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那張“二萬,和了”的海報,曾讓萬科與萬達的戰略合作成為房地產行業的焦點。
那個時候,萬達正全力推進“輕資產化”轉型,亟需剝離住宅業務找到專業伙伴,而萬科雖為住宅開發巨頭,卻深陷商業地產運營能力不足的困境,雙方在戰略訴求上形成完美互補。
![]()
王健林口中“戰略轉型的不謀而合”與郁亮所言“門當戶對,一見鐘情”,精準道出了這場合作的底層邏輯——在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的背景下,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
四年后落地的長春國際影都項目,更將這種合作具象化——萬達操盤文旅板塊,萬科負責住宅開發,50億元合作款的注入一度讓這個千平方公里的超級項目充滿想象。?
![]()
如今雙方因該項目對簿公堂,表面是13.8億元與8—10億元的資金分歧,深層則是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期兩大巨頭的生存困境使然。
萬達商管截至2024年6月末有息負債高達1375.61億元,年內到期債務超300億元,珠海萬達上市遇阻觸發回購條款,迫使王健林一年內出售近百座萬達廣場續命。
![]()
萬科的處境同樣艱難,885億元的資金缺口與惠譽下調至“CCC-”的評級,疊加年內兩次董事長更迭的管理層動蕩,讓每一筆資金回收都關乎流動性安全。
正如律師陸鼎所言,新管理層需要通過訴訟展現解決債務問題的決心,而萬達對資金的渴求也使其難以讓步,這場訴訟本質是債務高壓下的必然沖突。
![]()
更關鍵的是,協議中“明股實債”性質模糊與土地成本優惠定性爭議,不過是雙方在資金困局中博弈的抓手。?“明股實債”的確惹禍了。
在行業深度調整的當下,萬科與萬達的和平共處不僅關乎企業自身,更對行業生態具有示范意義。
![]()
和解無疑是首要選擇,雙方爭議金額差距僅數億元,參考2023年劉紀鵬的調解建議,可通過債務展期、資產置換等方式達成妥協——萬達可將部分商業項目管理權與萬科共享,抵消部分債務,既發揮自身運營優勢,又為萬科帶來穩定收益。
![]()
更長遠的共生之道在于重拾合作初心,在新賽道上重構協同。萬達電影“1+2+5”戰略下的超級娛樂空間轉型已見成效,2025年中報凈利潤猛增373%,而萬科在住宅開發與物業服務上的積淀深厚,雙方可在文旅地產輕資產運營、城市更新項目中重啟合作,萬達輸出運營能力,萬科負責開發與物業,形成新的價值閉環。
![]()
同時,雙方需建立長效溝通機制,避免因條款模糊引發新糾紛,更可聯合推動行業標準建設。
![]()
在房地產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運營的時代,曾經的“萬萬聯合”雖因時勢生變,但兩家企業的資源稟賦仍具互補性。
放下短期糾紛,聚焦長期價值,不僅能為各自的債務化解開辟路徑,更能為行業探索出巨頭共生的新范式,在穩市場、促發展中發揮頭部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