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界地圖跟前,澳大利亞很難不被注意到。不管是從地域大小、地理形狀方面,還是作為獨自占據一整片大陸的國家來講,這個“袋鼠之國”都散發著一種特別的存在感。對于很多剛開始了解全球格局的中國人,還有地理方面的專業人員來說,澳大利亞好像天生就應該在國際舞臺上,扮演大國的角色。
![]()
不過在國際秩序和現實情況相交的背景下,澳大利亞的“大”和“小”,實際上關聯著多種衡量的標準,以及內在的矛盾。從面積數字切入,一切都簡單得令人陶醉。769萬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
將澳洲的疆域與上億人口與工業帶擁擠的中國和印度對照,澳大利亞像被命運賦予了某種“巨人”身份。可是這么遼闊的土地,在現實中,究竟能盛載什么樣的能量?
![]()
坐標南緯15°到35°,澳大利亞80%國土為干旱、半干旱區,年均降水很少,而且缺少有大河滋潤。
中部、西部乃至南部,大多是荒漠和石海,別說在城市里了,就是在現代農田里,都很難深深扎下根來;哪怕是加拿大那片很冷的苔原,也比澳洲的內陸更容易進行開發。
NASA的衛星圖里的澳大利亞,看上去就跟一塊銹跡斑斑的火星碎塊一樣,只有在東南部以及西南角那兒,閃著綠色的適合居住的區域。地形著實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很大阻礙。東海岸的那個大分水嶺,就緊緊挨著海岸線,把季風和水汽都擋住了,一邊是干凈的雨林,另一邊是干旱的高原。
![]()
悉尼呢它可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其實也就在海邊找到那么幾塊平展的地方。要是稍微往西邊走一點,那就得爬山啦;城市規劃的人表示特別頭疼,修路你得順著山勢走,因為地勢有起伏嘛,所以城市擴張當然就受到阻礙了。
人口才是第二根悖論之線。2024年,澳大利亞人口2712萬,僅比上海的常住人口多一點。在21世紀初,這個數字還在2000萬以下,真正讓袋鼠國人口睜開眼睛的,是海外移民。
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說得很明白,凈海外移民就是近20年人口增長主要的動力。即便如此,整個澳洲每平方公里也才3.5人,大部分的“領地”實際上,都是沒人的地方,或者說是動物的王國。
![]()
東南海岸集中了全國60%的人口,也就是墨爾本、悉尼、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萊德這五個城市,內陸就好像被人遺忘了一樣,形成了一塊空白地帶,這種情況跟加拿大南部邊界,那一帶城市非常密集的情形比較相像。
![]()
澳大利亞一直沒辦法像中國或者印度那樣,把廣闊的土地,變成可以養活好幾億人口的糧倉和工業基地。
經濟層面更有趣。2023年GDP總量約1.38萬億美元,全球第13,略低于韓國。但產業結構和亞洲發達小國完全不一樣,澳大利亞的經濟,主要依靠采礦業和農牧業,其中鐵礦石、煤炭、天然氣,這三大出口板塊所占比例超過60%(2023年澳洲產業與科學部給出的數據)。
![]()
制造業、科技業份額很低,幾乎沒有像三星或現代那樣的全球巨頭,世界500強榜單上,澳大利亞企業很少有躋身前列的。要是光瞧大宗出口量跟資源稟賦呢,那你就會覺得澳大利亞有點像巴西或者加拿大,要不就是個加強版的阿聯酋。
![]()
可一對比呀,巴西和加拿大南部那些適合居住的地帶,還有人力以及制造業,都比澳洲強太多了。阿聯酋那種城市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呀,更多是靠高密度的外來人口和集中的投資。在氣候、人口以及技術創新這些方面遇到瓶頸之后,澳大利亞一直到現在,都很難變成真正的“經濟大國”。
區位層面,袋鼠國就更像是一個地緣孤島,和新西蘭最近的點,直線距離超過2200公里;上海、東京約8000公里;美國舊金山、歐洲更是12000公里往上。
![]()
地球南邊那孤零零的一個國家,在歷史的發展進程里,一直起著物種和文化分界線的作用。物種區分,使得這里誕生了袋鼠、考拉、鴨嘴獸這些動物,在整個世界上都是特別的存在。
![]()
這里的生態多樣性,格外豐富,不過與主流的經濟、人口、技術相互融合的那個時期,相距很遠,就好像隔著一片大海一樣。從某種層面來講,澳大利亞擁有一種獨享陸地的“穩定”狀態。
自1940年代起,即便在大國相互較量相對激烈的時候,它依然穩穩地處于南半球,完全不用為來自陸地的侵略,而憂心忡忡。可這種天然的地理屏障,也成為了澳洲社會長期“邊緣化”的源頭。
![]()
有學者指出,“澳大利亞的國家穩定很大程度上依靠它的地理孤立……可這一優點也使得澳大利亞在世界大環境里處在相對靠邊的位置“。JamesCurran《IslandofftheMainlands》2021。
這些互動,構建出了澳大利亞特別的“大國小國”二元真實情況:從國土面積和資源稟賦來看,屬于大國的范疇;但在實際中,其人口總量、經濟影響力、技術創新以及國際話語權等方面,遠遠比不上傳統意義上的“大國”。簡單來講,此地在地理方面屬于大國范疇,可從經濟和社會結構層面來看,就如同“小國”一般“。
![]()
移民加上資源,讓它有了一些“全球化”方面的特點,可孤立的地理狀況以及缺少足夠適合居住的地帶,使得澳洲一直都在全球的核心秩序范圍之外來回走動。打開聯合國開發署的報告翻一翻,你能看到這樣一句話的總結:“澳大利亞是全球比較大的資源出口國之一,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這個議題上,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它的國土利用情況以及所面臨的生態風險,已經變成了全球的范例了”。
![]()
資源與生態——這對澳洲來說,永遠是發展的雙刃劍。國家發展規劃委員會的政策文件也很坦率:“未來三十年,人口增長將繼續依靠海外移民,而城市擴容主要聚焦于東南沿海帶”。
我們今天從中國望出去,袋鼠國既是留學理想地,又是鐵礦和羊毛的出口大戶,但如果深入到地理結構、人口分布、經濟邏輯,也許會感到某種不可解決的張力。
![]()
澳大利亞,是邊緣還是樞紐?是大國還是小國?面積與現實,總是來回拉扯。或許這種“悖論”本身就是現代地理世界里的不變風景。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人口、資源、氣候、區位都能如愿組合,世界地圖上的大國,是否變得不那么“孤獨”?而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大國家,會不會有一天找到屬于自己的世界主場?也許只能等人類的腳步走得再遠一點,才能真正改寫地理的定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