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楊振寧,許多人首先關注的是他年齡懸殊的婚姻,但這段婚姻之所以引人矚目,根本原因在于楊振寧本身的科學成就與公眾知名度。
談到“偉大科學家”,普通人首先要明確一個基本概念:科學成就既包括“發明”,也包括“發現”。科學家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解決“怎么做”的科學家。他們運用已知科學規律,創造出改變世界的技術和產品,如火箭、藥物,其貢獻直接塑造現代生活。
第二類是追問“為什么”和“是什么”的理論科學家。他們雖不直接創造具體產品,卻為技術發展奠定理論基礎。楊振寧屬于后者——他探索的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舉個例子: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雖然地球至今沒有人翹起來,但千斤頂、剪刀、指甲刀、挖掘機等,都是杠桿原理的實際應用。這說明,科學的價值不僅在于發明實物,也在于揭示規律。
![]()
那么,楊振寧老先生有哪些載入史冊的偉大成就呢?
成就一:宇稱不守恒——發現宇宙并非完美對稱
1956年前,科學界堅信“宇稱守恒”,即物理過程與其鏡像過程遵循相同的物理規律。然而,楊振寧與李政道在研究“θ-τ之謎”時,大膽質疑這一金科玉律,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不守恒。
隨后,吳健雄通過鈷-60β衰變實驗(1957年)證實了這一推測:在弱相互作用過程中,宇宙確實存在方向偏好。這一顛覆性的理論突破讓楊、李二人于195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它告訴我們:宇宙在特定相互作用中并非完全對稱。
普通人如何理解這個原理:
這就像我們一直以為,世界上所有的螺絲釘都應該是通用的,順時針擰緊,逆時針擰松。
但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在弱相互作用過程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螺絲”,它天生就是左旋的螺紋。你用平常順時針擰緊的規則去對付它,它根本紋絲不動;你必須按照“左撇子”的規則,逆時針才能擰緊。
換句話說,微觀世界在弱力作用下,存在天生的“左撇子”粒子。
成就二:楊-米爾斯理論——奠定當代粒子物理學的基石
如果說宇稱不守恒是推翻舊觀念,楊-米爾斯理論(1954年提出)則是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座大廈打下了地基。該理論將描述電磁力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推廣至更普遍的非阿貝爾規范場。
然而,這個理論在提出之初面臨一個巨大難題:根據其數學要求,傳遞力的粒子必須沒有質量,但這與實驗中發現的弱力和強力不符。直到后來,物理學家通過“希格斯機制”巧妙地解決了質量難題,才借此構建出描述強力的“量子色動力學”和統一電磁力與弱力的“電弱統一理論”。我們所知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對物質基本結構的理解,都建立在此基礎之上。楊-米爾斯理論是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核心數學框架。
普通人如何理解這個原理:
楊振寧和米爾斯所做的,是為微觀世界的“力”設計了一套標準的“理論框架”或“游戲引擎”。后來的物理學家發現,電磁力、弱力和強力都可以“接入”這個框架。他們再通過引入“希格斯機制”等規則,最終讓各種粒子在這套框架下“運行”起來,從而構建出整個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
總結:我們該如何看待楊振寧?
基本規則的修正者:用“宇稱不守恒”刷新了人類對宇宙對稱性的認知。
未來科學的奠基人:用“楊-米爾斯理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提供了核心框架。
他的成就或許無法直接轉化為身邊的手機或腳下的高鐵,但它們從根本上加深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他所耕耘的是認知的邊界;他所留下的是照亮科學探索的永恒燈塔。
而他晚年毅然回歸祖國,投身于中國高等科研教育事業,則是這份遺產在中國大地上的延續與升華。
這,才是楊振寧先生留給世界最寶貴的遺產。
碎碎念,老鐵們,我盡力了,不知道大家覺得我的中譯中水平如何呢?畢竟本人作為理科生的生涯,只到高中為止,哈哈。
如有疏漏和理解錯誤的地方,期待評論區大神們指出。我一定虛心受教努力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