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蘆笙聲穿過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山谷,當銀飾碰撞的清脆聲響與新人的笑聲交織,當苗族長老手持象征吉祥的紅綢為新人送上祝福,2025 年 10 月 18 日的融水風情苗鄉景區,注定成為一座裝滿愛與浪漫的殿堂。這一天,“笙歌結同心 苗鄉定良緣” 柳州市第六屆公益集體婚禮在這里盛大舉行,50 對來自各行各業的新人,用一場充滿民族風情的集體婚禮,重新定義了當代年輕人的婚禮儀式 —— 不追求奢華排場,只愿在文化傳承與公益溫度中,開啟人生新旅程。
![]()
一、苗鄉夜宴:一場穿越千年的婚禮邀約
傍晚 6 點的融水風情苗鄉景區,早已被濃郁的節日氛圍包裹。沿著景區入口蜿蜒的石板路前行,兩側懸掛的紅燈籠在暮色中次第亮起,苗族刺繡紋樣的彩旗隨風飄動,空氣中彌漫著糯米酒的醇香與苗族特色酸湯的獨特氣味。來自柳州各個區縣的新人,正身著精心縫制的苗族婚服,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做著最后的準備。
![]()
新娘們的服飾尤為奪目,頭頂的銀冠由數十片銀片拼接而成,上面雕刻著苗族傳統的蝴蝶媽媽紋樣,走動時銀冠上的銀鈴便會發出 “叮叮當當” 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愛情傳說。身上的百褶裙則選用了鮮艷的靛藍色,裙擺處繡著細密的花卉圖案,每一針每一線都出自當地苗族繡娘之手,耗時近一個月才完成。新郎們則穿著藏青色的苗族對襟衣,腰間系著紅色腰帶,腰帶上掛著象征勇氣與責任的銀佩飾,既保留了苗族男子的英氣,又不失新郎的儒雅。
![]()
“第一次穿這么正式的苗族婚服,感覺特別神圣。” 來自柳州城區的新娘王琳一邊整理著裙擺,一邊笑著說。她和新郎李哲是大學同學,戀愛五年,原本計劃辦一場傳統的酒店婚禮,但在看到公益集體婚禮的招募信息后,兩人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我們都覺得,比起鋪張的婚禮,這樣有民族特色又有公益意義的儀式,更能讓我們記住這個特殊的日子。” 李哲補充道,他手中還拿著一個小巧的竹編禮盒,里面裝著準備送給妻子的定情信物 —— 一對苗族銀鐲,“這是我們特意在融水老街找銀匠定做的,上面刻了我們的名字縮寫,希望能像這銀鐲一樣,永遠守護我們的愛情。”
![]()
隨著夜幕降臨,景區中心的蘆笙廣場漸漸熱鬧起來。來自當地苗族村寨的蘆笙隊早已就位,十幾名身著傳統服飾的苗族漢子手持蘆笙,吹奏起歡快的《迎賓曲》。悠揚的蘆笙聲吸引了周邊的村民和游客,大家紛紛圍在廣場周圍,拿出手機記錄這一熱鬧的場景。晚上 7 點整,隨著主持人一聲 “吉時到”,婚禮正式拉開帷幕。
![]()
二、儀式流轉:在民族傳統中定格愛情瞬間
這場公益集體婚禮的每一個環節,都精心融入了苗族傳統文化元素,既保留了傳統婚禮的莊重感,又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情,讓每一對新人都能在儀式中感受到文化的傳承與愛情的美好。
![]()
首先進行的是 “蘆笙迎親” 環節。50 對新人分成五組,在蘆笙隊的引領下,沿著廣場周圍的步道緩緩前行。蘆笙隊走在最前方,吹奏著節奏明快的樂曲,身后跟著手持紅綢的苗族姑娘,她們不時停下腳步,向新人撒出象征吉祥的彩紙屑。新人則手牽著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眾人的祝福聲中緩緩走向主舞臺。沿途的游客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有的還跟著隊伍一起哼唱,整個廣場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
“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蘆笙舞,沒想到今天自己能親身參與,感覺特別震撼。” 來自柳江區的新郎張偉說,他的妻子劉婷是一名苗族姑娘,這次婚禮讓他更深入地了解了妻子的民族文化,“以后我也要學跳蘆笙舞,等我們老了,還能一起跳給孩子們看。” 劉婷則紅著眼眶說,看到丈夫愿意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她心里特別感動,“這不僅是一場婚禮,更是我們兩個民族文化的融合,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
迎親環節結束后,新人來到主舞臺前,開始 “民族婚服秀” 環節。50 對新人依次走上舞臺,展示自己的苗族婚服,同時介紹自己的愛情故事。有的新人是青梅竹馬,一起在柳州的小巷里長大;有的新人是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在并肩作戰中互生情愫;還有的新人是支教老師,在偏遠山區的三尺講臺上收獲了愛情。每一個故事都樸實而動人,贏得了臺下觀眾陣陣掌聲。
![]()
