中奪回主動權。
事實上,上汽已在智己L6和名爵M4上試水半固態電池,比亞迪、埃安等也推出了相關車型,但市場反響平平。盡管多家企業宣布將在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規模化搭載,業界仍普遍持觀望態度。而此次經由央視權威報道,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已不再遙遠。
固態電池的另一大優勢,在于顯著降低整車重量。這一變化將帶動輪胎、動力系統、制動系統等相關零部件與技術迎來全面升級。
最終受益者是消費者與整個新能源市場。更安全更長續航將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也將更快地轉向純電,傳統燃油汽車市場將會進一步萎縮。
具體而言,在固態電池方面有三個關鍵突破。
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難題,固固界面由于接觸面之間存在縫隙,導致離子傳導時阻力太大。
![]()
解決方案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多家科研團隊開發的“特殊膠水”——碘離子。在電池工作時,碘離子像“交通警察”一樣,順著電場跑到電極和電解質的接口處。主動吸引通行的鋰離子過來,像流沙一樣,哪里有小縫隙、小孔洞,就自動流過去填滿。通過一番縫縫補補,電極和電解質就能自己貼得嚴嚴實實,從而突破了全固態電池走向實用的最大瓶頸。
第二個,就是液態電池儲能密度不夠高,并且不抗“造”。
![]()
解決方案是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柔性變身術”。科學家用聚合材料給電解質打造了一副“骨架”,讓電池像升級版保鮮膜一樣抗拉耐拽。彎折2萬次、擰成麻花狀都完好無損,完全不怕日常變形。同時,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學的小零件”,它們有的能讓鋰離子跑得更快,有的能額外“抓”住更多鋰離子,直接讓電池儲電能力提升86%。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問題,液態電池發生嚴重事故極易燃燒爆炸。
![]()
解決方案是清華大學的“氟力加固”。科研團隊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電解質,氟的“耐高壓本事”極強,電極表面的“氟化物保護殼”,能夠防止高電壓“擊穿”電解質。這項技術在滿電狀態下經過針刺測試、120℃高溫箱測試都不會爆炸,可以確保安全和續航“雙在線”。
三大關鍵技術的突破讓固態電池不再停留在PPT上,而正在變成現實。
固態電池何時能大規模上車?方得智駕將會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