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思如
巨星隕落,山河同悲。10月18日,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歲。
這位出生于安徽合肥的科學家,在1957年因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為華人世界贏得了巨大榮譽。
然而,他的一生也伴隨著諸多爭議。
有網友悼念:“楊老先生放棄美國優秀待遇!回歸祖國奉獻畢生精力!千古流芳!”
也有網友直言:“論敬佩,我還是更敬佩楊的同學鄧稼先,以及不顧個人安危依然回國的錢學森,以及默默無聞奉獻終身的于敏。”
兩種聲音,反映了國人對“愛國”二字的不同理解。
漂泊與回歸:一個世紀的赤子之心
楊振寧的人生軌跡,如同一部跨越世紀的史詩。
1957年,年僅35歲的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站在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上,他說:“我以自己的中國血統和背景而感到自豪。”
然而,1964年,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加入美國國籍。這個決定,讓他背負了半生的爭議。
據楊振寧晚年回憶,他的父親楊武之曾三次到日內瓦勸他回國。這位數學教育家至死都沒有完全原諒兒子放棄中國國籍的選擇。
2015年,93歲高齡的楊振寧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
他在解釋這一決定時說:“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楊振寧的回歸也體現了中國人“落葉歸根”的傳統情懷。
在百歲高齡接受采訪時,他說:“我知道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希望把我最后的光和熱留給我的祖國。”
鄧稼先與楊振寧:兩種愛國,一種赤誠
在楊振寧的追思中,鄧稼先的名字被反復提及。
這兩位同樣出身于安徽的科學家,在人生道路上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毅然放棄優厚待遇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他隱姓埋名28年,為中國核武器研制嘔心瀝血,最終因輻射致病不幸逝世,終年62歲。
而楊振寧選擇留在美國繼續他的理論研究。他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鄧稼先,但鄧稼先式的科學家永遠值得我們最高的敬意!
事實上,楊振寧雖然身在海外,卻始終心系祖國。從1970年代起,他多次回國訪問講學,幫助中國物理學界與國際接軌,為中美科技交流搭建了重要橋梁。
網友爭議:誰更有資格定義“愛國”?
在楊振寧逝世的消息傳出后,網絡上掀起了關于“什么是真正的愛國”的討論。
有網友認為:“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沒有回來,晚年回歸難免讓人質疑其動機。”
也有網友反駁:“每個人愛國的形式不同。楊振寧通過在國際學術界發聲,提升了中國科學界的地位,這也是愛國。”
“鄧稼先讓我們挺直了腰桿,楊振寧讓我們開闊了眼界。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這場討論中,多數網友保持了理性與包容的態度。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是非功過留給后人評說,楊先生做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晚年能夠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雖不完美,但是仍祝楊老一路走好。”
鄧稼先臨終前曾留下這樣的話:“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這句話,至今仍然振聾發聵。
其實,我們既需要鄧稼先這樣“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科學家,也需要楊振寧這樣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的科學家。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科學界的全貌。
楊振寧的歸來,不僅是個人的落葉歸根,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中國已經強大到足以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每個選擇都充滿艱難。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簡單評判過去的選擇。
無論身在何處,心系祖國、為國貢獻才是真正的愛國。
楊振寧跨越世紀的人生告訴我們:
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
想看更多?請移步知識星球。如何加入“思如哲思”的知識星球?
![]()
思如哲思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作者思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