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是讀書日
![]()
你好呀,我是小卿
愿你生活有光,向陽生長!
你是不是也這樣:
白天糾結中午吃什么、方案怎么改;
晚上躺在床上又開始回放昨天說錯的話,擔心明天可能會發生的尷尬。
明明身體很累,腦子卻自顧自地轉個不停。
白天犯困,晚上失眠,渾渾噩噩一天下來,整個人都快崩潰了!
直到我在一個失眠的凌晨,翻開了第一本書。
01
《被討厭的勇氣》:
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
最初我是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讀下去才發現,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 “想太多”的人量身定做的。
書中通過青年和哲人的對話,點破了一個我一直不愿承認的事實:
我的很多痛苦,都源于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哲人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看到這句話時,我愣住了。
仔細一想,真是這樣:
怕父母失望,怕同事看不起,擔心在朋友面前不夠完美......
我好像活在一場永不謝幕的表演里,而臺下其實空無一人。
書里最戳中我的是“課題分離”理論:
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課題,與我無關;我怎么做才是我的課題,與別人無關。
用大白話講就是:我怎么做關你屁事,你怎么看關我屁事。
話糙理不糙,于是我嘗試著學習按照這個原則去生活。
同事對我的新方案有意見?那是他的看法,我只需把方案做好就行。
親戚催婚?那是他們的期待,我的人生由我自己做主。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但當我第一次因為堅持自己而被人議論,卻沒有失眠時,我知道,我進步了。
我不再需要所有人的認可,就像發朋友圈不一定要等滿屏的贊。
02
《當下的力量》:
焦慮,是因為你活在了未來
![]()
如果說《被討厭的勇氣》理順了我和他人的關系,那《當下的力量》則讓我學會了,直面自己最頑固的習慣——永遠活在未來,或者過去。
作者埃克哈特·托爾說:
我們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不必要的,它們來自于對當下的否定和對過去的執著、對未來的焦慮。
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吃飯時想著工作,工作時趕deadline,終于休息了又開始后悔白天不夠努力......
書中給了一個簡單卻很難做到的方法:專注當下。
我開始有意去練習:
刷牙時就感受牙膏的清涼,
吃飯時就認真品嘗食物的味道,工作時就專注眼前的這一行字。
最神奇的是有一次堵車,換作以前,堵得很厲害的時候,我早就煩躁地拍方向盤了。
但那天,我試著接受了“此刻就是在堵車”這個事實,然后注意到天空是溫柔的橘粉色,電臺里播放著一首多年沒聽的老歌。
那一刻,車還在堵,但我的焦慮好像真的不見了。
我才發現,原來焦慮害怕我們“抗拒當下”,當你全然接受此刻當下,它自然就消失了。
03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痛苦不必比較
![]()
這是三本書中最像朋友的一本。
作者是位心理治療師,書中記錄了她的來訪者們的故事,也包括她自己——一個失戀后也需要找人傾訴的專業人士。
讀著別人的故事,我仿佛看見了自己:
那個自以為是卻恐懼死亡的老約翰;
什么都有卻覺得生活沒意義的成功女士;
還有那位七十歲,說如果生活教會我什么,那就是:‘你可以談論任何事情,但不會改變任何事情”的奶奶......
他們的存在讓我明白:
痛苦不必比較,每個人的掙扎都值得被看見。
最觸動我的,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作為幫助他人的專業人士,她在自己的崩潰面前同樣無助。
這讓我釋然:
原來堅強和脆弱可以同時存在,即使專業的心理治療師也會有迷茫無助的時刻。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讓我變得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
承認“我需要幫助”不是軟弱,而是勇氣。
讀完這三本書,我的生活其實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
依舊會失眠,依舊會為小事糾結,偶爾還是會焦慮。
但有些變化是潛移默化的,細微而真實:
我對自己說話溫柔了;
對失敗更寬容了;
在改變不了的事情上,
學會了放手。
當我們下次遇到困難,不妨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是誰的課題?
2. 我是不是在抗拒當下?
3. 我是不是該找個人聊聊?
這三個問題就像三個錨點,能把我們從胡思亂想的漩渦中拉回現實。
如果你也正被無休止的內心戲消耗,不妨去讀一下這些書。
它們不會讓你的問題立刻消失,但會給你一套新的方式,去面對那些永遠會出現、但不再讓你束手無策的生活難題。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
而真正的成長,不是學會避開它們,而是學會與它們和平共處。

點個“在看”不失聯
讀到這里了,就點個關注吧
??愿你生活有光,向陽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