來自融水縣的新人吳昊和楊雪,是當地的鄉村教師,他們的故事尤其讓人動容。三年前,吳昊從城市來到融水支教,認識了當地的苗族姑娘楊雪。兩人一起在大山里教書育人,一起走訪學生家庭,一起為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努力。“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們,這里的文化也需要傳承。” 楊雪說,這次選擇在自己的家鄉舉辦集體婚禮,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也希望能帶動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為鄉村教育貢獻力量。他們的發言讓臺下許多觀眾熱淚盈眶,不少人紛紛表示,要向這對新人學習,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婚服秀結束后,婚禮進入了最莊重的 “苗族長老送祝福” 環節。三位白發蒼蒼的苗族長老,身著傳統的苗族祭祀服飾,手持牛角酒和紅綢,緩緩走上舞臺。長老們先將牛角酒遞給每一對新人,新人接過牛角酒,輕輕抿一口,寓意著從此生活幸福美滿。隨后,長老們用苗語為新人送上祝福,雖然大多數新人聽不懂苗語,但從長老們慈祥的眼神和真摯的語氣中,他們感受到了濃濃的關愛與期盼。最后,長老們將紅綢系在新人的腰間,象征著將吉祥與幸福永遠系在他們身上。
“這個環節讓我特別感動,感覺自己不僅收獲了愛情,還得到了整個民族的祝福。” 來自魚峰區的新娘陳晨說,她和新郎都是漢族人,但通過這次婚禮,他們深深愛上了苗族文化,“以后我們會帶著孩子來融水,讓他們也了解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
儀式的最后,是 “新人交換信物” 環節。每一對新人都拿出精心準備的信物,有的是苗族銀飾,有的是手寫的情書,有的是一起種植的小樹苗。新人互相交換信物,然后緊緊擁抱在一起,臺下的親友和游客紛紛鼓掌歡呼,整個廣場變成了一片愛的海洋。交換信物后,50 對新人共同許下愛情誓言:“從今往后,我們將攜手同行,互敬互愛,孝敬父母,熱愛家鄉,傳承文化,奉獻社會……” 誓言聲在山谷中回蕩,久久不散。
三、篝火晚會:讓愛與文化在歡歌中傳遞
儀式結束后,一場熱鬧的民俗篝火晚會在蘆笙廣場舉行。工作人員點燃了廣場中央的篝火,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了每個人的臉龐。苗族姑娘和小伙子們率先拉起新人的手,圍著篝火跳起了苗族傳統的踩堂舞。歡快的音樂響起,大家踩著節奏,一邊跳舞一邊唱歌,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來,跟著我們一起跳,左腳踩三下,右腳踩三下……” 來自當地苗族村寨的姑娘小敏,熱情地教新人跳踩堂舞。她告訴記者,踩堂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通常在節日或喜慶場合跳,寓意著團結與歡樂。“看到這么多新人喜歡我們的舞蹈,我特別開心,希望他們能通過舞蹈,感受到我們苗族人民的熱情與真誠。”
新人王琳和李哲很快就學會了基本的舞步,他們手牽著手,跟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以前覺得跳舞很難,沒想到這么簡單,還特別開心。” 王琳笑著說,她還和身邊的其他新人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愛情故事,“感覺就像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個夜晚真的太難忘了。”
篝火晚會期間,景區還準備了豐富的苗族特色美食,有酸湯魚、糯米飯、油茶等。新人與親友們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美食,聊著天,享受著這溫馨的時刻。來自鹿寨縣的新人黃偉和張莉,還特意邀請了雙方的父母來到現場。黃偉的母親說:“一開始我們還擔心集體婚禮不夠隆重,但來了之后才發現,這場婚禮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既有民族特色,又很有意義,我們特別滿意。”
晚會接近尾聲時,大家一起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國》。悠揚的歌聲在篝火旁回蕩,每個人都揮舞著手中的小國旗,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幸福。“這場婚禮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家鄉的溫暖和民族的團結。” 新人吳昊說,他和楊雪已經決定,以后每年的結婚紀念日,都要帶著孩子來融水,重溫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要把這份愛與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柳州,了解苗族文化。”
四、公益底色:讓浪漫與責任同行
這場公益集體婚禮之所以能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因為它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情,更因為它蘊含著深厚的公益底色。據了解,柳州市公益集體婚禮自 2019 年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五屆,累計為 200 多對新人提供了免費的婚禮服務,既減輕了新人的經濟負擔,又倡導了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的婚俗新風。
