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熱衷于養生的現代老人可謂是人所皆知。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立秋之時陽明金氣化為燥邪,危害人體健康。而“治燥須先清熱,清熱須先養血,養血須先滋陰。”故秋冬養陰當從治燥始。也就是說,秋冬養陰首先要做的就是治燥。此時若不治燥,秋冬養陰便缺了重要的一環。
![]()
圖片來源:攝圖網
李用粹(字修之,號惺庵),明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清代著名醫家,以善治內科雜病著稱。他在前人醫學典籍的基礎上,“補前人之未備,發古人之未明”,融匯《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經典著作理論,結合自己臨床實踐經驗編撰而成的《證治匯補》,集中體現了他的學術思想,被后人稱為中醫內科必讀典籍。如今更是被納入中醫藥高等院校教學參考書目,2023年重刊本被列入《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和《中醫內科臨證經典叢書》等系列,可見其學術價值不菲。
中醫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內因、外因和其他因素,其中外因就是人們常說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燥邪為六淫之一,其性干澀。燥邪首先犯肺,最易傷人津液;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津耗傷使大腸失潤,傳導失司,又可引起消化道癥狀。在病證上常見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痰中帶血絲、皮膚干澀甚至皸裂、毛發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癥狀;若不加養護,導致體內真水枯竭,還會引起諸多病癥,比如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等。用李用粹的話說,就是“千疴競起”,“雖欲靜攝,則燎原不可遏矣。”因此,防治燥邪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
李用粹認為,治燥邪首先要清除體內的熱邪,而清除熱邪又必須先養足血液,養血則需要先滋補陰液。這是因為燥邪多伴有人體積熱,而陰液充足才能克制火燥,使燥熱之癥得到緩解。由此可見,立秋后便要注意預防燥邪,應多食些潤燥養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尤其是白蘿卜、梨子、甘蔗等;也可以用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如果已經出現了燥邪犯肺的癥狀,則應及時就醫治療,不可疏忽遷延。
值得注意的是,天氣熱燥只是燥邪犯肺的外部環境因素,中醫稱之為外燥;饑餓勞倦、思慮勞神、膏粱厚味、房勞過度、盲目進補等,也會引起體內積熱,灼傷津液,中醫稱之為內燥。因此,立秋之后要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避免勞倦;靜心寧神,少思慮,少煩惱,避免勞神;要節制欲望,避免房勞過度;要飲食清淡,盡量避免辛辣香燥、炙煿煎炸、肥甘厚味之品,以免積熱內蘊,熱灼津液而致燥。以上這些措施不僅是預防燥邪,更是秋冬養陰的基本生活大法。
文/家庭醫學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