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鎖定勝局:日本首位女首相的博弈與挑戰…
10 月 19 日,日本政壇傳來重磅消息:執政黨自民黨與第二大在野黨維新會已就組建聯合政府達成共識,維新會將在 21 日的首相指名選舉中投入關鍵 35 票支持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這一戲劇性轉折,讓 64 歲的高市早苗距離日本首位女性首相之位僅一步之遙,這位被稱作 “女版安倍” 的右翼政客,正站在日本政治的風口浪尖。
![]()
就在 9 天前,高市的首相之路還被普遍看淡。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傳統執政聯盟在眾議院失去過半數席位,而立憲民主黨等在野黨正加緊串聯,試圖聯合推翻自民黨統治。但高市陣營果斷啟動 “分化在野黨” 策略,10 月 15 日起接連與維新會代表吉村洋文等舉行會談,最終以接受 “削減 10% 國會議員席位”“副首都構想” 等核心訴求,換得對方陣前倒戈。兩黨聯手后,總席位達到 231 席,雖距過半僅差 2 票,但根據選舉規則,決選中得票領先即可當選,高市的勝局已基本鎖定。
![]()
這場逆襲背后,是政策理念的高度契合。作為安倍晉三的忠實擁躉,高市早苗被共同社評價為 “繼承安倍路線的善辯保守派”,其主張擴大首相職權、提升軍事實力的立場,與維新會的 “大國化” 訴求不謀而合。她在安保領域的強硬姿態尤為突出:力主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主張將防衛預算提升至 GDP 的 2% 以上,徹底跳出 “純粹防御” 框架,同時強調深化日美韓、日美菲軍事合作。這種 “鷹派” 路線不僅鞏固了保守派基本盤,也成為吸引維新會合作的關鍵籌碼。
民調數據的攀升更助推其勢頭。共同社最新調查顯示,43% 的受訪者支持高市牽頭的新內閣,遠超反對者的 23%。支持率暴漲得益于雙重因素:一是 “日本首位女首相” 的身份打破了男性主導的政治傳統,自帶話題張力;二是她提出復制 “安倍經濟學” 的財政刺激方案,精準戳中民眾對經濟復蘇的迫切期待。為爭取中間選民,高市近期也刻意調整姿態,在靖國神社參拜問題上表態 “將考慮外交影響”,試圖淡化極端形象。
但這位準首相的執政之路注定布滿荊棘。財政困局首當其沖:日本政府債務已突破 1200 萬億日元,占 GDP 比重超 250%,高市主張的積極財政政策恐將撞上赤字紅線,難以為繼。更棘手的是政治制衡,即便與維新會聯手,自民黨仍未掌握國會絕對多數,未來推行法案需不斷與在野黨博弈。而她力推的修憲議程,更是面臨深層阻力 —— 多數日本民眾擔憂修憲會讓國家卷入地區沖突,支持率長期低迷,且國會席位遠未達到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門檻。
黨內整合同樣考驗其執政能力。高市的議員票多來自小林鷹之、茂木敏充等敗選陣營的妥協,而非堅定支持,這種利益拼湊的聯盟極易因政策分歧破裂。此外,她近期因 “外國人踢鹿” 等不實言論引發爭議,被批 “煽動排外情緒”,也暴露了其極端立場可能引發的輿論風險。
從 10 月 4 日當選自民黨總裁,到 19 日敲定聯合執政,高市早苗用半個月完成了從 “逆勢參選” 到 “鎖定勝局” 的逆轉。這位 10 次當選眾議員、曾任總務相的政壇老手,若能順利就職,將成為日本戰后第 101 任首相。但能否打破日本首相 “短命” 魔咒,能否在 1200 萬億日元債務壓頂下實現經濟復蘇,能否在修憲爭議中平衡內外壓力,不僅關乎自民黨的執政前景,更將深刻影響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21 日的指名選舉后,答案即將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