“我們舉辦公益集體婚禮,就是希望能打破傳統婚禮的奢華攀比之風,讓新人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柳州市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屆公益集體婚禮的所有費用都由政府和社會愛心企業共同承擔,包括新人的婚服、餐飲、攝影、交通等,新人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同時,主辦方還會將婚禮現場的部分捐款用于幫扶柳州地區的困境兒童,讓新人在收獲幸福的同時,也能為社會貢獻一份愛心。
“得知婚禮還有公益環節,我們特別支持。” 新人張偉和劉婷說,他們還特意準備了一些書籍和文具,捐贈給困境兒童,“能在自己的婚禮上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感覺特別有價值。” 據統計,本屆公益集體婚禮共收到新人捐贈的書籍 500 余本、文具 1000 余件,這些物資將由柳州市婦聯統一發放給柳州地區的困境兒童。
除了幫扶困境兒童,主辦方還希望通過這場婚禮,傳承和弘揚苗族傳統文化。“融水是苗族聚居地,擁有豐富的苗族文化資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習俗正在逐漸流失。” 融水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希望通過公益集體婚禮這種形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苗族傳統文化,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展。為此,主辦方還在婚禮現場設置了苗族文化展示區,展示苗族刺繡、銀飾制作、竹編等傳統技藝,讓新人與游客近距離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通過這次婚禮,我對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喜歡這些傳統技藝了。” 新人陳晨說,她已經報名參加了苗族刺繡培訓班,希望能學會這門手藝,“以后我要把苗族刺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技藝。”
五、愛在柳州:一座城市的浪漫與擔當
柳州市第六屆公益集體婚禮的成功舉辦,不僅讓 50 對新人收獲了幸福,更展現了柳州這座城市的浪漫與擔當。作為一座工業城市,柳州不僅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還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濃厚的公益氛圍。近年來,柳州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舉辦公益集體婚禮、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不斷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柳州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這里的人們熱情、善良、有愛心。” 來自外地的新人趙宇和孫佳說,他們大學畢業后就來到柳州工作,在這里感受到了濃濃的歸屬感,“這次婚禮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在柳州扎根的決心,我們要在這里努力工作,為柳州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公益集體婚禮已經成為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人參與,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柳州的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次來融水旅游,正好趕上了公益集體婚禮,感覺特別幸運。” 來自廣東的游客周女士說,她已經把婚禮的照片和視頻分享到了朋友圈,很多朋友都表示想來柳州看看,“以后我還會帶家人來柳州,感受這里的民族文化和城市魅力。”
夜幕漸深,融水風情苗鄉景區的篝火漸漸熄滅,但新人臉上的笑容依然燦爛。這場充滿民族風情與公益溫度的集體婚禮,不僅為 50 對新人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也為柳州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正如一位新人所說:“這場婚禮讓我們明白,愛情不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攜手同行的責任;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融合,是對文化的傳承,對社會的擔當。”
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會有更多的新人選擇這樣有意義的婚禮形式,也相信柳州這座城市會繼續以它的浪漫與擔當,為更多人創造幸福,書寫更多關于愛與傳承的美好故事。而融水風情苗鄉景區的這場婚禮,也將成為一段難忘的記憶,永遠留在每一位參與者的心中,成為他們愛情路上最珍貴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