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清筠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朋友在找工作,焦慮到頭發狂掉。
就業形勢確實不太好,她上網搜了一圈后,自信徹底被弄沒了。
這邊說“人大碩士工資只有3600”,那邊講“上海就業率歷史最低”。
越搜“找工作”、“招聘”等信息,APP就越給她推送類似的內容。
逐漸的,原有的焦慮被無限放大,也沒心思好好準備了,精力都放在了求證“就業情況是不是真的很糟糕”、“大家都在找什么樣的工作”上面。
浪費時間精力不說,最終也沒獲得什么有效信息。
我目睹了她從有點焦慮變得非常焦慮,不由想到:
過度的“審時度勢”,也可能成為一種束縛。
過度在乎別人總結的規律、先入為主的糟糕預期,失掉自己的節奏。
真正“聰明”的人,會怎么做呢?
![]()
來源:pexels
01
有些聰明
是先入為主的騙局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體驗:
遇到困難,找不到辦法的時候,認為一定是自己知道得不夠多。
向前輩請教、找熟人打聽,或者是扒資料搜索,用盡各種辦法獲取有用的消息。
結果一通操作下來,非但沒有更加清醒,反而越來越焦慮。
但這種對信息搜集的狂熱,看似非常“聰明”,但若不加以理性判斷,很可能掉進先入為主的陷阱。
![]()
來源:pexels
我有一名來訪者,失業在家兩年有余,聰明反被聰明誤。
他很會搜集資料、整理規律,根據手頭的信息得出一個總結式的結論。
比如:
“某行業含金量非常低”;“某專業畢業就失業”;“現在就業形勢根本找不到好工作”;“現在女人都不想結婚生孩子”……
他接觸這些信息越多,心態變得越消極,對未來也就越沒有信心。
待業在家半年,提不起勁找工作。
但其實,每個人的主觀體驗都不一樣,別人的二手經驗不一定對你有用。
![]()
來源:pexels
記得剛畢業那陣子,我曾去參加某公司的面試,同去的還有幾位校友。
先面試的人出來后,又緊張又激動,聚在一起議論面試題目。
我那時候恰巧想獨自靜一靜,沒去參與討論,也沒多打聽。
等我面試出來后,被問到“怎么樣,面試官是不是很兇”時,一臉懵。
因為我壓根沒注意到這一點,全程盯著面試官的鼻子,感覺還挺良好的。
如果我在面試前,聽說“面試官很兇”,想必也不會那么泰然自若,或多或少也會受到一些影響。
![]()
來源:pexels
這和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有關:
先入為主帶來的印象,最鮮明牢固,決定了我們之后對事件/人的解釋。
無論人際關系中,還是與自己的關系中,當對一件事有了初步判斷,之后便傾向于聽取和發現相似的解釋、建議和信息。
就像上面那位失業的來訪者,認定“現在大環境很不好”。
他搜索時,對負面信息更加敏感,系統算法便認為他更喜歡這類話題,頻繁給他推送。
結果,眼中的世界真的成了他認為的樣子。
![]()
來源:pexels
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會看不清世界真正的運轉規律。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看似“聰明”的人都因為先入為主吃了虧:
焦慮自己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上網一搜,所有人都很焦慮,果然現在不好找工作。
想著自己可能找不到更好的人,搜索半天,發現大家果然都很現實物質,自己果然很差。
但其實呢?這世界非常廣闊,你看到的只是你愿意看到的。
然而,你很難接觸到這些信息。
因為“先入為主”,即使看到這些信息,你也不會特別在意。
![]()
來源:pexels
如果你正有這樣的觀念,請記住:
你眼中的捷徑,可能只是濾鏡;
你認為的“有效信息”,很可能只是別人的投射。
想要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首先要走出信息繭房,帶著自己的判斷理性看待這些內容。
如此一來,狹隘的視角就會被拉扯開,焦慮的“障眼法”散去,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更加廣闊、包容、多元。
當一個人的視野變了,生活與命運自然會隨之改變。
02
培養
觀察性自我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能夠理性觀察自己外在表現的人,很少盲從。
心理學研究發現,擁有“觀察性自我”的人,不會過度遵從外部信息。
它指的是:
我們在做自己的同時,還能抽出一些關注,觀察自己如何做自己。
這就像一只懸浮在自我之外的眼睛,觀察著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以第三者的視角。
就像你知道,自己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被焦慮的情緒籠罩,但事實并非你感受到的那么糟糕。
對自己不合理的情緒有所覺察,就不太會嵌入進去。
![]()
來源:pexels
觀察性自我,是個體清醒地認識自己、看到他人的最好方式。
前面那位來訪者,在意識到這一點后開始積極自救,他在感到焦慮時,會朗讀一些自助的文字,用他人的言語來試圖讓自己清醒。
通過讀出來的方式,他聽到、也感受到了別人的話。
這讓他從自己的世界里出來,思考某件事在別人看來,其實是怎樣的。
每個人能看到的,都只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
想要看見思維模式的運作全貌,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觀察性自我。
![]()
來源:pexels
ACT (接納與承諾療法)認為,觀察性自我是黑板,本身沒有對錯好壞。
我們的各種情緒感受和認知行為,就像各色粉筆在黑板上涂抹,不斷產生圖案,但不會傷害和改變黑板。
如果我的所作所為,都被畫在了黑板上,站在黑板前看著這一幕幕的人,會有什么想法?
這種想象練習,被稱為“旁觀者視角”,想象自己是局外的旁觀者,客觀中立地觀察著第一人稱下的自己。
如同美術館中的某個觀眾,冷靜地欣賞著飽含畫家情緒的作品,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
這個人為什么要畫這樣一幅畫,為什么要用這個顏色,為什么要用如此夸張地筆觸?
他在哪里著墨最多,而這些著墨是否有必要?
這幅畫最大的問題在哪里,又有哪些可取之處?
當我們成為自己生命的“旁觀者”,也就擁有了一雙能看清生活全景的眼睛。
03
學會
控制二分法
如果你對海量信息感到迷茫恐懼,“控制二分法”能夠幫到你。
它是指:
將身邊的人和事分為兩種,一種可以控制,一種不能控制。
比如,你要找一份工作,對方什么時候會回復你、對你有什么態度,是你無法控制的;
但你可以控制自己,通過談判技巧提高被看到的可能性;
可以選擇去什么行業、什么公司。
完全不能控制的部分,最讓我們不安、恐懼、煩惱。
而這些部分,其實是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決定的。
外部因素,就是實際上發生的事情;
內部因素,則是我們的主觀意識。
想要緩解對不可控部分不安,我們得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可控的部分。
![]()
來源:pexels
不可否認,大環境真的非常難,所有人都承受著壓力。
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因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內耗,專注自己能做的。
看似不夠精明,實則堅守自己。
就像作家弗蘭克.施茨廷說的:
“只要你下定決心時毫無所懼,就是做了正確的決定。”
我們對“聰明”的自查,往往是在堅守自己后才有所體會。
回頭看,每次都前進一步,也許會焦慮、迷茫,可總體上是往前走的。
表面上,這或許不是“聰明”的活法;
實際上,這才是真正能讓我們越活越好的方法。
哪怕很多人都說“往左邊走才是對的”,你也要選擇走右邊。
因為,那才是你真正想走的人生道路。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 5000 萬客戶咨詢,嚴選 2% 頂尖咨詢師服務,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