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中,“痹痛”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標簽。長期伏案、空調受寒、運動缺乏、熬夜失眠,使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出現“周身疼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暗或有瘀斑”等典型“瘀血阻絡”證。檢查常提示“椎間盤膨出”“筋膜粘連”“骨關節炎”,卻缺乏特效西藥;而中醫自古即有“瘀不去則痛不除”之明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劑之一的方劑是“身痛逐瘀湯”。該方以“活血逐瘀、通絡止痛”為綱,氣血并治、寒熱兼調,使瘀散絡通、通則不痛,尤宜“外傷、久勞、風寒濕三氣雜至”所致之周身痹痛。
身痛逐瘀湯的起源
身痛逐瘀湯出自清·王清任《醫林改錯·痹癥有瘀說》:“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醫者視為風寒濕痹,用溫散藥不效,不知瘀血作祟也,身痛逐瘀湯主之。”王氏以“氣血失和、瘀血內停”立論,開創逐瘀系列諸方。
處方組成:秦艽一錢,川芎二錢,桃仁三錢,紅花三錢,甘草二錢,羌活一錢,沒藥二錢,當歸三錢,靈脂二錢(炒),香附一錢,牛膝三錢,地龍二錢(去土)。
煎服法:水煎兩次,混合后分溫二服,每日1劑,連服5~7劑。痛劇者可加黃酒30mL同煎,以助藥勢。
身痛逐瘀湯的功效
全方以“逐瘀”為核心,兼顧祛風、散寒、理氣、養血,體現“通則不痛”之總則:
活血破瘀
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五靈脂——活血化瘀、生新止痛;
祛風通絡
秦艽、羌活、地龍——宣痹止痛、搜剔經絡;
行氣導滯
香附、沒藥、牛膝——行氣散結、引血下行;
調和諸藥
甘草緩急止痛、和脾胃。
身痛逐瘀湯的使用注意
1、辨證要點
疼痛部位固定、拒按、入夜尤甚,舌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無瘀象者忌用,以防"破血傷正"。
2、禁忌人群
? 孕婦、月經過多者禁用(破血藥可動胎元、增出血);
? 有出血傾向(血小板<50×10?/L、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及消化性潰瘍活動期慎用;
? 對蟲類藥(地龍)過敏者忌服。
3、藥物相互作用
與阿司匹林、華法林、氯吡格雷等抗凝/抗血小板藥并用,需監測INR、血小板聚集率,防止出血。
4、劑型改良
慢性疼痛可改丸、散、膏方,或加桂枝、細辛、制川烏等制成外用熏洗、離子導入,內外合治。
5、善后調理
瘀去痛緩后,常改用獨活寄生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補肝腎、益氣血"之劑,防止"瘀去復瘀"。
小結
身痛逐瘀湯以“逐瘀通絡”立法,方簡力專,氣血并治,寒熱同調,為“瘀血疼痛”之專方。現代廣泛用于脊柱關節病、軟組織損傷及神經病理性疼痛,只要緊扣“刺痛不移、舌暗脈澀”之瘀象,便可執簡馭繁,使百年古方再現“通則不痛”之卓效。
審稿專家:武漢市中心醫院 副主任藥師 賴永繼
作者:武漢市中心醫院 梁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