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萬象的盛夏,日光像熔化的金箔,鋪在山間的石板路上。楊國慶先生踩著一雙剛買的名牌旅游鞋走在考察隊伍里,不知什么時候鞋頭處裂開一道大口子,邊緣翻卷著,像極了深海里張著嘴的鯊魚。那道裂縫在陽光下格外扎眼,可同行的企業家、政商界人士,沒人低頭去看——所有人的目光都追著他的身影,聽他談項目規劃時的篤定,看他與酒店管理者交流時的溫和,感受著他周身那股渾然天成的強大氣場。
![]()
我曾暗自揣度,換作尋常人,穿一雙裂成這樣的鞋出席重要場合,臉上怕是早紅了耳根,腳步也會不自覺地放輕,總想把鞋往褲腿后藏。可楊國慶先生不。他走得從容,坐下談事時雙腿自然交疊,偶爾起身踱步,鞋跟敲擊地面的聲音清脆有力,那道“鯊魚嘴”似的裂縫,反倒成了他身上最不刻意的裝飾。直到傍晚回到酒店,他才笑著把鞋伸到我面前,指著裂縫說:“早上還好好的,走得急了,倒讓它成了這副模樣。”語氣里沒有半分窘迫,反倒帶著點對意外的坦然。
![]()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莊子筆下的“不物于物”。人活在世間,總免不了被外物所困:穿了舊衣便覺得矮人一截,用了普通的物件就怕被人輕視,仿佛自身的價值,都要靠外在的包裝來證明。可楊國慶先生的這雙裂鞋,恰恰撕開了這種執念的假象——當一個人的心智足夠強大,當他的底氣源于內心的篤定而非外界的評判,外物的缺憾便成了無關緊要的塵埃。就像深山里的松樹,不會因為樹皮有了裂紋就羞愧低頭,它的挺拔,從來靠的是扎在巖縫里的根;真正的強者,也從不會因為一雙鞋的開裂就失了氣場,他們的自信,源自對自我價值的清晰認知,對目標的堅定追求。
![]()
飯桌上的場景還在眼前。彼時眾人圍坐,談的是項目投資的細節,聊的是區域發展的未來。楊國慶先生時而傾聽,時而開口,每一句話都切中要害,眼神里的專注讓周遭的喧囂都淡了幾分。有人遞過茶水,他抬手接過時,袖口自然挽起,露出腕上一塊普通的手表;有人說起行業里的難題,他眉頭微蹙,思考時手指輕輕敲擊桌面,那雙裂鞋就放在桌下,安靜地陪著他。沒有人覺得這雙鞋與他的身份不符,反而覺得,正是這份對“不完美”的坦然,讓他的專業與真誠更顯可貴。
![]()
![]()
這讓我想起曾聽過的一個故事:古代有位學者,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去赴王府的宴。旁人見了都竊竊私語,他卻泰然自若。王爺問他為何不換件體面的衣裳,他答:“衣裳是用來蔽體的,補丁是用來補破洞的,只要心是干凈的,衣裳破了又有何妨?”楊國慶先生的裂鞋,與這位學者的補丁衣裳,何其相似。他們都懂得,外在的器物終究是“末”,內心的豐盈與強大才是“本”。太多人把精力耗在追求“完美的外殼”上:買最潮的衣服,用最貴的物品,卻在與人交往時畏首畏尾,在遇到困難時輕易退縮——他們把“面子”看得比“里子”重,把“別人的眼光”當成了衡量自己的標尺,最終活成了外物的奴隸。
而心智強大者,從來都在“向內求”。他們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明白自己的價值在哪里。楊國慶先生穿著裂鞋談項目,不是不在乎形象,而是他知道,真正能贏得別人尊重的,不是一雙完好的名牌鞋,而是他對項目的專業判斷,對合作的誠意,對未來的遠見。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外在的油漆或許會剝落,船身或許會有劃痕,但只要船舵穩、引擎強,就能劈波斬浪,抵達目的地。那些被他的氣場所震懾的人,看的不是他的鞋,而是他身上那份“胸有丘壑,處變不驚”的力量。
后來我又想,這雙裂鞋,或許也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不同人的心智境界。在自卑者眼里,它是“丟臉的瑕疵”,會讓自己陷入焦慮與不安;在虛榮者眼里,它是“不合時宜的失誤”,會急著遮掩,生怕被人看見;可在楊國慶先生這樣心智強大者眼里,它只是“一件出了小問題的物品”,不影響自己的判斷,也不干擾自己的行動。就像人生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不完美”:工作上的失誤,生活里的缺憾,他人的誤解與非議。有人會被這些“不完美”擊垮,從此一蹶不振;有人會為了掩飾“不完美”,活得疲憊又虛假;而真正的強者,會坦然接受這些“不完美”,把它們當成人生的常態,依舊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往前走。
考察結束那天,楊國慶先生依舊穿著那雙裂鞋,踏上了返程的車。陽光透過車窗,落在那道“鯊魚嘴”似的裂縫上,竟像是給它鍍上了一層光。我忽然明白,所謂自信,從來不是“我擁有一切完美的東西”,而是“我知道自己是誰,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外界的一切都動搖不了我”;所謂心智強大,也不是“我從不遇到困難”,而是“即便遇到困難,即便有不完美,我也能從容應對,不慌不忙”。
這雙裂鞋教會我們的,遠比一雙嶄新的名牌鞋更多。它讓我們看清,人生的底氣,從來不在外物的光鮮里,而在內心的篤定與強大中;它讓我們懂得,真正的自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守住自己的節奏,活出自己的氣場。就像楊國慶先生那樣,即便鞋裂了,心卻依舊堅定;即便外界有萬千目光,他只專注于自己的方向。這樣的心智,這樣的自信,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一個人能走得遠、走得穩的根本。
往后再想起老撾的這次考察,我最先想起的,不是山間的風景,也不是洽談的細節,而是那雙裂著大口子的旅游鞋,和穿著它的人,那份從容與篤定,像一顆種子,在我心里生了根——原來真正的強大,從不是沒有缺憾,而是接納缺憾,依舊活得熱烈而堅定。
海平 寫于老撾萬象
本文由《海平說》專欄特約嘉賓
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院長
上海交大老子書院昆明分院院長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節目《人物至》全網刊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